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字方针

2023-05-15 来源:钮旅网
“八字方针”出台 银行业面临“拐点”?

2013年07月09日07:4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再发“细则”——《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表示将继续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项目,再次表达改革的坚定决心。 这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大戏在6月下旬以一场危机的形式拉开序幕,也让市场意识到这场改革不可避免。

6月20日,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曾一度超过高利贷,而央行以其强硬态度坚持“不放水”、“不给奶”,目的是逼迫银行机构降低资金杠杆,把钱都从这些业务中挪腾到更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中去。

这场在国外媒体看来“可控的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银行业。 长期被宠的孩子面对突然严格的家长,措手不及。“我看这次不是‘钱荒’是‘心慌’。”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表示。

教训之后,银行都收起了手脚,兴业和民生已经明确表示将收缩同业业务。“‘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八个字是下半年最主要的工作了。”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称。

然而,这对于长期以来嫌贫爱富、追求高利润回报的银行来说并非易事。 同业业务被聚焦

经过几次倒手之后,张明把这笔房地产项目贷款“洗”成同业资产,并不会触及信贷规模限制。

“这半个多月来,都在各方找资金,总行在摸底统计同业业务规模,收缩是肯定的,先把规模压下来,降低高风险业务的比重。但是具体以后哪些业务不做了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2012年开始做同业业务的张明。按照他的说法同业业务就是找项目、结交信托公司、跟同行搞好关系。

今年年初,张明给一个地产项目贷款包装成一笔同业业务。按照监管要求,要是以房地产项目名义申请贷款不好批,于是张明找到一家信托公司,信托公司

为该地产项目设立一个信托计划。随后,张明再找来一家充当过桥角色的另外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以理财资金受让了地产信托计划的受益权。张明所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以自营资金从农商行手中,以认购理财计划等形式获得了上述信托的受益权,这笔资金被记在张明所在银行的同业业务项下。

经过几次倒手之后,张明把这笔房地产项目贷款“洗”成同业资产,并不会触及信贷规模限制,同时也可大幅减低风险控制上的资本占用。只要有银行愿意合作,这类融资要远比传统的贷款更容易获得,同业之间互相过个桥很普遍。这就是这两年疯狂扩张的银行同业业务模式之一,也是央行此次“教训”市场的直接原因。

“房地产项目调控严厉,监管部门也一再强调房地产贷款风险,要求各家银行控制,难道不怕风险吗?”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扩张,每个业务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业务指标。虽然在调控,但是房地产项目对于银行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即使房价下跌,也有抵押品在。”

不过,张明现在感到了压力。清理同业业务,降低杠杆,变相的房地产融资项目首当其冲。张明最近半个月没有开展新的项目。

早在2012年,银监会就要求商业银行对不规范的同业代付等业务展开整改,只是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推陈出新的速度远超过监管围追堵截的速度。去年商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高达55.2%增速,暴露了同业业务高速膨胀背后所蕴含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流动性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参加2013陆家嘴论坛已经释放整肃银行同业业务的信号。尚福林称,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结构存在缺陷,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当中。 目前涉及同业业务的文件零零散散有不少,但对银行同业业务进行系统性规范的文件还没有。有消息称,在新的监管方案中,除了加强信息披露、流动性管理外,同业业务开展权限从分支机构手中上收至总行、规范或打击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场外交易等。目前一些银行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利润,过度强调市场部门的主导性,将利率定价权、资源配置权和风险控制权不加限制地下放,而这些本应设置在中后台管理部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建议,应该规定同业资金能够投什么领域,不能投什么领域。如买些债券、同业拆借的可以做,但要是买一些券商类的资管产品,尤其是包装过的,买这些产品可能要控制一下量。 兴业民生的整改样本

同业业务扩张最为激进的两家银行在整顿风起之时,股价暴跌。

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过去后,业界都知道中国银行业的去杠杆时代来临,同业业务将受到抑制。

兴业和民生在业内被认为是同业业务扩张“最为激进”的两家银行。因此,在流动性事件之后,这两家银行的股价暴跌。

6月24日,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双双跌停。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纷纷唱空这两家以同业业务见长的银行。

高华证券最新报告称,鉴于估值吸引力下降,将评级为买入的兴业银行剔出强力买入名单,而民生银行则评级为卖出。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也调低民生银行的盈利预期和目标价,未来6个月的目标价为8.49元。

兴业银行被称为是“同业之王”,这一特点被认为是兴业银行的独特竞争力。兴业利用2007年搭建的“银银平台”向中小银行机构输出技术与管理,并借此扩充网络、吸收同业存款。这些小机构把钱放在央行,超额准备金利率很低,只有0.64%,而作为同业存款存放在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支付其2%-3%的利率,然后再通过买入返售的模式投向年化收益率达10%以上的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业务。

这种模式为其积聚了大量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数据显示,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1.17万亿元,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36%,为同业最高,其同业资产规模已经基本等同于贷款规模;其同业利息收入最大,占公司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达38%,已经接近贷款对利息收入的贡献。

民生银行是2011年才发力同业业务的后来者,但扩张同样迅猛。截至2012年年底,民生银行存放和拆放同业余额合计1.0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55.14%;同业存放和拆入款项余额合计9105.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3.34%;票据买入返售规模近一年来也一路激增,从2011年的129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6168亿元。

这两家银行将如何调整同业业务?申银万国预计,监管层将针对隐藏在同业业务项下的非标资产进行政策调整,可能的政策包括设定非标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或者对同业业务要求计提更高的风险权重。

上周,民生、兴业两家银行紧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流露出将适当调整同业规模的想法。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透露,兴业的同业业务战略不会有逆转性的改变,但具体策略会根据最近的监管政策及具体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对低收益同业资产业务到期的就退出来不再做,这大概涉及有一千多亿的资产。

民生银行也有相同的想法。“央行提出去杠杆化后,银行往哪里走?我们也在研究当中。从目前情况看,大体我们要做的比如说进一步考虑同业杠杆率低的

新型业务。到目前该行非标资产超标只有120亿,7月20日前全部清零。”民生银行副行长赵品璋称。

张明认为,同业业务是银行间的资金调配,监管层不可能消灭这种需求,更不可能让商业银行退回去,只做传统信贷业务。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分析称,从长期来看,银行对同业业务期限结构的调整,将会导致行业业绩和净息差分别下降3.5%和5.8%。其中民生、兴业两银行净利所受冲击超过4个百分点。 下一个重点,银行理财产品

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电子化登记的要求,使得理财产品资金未来难以“用于登记之外”。

同业业务仅仅是一个开始。7月5日,国务院出台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细则已经列出多项内容,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项目、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向产能过剩行业说不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整改转型之风席卷整个银行业。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增量方面,监管层一方面使用数量政策,比如银监会8号文等定向控制某一类业务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可能提升资金利率、收紧流动性预期,倒逼商业银行降低错配和杠杆的价格政策,从意愿和手段上约束增量。在存量方面,通过对代持、票据等业务的全面排查清理、挤出存量资产中可能存在“虚增”或泡沫的部分。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要让理财产品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而不是在金融系统内自循环、空转。不仅如此,不少上市公司以钱炒钱,没有把从市场中募集来的资金投入实体项目,反而大量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加重资金流入虚拟经济的困境。 截至一季度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8.2万亿元,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70%以上投入了实体经济。如此计算,有5.74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都投入实体经济。但是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一数据并不认可。吕随启认为,70%的理财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其中应该包括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很多理财产品投向并不明确。如果剔除房地产,真正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并不多。

目前,银监会已下文要求,理财产品必须一对一,即一个理财产品对应一个资产组合。反过来看,一个资产组合在固定的期限内只能对应单一一个的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总经理称,该行现有多对多的资金池产品已经全部向一对多转变,已经不再发行多对多模式的资金池理财产品,这样银行以短养长,期限错配的空间就小了。

此外,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实行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不登记不得发售。“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电子化登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银行理财业务的

规范性和透明度。今后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理财产品资金要用于登记之外的其他地方就是违规了。”该总经理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任何机构,如果不加强监管,它都有动力来把自己的产品打扮得更漂亮,把高风险的投资标的,打扮成低风险的标的,从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筹到资金,这是市场主体逐利的自然行为。而购买产品的投资人通常不是能够承担足够风险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地披露信息,强制地披露信息。就是银监会所说的,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把产品的风险系数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配合起来,不要出现错配,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银行纠结调结构

“用好增量”相对而言比较好操作,“盘活存量”却存在难题,这需要银行去调整业务结构、主动压缩一些业务,承受转型之痛。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八个字是下半年最主要的工作了。”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称。据了解,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研究建议方案和具体措施,并由银监会汇总后上报国务院。

该银行人士称,信贷投放“用好增量”相对而言比较好操作,不过“盘活存量”却存在难题,这需要银行去调整业务结构、主动压缩一些业务,要承受转型之痛。

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部经理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他说,近两年,银行在面对一些大型央企时根本没有议价能力。一些央企通过在银行获取低成本的资金,然后转手给财务公司放贷,或者再以高利率贷款给其他企业以获取利差。“对这样的客户银行到底放不放款?不放,那么大量的存款就要流失;放,银行只是做一个廉价的资金提供者。”

而从风险角度考虑,经济不景气银行会倾向于更严格的贷款审核,银行更乐意向那些风险可控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发放贷款,或者通过表外业务提供资金;但对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企业则会更谨慎。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对于如何盘活存量提出,提高信贷的周转率。有一部分贷款虽然是长期贷款,但归还是短期的,比如个人按揭贷款,每个月都在还款。他给出一组数据,现在全社会信贷资金余额已经达到67万亿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贷周转率0.1次,大概缩短贷款平均期限一个月左右,相当于通过存量周转多增加贷款6-7万亿元。

另一家国有银行已经开始行动,该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以往零售贷款和对公贷款是分开来用,零售贷款的还款部分仅能再发放给零售业务,最近银行改变策略,只要是存量贷款有还部分提前还款,不局限于零售的用于零售,对公的用于对公,谁有需要就给谁,这样就提高了贷款的周转速度。

但长期以来,国内许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浓厚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节”,这种文化让银行面临转型时更加的困难和纠结。

从2007年底至今,银行业贷款规模已从28万亿猛增到67万亿,资产规模也从53万亿急剧扩张到131万亿。短短五年多时间,银行业资产和贷款规模分别增长了1.4倍和1.5倍。

中信银行常务副董事长兼中信银行国际董事长陈小宪撰文称,本次流动性事件给银行的经营理念敲响了警钟,决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对于利率高度敏感的同业业务应审慎对待,以期限错配支撑的资产业务必须加以总量限制,单纯为扩大总资产规模的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文中张明系化名) ■ 学者观点

引资入实体经济关键在产业调整

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体制性问题不改革,资金很难进入政策所希望的特定领域。

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清晰地显示了监管层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意图。7月1日,央行打响首枪,发放120亿再贴现贷款要求金融机构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但对于逐利的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并非易事。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业务大量投资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将银行渠道的资金通过表外业务投向这些领域。从“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信托产品存量看,有超过三成信托是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这样的项目。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银行在同业市场拿钱的成本很低,最多4%至5%,而通过同业产品投到一个经过包装的房地产项目中,可能一个项目就能挣到10个百分点,这也是银行“做得很欢乐”的主要原因。 但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外界想象的全部“缺乏资金”。

经济学家辜胜阻此前认为,我国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总量过剩而结构失衡,货币信贷存量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不断走低。在微观层面,辜胜阻认为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斌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制造业扩张,拉动服务业发展,也推动财税增长。但危机之后,工业部门增速放缓,经济发动机熄火。从2008年至今,如果不是政府刺激,经济面可能更难看。去杠杆消灭坏账不是重点,先将实体经济增量做上去才是关键。

一个事实是,如今经济形势不景气,不少企业对“钱生钱”更感兴趣。

在6月资金利率大幅上升期间,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上市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共计209条,涉及上市公司112家左右。其中中小板约70家,为去年同期8.8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如果体制性的问题不改革,资金是很难进入政策所希望的特定领域。他认为,必须调整思路,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更大一点,同时改革国有企业,否则很大比例的金融资源都被国企占着。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指出,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诸多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存在借新还旧的现象,以及国有企业获得廉价贷款并未进行投资反而投入信托等原因,流动性充裕并未刺激有效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结构性困境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金融能做的实在有限,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关键在于产业调整。

沈建光认为,中国需要引入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的破坏”,即发挥市场作用,淘汰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和技术,将资源投入到利润最高的行业和最先进的技术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记者 苏曼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