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填空题(共 4 分)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好文章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告诉我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论教养》中利哈乔夫告诉我们,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待人处世绝不会zì chuī zì léi_____;《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告诉我们,要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我们要牢记这些zhēn yán____,争做生活的智者。
【答案】 (1). 自吹自擂 (2). 箴言 【解析】 【详解】
考查字形的识记。
(1)自吹自擂:zì chuī zì léi,意思是比喻自我吹嘘。注意“擂”字的写法。 (2)箴言:zhēn yán,规谏劝戒之言。注意“箴”字的写法。
二、选择题(共 4 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果树瀑布气势恢宏,声音如雷贯耳,是贵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B.小时候长辈命我临帖,也曾敷衍过一阵子,既是敷衍,当然尝不到什么乐趣,也就随声附和了。 ....C.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和普法的力度,营造爱护文物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从源头上扼制不文明行为。 ..D.他贸然肩负起天下重任,为革命而奋勇向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
A.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名声很大,这里“声音如雷贯耳”望文生义,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B.随声附和:意思是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用在这里形容应付长辈“命我临帖”,不符合句义; C.扼制:抑制的意思,用在此处搭配“不文明行为”,符合语境;
D.贸然:轻率而不加考虑,这里修饰“肩负起天下重任”应用“毅然”更合适,“贸然”不符合语境; 故选C。
三、句子默写(共 4 分)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②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④______________,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⑤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⑥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⑦《岳阳楼记》中,设定全篇写景范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知贻阿谁 (2). 怀旧空吟闻笛赋 (3). 湖中人鸟声俱绝 (4). 四面歌残终破楚 (5). 引无数英雄竞
折腰 (6).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7). 予观夫巴陵胜状 (8). 在洞庭一湖 (9). 中军置酒饮归客 (10). 胡琴琵琶与羌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得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贻、赋、俱、残、竞、隧洞、蜗行摸索、陵、琵琶、羌笛”等字词容易写错,要注意书写。
四、选择题(共 4 分)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史”指《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兄弟四排行为伯、叔、仲、季,“戏曲四行当”是生、旦、净、丑。
B.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四位,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之前的节气是惊蛰,之后是清明。
C.契诃夫在《变色龙》中通过描写人物如同变色龙一般的态度变化,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 D.戴望舒,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在狱中曾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著名诗篇。 【答案】A 【解析】 【详解】
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A.有误,兄弟四排行为伯、仲、叔、季; 故选A。
五、名著阅读(共 8 分)
《儒林外史》向世人展示了众生百态。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阅读下面从不同角度对书中人物的简介,完成小题。
a腐儒的典型——周进:六十岁了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私塾教书糊口,之后随姐夫经商记账。生活穷苦潦倒,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坚信科举就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自己成功后照顾范进等人。
b土豪劣绅的典型—— ① :典型情节:因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一直等到赵氏挑去一根,才点头咽了气。
c正面的典型—— ② :人物性格: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自学画荷花,最后归隐会稽山。 5. 根据上面的介绍,判断人物名字:b土豪劣绅的典型是_______,c正面的典型是______( ) A.①严监生 ②王冕 C.①严监生 ②匡超人
具体分析《儒林外史》是如何体现批判精神的。
【答案】5. A 6. 示例1: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个童生,受尽嘲弄和冷遇,仍执着科举。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备受压抑,苦苦挣扎的老书生形象,讽刺了一心只追求功名利禄的儒生,批判了科举制度。
示例2:严监生临死前执意要灭掉一根灯心草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吝啬鬼形象,讽刺了严监生吝啬的行为,也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名著人物。
根据b中的“因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可知,这个人物是严监生。 根据c中的“自学画荷花,最后归隐会稽山”可知,这个人物是王冕。 故选A。
B.①严贡生 ②王冕 D.①严贡生 ②匡超人
6.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请结合选段中的人物a或人物b
【6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开放类试题,结合周进和严监生的相关事件具体分析即可。
如:当薛家集的人把周进辞退后,他没有生活来源,不得不跟着姐夫金有余去省城学习经商,在省城,他要去参观贡院,到了贡院触景生情,失心疯发作大哭大闹,悲伤不已,引得同行的商人们动了恻隐之心,大家凑了200多两银子,为他捐了个监生。从这一情节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痴迷科举,一心追求富贵的封建儒生的讽刺,也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六、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②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我从前院穿过前屋过堂走到小院,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爆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③我站在院子里,抽我的雪茄。东邻的屋院差不多成了一个荒园,兄弟两个都选了新宅基建了新房搬出许多年了。西邻曾经是这个村子有名的八家院,拥挤如同鸡笼,先后也都搬迁到村子里新辟的宅基地上安居了。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的门洞里。在我尚属朦胧混沌的生命区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作厦屋爷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再在街门外用粗大的抬杠捆绑起来,在儿孙们此起彼伏的哭号声浪里抬出村子,抬上原坡,沉入刚刚挖好的墓坑。我后来也沿袭这种大致相同的仪程,亲手操办我的父亲和母亲从屋院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归结过程。许多年来,无论有怎样紧要的事项,我都没有缺席由堂弟们操办的两位叔父一位婶娘最终走出屋院走出村子走进原坡某个角落里的墓坑的过程。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及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④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⑤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二十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⑥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我的第一反应是斑鸠。这肯定是鸟类庞大的族群里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我慌忙披衣坐起,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⑦我竟然泪眼模糊。
(节选自陈忠实《原下的日子》)
【注】①陈忠实(1941-2016),中国当代作家,1997年,凭借《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作者祖居的老屋就在鹿原北坡的村庄里。
7. 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看到破败荒凉的关帝庙和沉寂阴冷的祖屋,作者感到孤独和酸涩。
②斑鸠的叫声蕴含着严寒终将过去,春天终会到来的生命哲理,作者感动不已。 ③三五丛月季绽出花蕾,带来春天的讯息,作者依然失落。
④回忆起老屋从前的热闹时光反衬出此时的荒芜,亲人或离世或离开,作者陷入深深的感慨。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8. 以下对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我站在故乡的院子里,反复思考回来的理由。 B.我站在故乡的院子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重新回来。
①
C.我早已决计重新回到故乡,并且不打算再追问回来的理由。 D.我早已决计要离开故乡,并且不打算再追问离开的理由。
9. 按照你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⑤段的艺术特色(提示:可以从多角度描写、细节描写或虚实结合等方面赏析) 10. 文章开头,作者感慨“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第⑤自然段作者却仿佛听到祖先的呼唤“嗨,你早该回来了”,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请说说作者返乡的动机。 【链接材料】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自己烧水沏茶。把夫人在城里擀好切碎的面条煮熟。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一觉睡到自来醒。正是原下这两年的日子,是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答案】7. B 8. C
9. 示例一:本段从听觉、视觉和嗅觉多角度,描写了祖屋暖融融的火炉、老旧的藤椅、清香的绿茶,寥寥数笔,生动地展现出老屋的样貌,表达出“我”此刻宁静的心情。
示例二: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沏”、“抿”、“瞅”等动词,写出了我不急不徐泡茶取暖的动作,表现了我此刻的惬意与闲适。
示例三:虚实结合,作者实写我在祖屋泡茶取暖的一系列动作,又想象出老祖宗们对我的呼唤,体现出我对对祖屋和故人深深的思念。
10. 答案示例:①家乡带给作者文学创作的灵感,鹿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增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底蕴;②与嘈杂喧闹的都市不同,家乡是宁静的家园,能使作者重新获得安宁与闲适;③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第①段写作者回到祖屋,第②段写在院子里看到的春天的景物,接下来作者开始回忆祖屋以前发生的事情,最后斑鸠的叫声引发了作者的感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句子判断,“决计”指是否追问回乡的理由,“不会……也不会”是指作者不再追问回乡的理由。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赏析。根据提示回答即可。
示例一:由句子“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并结合上下文可知,老祖宗们已经去世,此时听到的声音为作者想象出来的,是虚写,所以此处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听到老祖宗们喊我“应该早点回来”,表现了“我”回祖屋时深沉的感慨,作者没有直接说对祖辈的怀念,而是借老祖宗的口,表达了我对祖辈深切的怀念;
示例二:由句子“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二十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提炼关键词“沏”“坐”“抿”“瞅”这几个词都是动词,因此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我泡茶时动作地不急不慢,十分闲适的样子;
示例三:由“‘噗噗噗’”的响声、“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清香的茶水”等,可知从听觉、视觉、嗅觉角度展开描写,表达出此刻我宁静的心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根据链接材料可知,家乡带给作者文学创作的灵感,鹿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增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底蕴;第⑤⑥自然段作者在院子里围炉煮茶的惬意温馨的感受,以及春的旋律催发的生命感悟,说明与嘈杂喧闹的都市不同,家乡是宁静的家园,能使作者重新获得安宁与闲适;第③自然段回忆祖屋的生活场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怀念。
美在意象 叶朗
①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我们可以用中国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月亮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②“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有名的诗句。月亮作为一个物理的实在,在到处都是一样的(相对来说),故乡的月亮不会特别明亮,怎么说“月是故乡明”呢?原因就在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而是一个意象世界,月亮的美就在于这个意象世界。
③季羡林曾写过一篇《月是故乡明》的散文。他在文章中说,他故乡的小村庄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那里有几个大苇坑。每到夜晚,他走到苇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他说,“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④季羡林说那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比不上他故乡的小月亮,这并不是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他那个心爱的小月亮,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而是一个情景相融的意象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意蕴的感性世界,其中融入了他对故乡的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在微苦中有甜美在”。这个情景相融的意象世界,就是美。
⑤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写过月亮的诗,但是每首诗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意象世界。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一个皎洁、美丽、欢快的意象世界。例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是另一种意象世界,开阔,清冷。例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又是另一种意象世界,沉郁,苍凉,与“月上柳梢头”、“雁飞残月天”的意趣都不相同。再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是一个寂寞、孤独、凄冷的意象世界,和前面几首诗中月亮的意趣又完全不同。同是月亮,但是意象世界不同,它所包含的意蕴也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
⑥这些月亮的诗句说明,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选自叶朗《美学原理》)
11. 根据提示,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12. 根据梵高的画作《一双鞋》及其说明,并结合文章内容,请判断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梵高的画作《一双鞋》和季羡林笔下“故乡的月亮”都是作者所说的审美意象。 B.梵高通过这双鞋画出了自己心目中农夫的世界——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C.梵高不仅描绘了一双农鞋,更在画作中体现了农夫坚韧的品质,饱含着对农夫的敬意。 D.《定风波》中,词人“竹杖芒鞋”走在泥泞之中,呈现出与梵高的《一双鞋》相同的意象世界。 13. 第②自然段画线句中括号内的内容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14. 参考文中对《月是故乡明》的解读,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意象之美。(从冰雪、山峰、高原中任选一个)。
【答案】11. ①美不是物理实在(答第二段“月亮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而是一个意象世界,月亮的美就在于这个意象世界”或第四自然段“季羡林笔下的月亮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美”) ②列举有关月亮的不同诗句。 12. D
13. 不能删去,“相对来说”在这里有留有余地的意思,表明各地观看到的月亮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没有括号则过于绝对,这里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 参考第④自然段作者对月是故乡明的分析,从情和景的角度分别回答即可。
示例: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分别以“千里”“万里”修饰,表明雪势之大,积雪之深,展现了广袤无垠的壮丽雪景,其中蕴含着词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就是《沁园春•雪》的美。 ②“山舞银蛇”把山岭比作飞舞的银白色蟒蛇,写出了白雪皑皑、山势绵延起伏的样子,“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诗人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与豪迈的胸怀交融起来,这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就是《沁园春•雪》的美。
③“原驰蜡象”把丘陵比作奔跑的白象,写出了平原上丘陵绵延起伏的样子,诗人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中蕴含着雄伟的气魄,这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就是《沁园春•雪》的美。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第一问:从第①段第一句“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或第④段第二句“他那个心爱的小月亮,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提取关键信息,可概括为:美不是物理实在;
第二问:第⑤段第一句“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写过月亮的诗,但是每首诗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意象世界”可知,作者要讨论的是“每首诗呈现的是不同的意象世界”,于是作者举出了有关月亮的不同诗句。故此处通过列举有关月亮的不同诗句。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D.《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写了苏轼潇洒地走在风雨中,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一双鞋》所表达的意蕴——农夫坚韧的品质不同。此项“《定风波》中,词人‘竹杖芒鞋’走在泥泞之中,呈现出与梵高的《一双鞋》相同的意象世界”理解有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
分析“月亮作为一个物理的实在,在到处都是一样的(相对来说),故乡的月亮不会特别明亮,怎么说‘月是故乡明’呢”的作用。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原因。“相对来说”是相对而言的意思,在这里有留有余地的意思,表明各地观看到的月亮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并非完全“到处都是一样的”,添加括号,加以解释,避免表述过于绝对,这里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沁园•雪》的意象是冰雪、长城、黄河、山峰、高原等,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作者以雪为题,专章咏之,用浪漫主义的笔触,使他笔下的无生命的山川、雪原,充满着灵气。作者勾画了北国严冬的壮丽雪景,也展示了词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润之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润之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结合分析,从冰雪、山峰、高原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选冰雪。《沁园春•雪》开篇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所取意象“冰雪”,分别以“千里”“万里”修饰,又总属于“北国风光”,既点明所咏雪景之地域,又表明雪之大、之深,从而为描绘北国冬景图勾勒出了画面框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大河”,进一步界定雪景范围,从而使画面之景有了具体的物象;表达了词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七、对比阅读(共 12 分)
【甲】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鄙人:住在郊野的人。②达:显达。③百舍:几百里。④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5. 甲文中的宁越与《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的经历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C.闻鸡起舞,苦学技艺
17.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人将休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C.臣闻之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D.孰与昧行乎 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
【答案】15. C 16. 师旷用了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三个比喻来劝学,①活到老学到老;②学无止境,从任何时候学习都有收获。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文中没有闻鸡起舞这一情节。 故选C。 【16题详解】
B.勤奋刻苦
D.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④
③①
②
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
16. 乙文中的师旷在劝学时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师旷用“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表达了“活到老学到老”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17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代词,他/助词,的;
B.动词,副词,将要/动词,率领; C.都是“动词,听说,听闻”; D.代词,谁/形容词,仔细; 故选C。 【点睛】
参考翻译
【甲】宁越是战国时中牟地方的郊野之人。以耕田种地为辛苦,对他的朋友说:“怎么样才能免除这种辛苦?”他的朋友说:“最好去读书,读书三十年,就可以成功了。”宁越说:说:“请让我用十五年去读书。别人要休息,我会不去休息,别人要睡觉,我会不去睡觉。”过了十五年,周威王就聘宁越为老师。飞矢虽然快速,但不超过两里,这是因为会停止;步行虽然缓慢,却可达到三千里,这是因为不会停止。现在凭借宁越这样的资质,并且坚持长期努力不止,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是合理的吗?
【乙】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八、诗歌鉴赏(共 8 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此月圆之夜,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与友人纵情欢饮,深感愉悦,所以写下此诗。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郁闷与愁苦。 19. 本诗中的“月”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错误。颈联意为向西北望去哪里是我的故乡,身在东南月亮已经圆了几次。“西北望乡”“东南见月”表达了思乡之情,“何处是”“几回圆”表达了孤寂愁苦的感情; 故选B。 【19题详解】
[注]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颔联意思是:今年同样是八月十五明月夜,我已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此联以眼前之月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写昔年中秋热闹的场面,“今夜清光似往年”写对往年的回忆,都表达了诗人的怀旧之情,借“八月十五”的特定时间及“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几回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结合写作背景,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抒发了被贬后而产生的愁闷、惆怅、失落等感情。
九、综合性学习(共 12 分)
为落实“双减”政策,我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 “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
”,《说文》解释“儋(担)”,“荷”也。“负书担橐”(《战国
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①____。“落实‘双减’我担当”中“担”则引申为: ②_____ 。 21. 下列介绍“双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家长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归根结底“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过重负担,让教育的主阵地加归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②重视体育,热爱运动,是一件好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③于是,很多家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体育类培训。 ④“双减”政策的落地给学生腾出了课余时间。
⑤但是,当前体育培训火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政策驱动。 ⑥“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寒假,体育培训十分火爆。 A.⑥②⑤①③④
B.⑥②⑤④③①
C.①⑤⑥②④③
D.①⑤⑥③④②
22. 小刚同学在主题班会上为同学们介绍“双减”政策,发言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双减”就是政府针对内卷出台的政策,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②孩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成长比成功更重要。③“双减”来了,孩子课业压力小了,有更多时间锻炼玩耍了。④可还是有家长觉得天塌了,她花钱把自己孩子培养成学霸,现在却被剥夺了靠多刷题出人头地的机会。⑤但更多家长觉得天亮了,终于不那么累了,可以护住自己的钱包,防止不受教育商业化忽悠了。 (2)第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 (2)第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 (1). 驮、背; (2). 承担 21. B
22. (1). ① (2). “目的”与“为了”句式杂糅,去掉任意一个即可。 (3). ⑤ (4). 否定不当,去掉“防止”即可。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①空:“负书担案”是“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的意思,所以“负”是“背着、驮着”之意;
②空:“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是“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苦难与悲痛”的意思;“落实双减’我担当”是“我来担负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之意。所以“担”是“承担、担负”之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⑥句为总起句,提出“双减政策”后体育培训的火爆。②句解释体育培训火爆的原因:体育运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⑤句体育培训火爆的原因进行转折,除②句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政策驱动”。④句对⑤句中的“政策”进行解释,因为“双减政策”的颁布才给学生腾出课余时间。④句③句为因果关系,③句排在④句后。最后①句对这种现象进行总结。因此排序为:⑥②⑤④③①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
(1)“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去掉其中一个即可。改为:“双减”就是政府针对内卷出台的政策,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
(2)“防止不受”否定不当,将“防止”去掉。改为:但更多家长觉得天亮了,终于不那么累了,可以护住自己的钱包,不受教育商业化忽悠了。
十、作文(共 4 分)
23.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回顾近三年的初中生活,小烨觉得最有感触的一件事就是开学第一天,老师让同学做自我介绍,从未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他尝试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我是谁”,从那以后,害羞内向的他变得更自信开朗。
请打开回忆的闸门,回忆自己“尝试”的经历及带来的感悟,以“尝试”为话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作文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3)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4)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在尝试中成长
雏鹰在尝试中学会了飞翔,蛹在尝试中学会了坚强而我,则在尝试中不断地成长。
八月正是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稻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农民,他们在辛苦忙碌的同时也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因为家里人手不够,所以爷爷不得不叫爸妈回家都忙,我也跟着回家凑热闹。吃过早饭,爷爷和爸妈都换好了衣服准备下田,奶奶负责后勤。从来都没有下过田的我,对田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也想尝试着去收割,可是却被爸妈拒绝了。他们担心我干不了这种体力活,但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他们终于点了头。
到了田里,只见爸爸手拿镰刀抓住一把水稻,咔嚓一声,稻穗和稻秆顿时分离了,紧接着又是一把,没过几分钟,一大片的水稻就不见了。弄清了大概的流程,我也开始尝试起来。可我刚想用手去抓住一把水稻,它就像戏弄我似的左右摇摆,让我怎么也抓不住。于是我换了一把较少的,学着爸爸的样子,把镰刀放在水稻上往下割,不知是我的镰刀不锋利,还是水稻太厚,我割了半天也没有割断,最后只得请求爸爸帮忙。爸爸说是我力度不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我便一个人开始朝着一个方向收割,尽管毒辣的阳光使我的皮肤灼痛,粗糙的水稻让我的手感到痛痒,我也无比开心。
累了我就伸直腰,在挥汗之时,望着被自己割掉的水稻,一种成就感与喜悦感油然而生,也许我半天割的稻子妈妈一分钟就能割完,但是为爸妈减轻点负担也是值得的,想到这里,我就信心倍增。但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儿女,爸妈看见我割得很吃力,便让我到一边休息,其实他们的脸颊上也不停地流下汗珠,只是他们不肯说累,因为他们也想为爷爷减轻一些负担。
一直以来,爸妈为了撑起这个家,努力地工作着他们干活时看似很老练,但是我没有体验过爸妈的艰辛,从不知道爸妈总是把辛苦埋在心里。第一次收割,让我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即使艰辛也应保持快乐。我真正感受到了爸妈对我的爱,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我在尝试中收获了成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尝试”,对青少年来说,这个题目尤其有意义。尝试,即第一次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尝试”是主动的行为,面对一种新的情境,从自身萌发出来的想要试一试身手的愿望并付之于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新的感受、收获、经验、教训或启发。这里的尝试不排除同学们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所做的事情。成长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心灵、思想、精神等更多方面的成熟,要把自己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展现出来。尝试的结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促进我们的成长。因此,写作时,不要只写成功的尝试,也可以写失败的尝试。写作要求中,虽然没限定文体,但这个题目只能写成记叙文。标题的“我”,即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如果写诺贝尔牛顿等人的尝试,就是离题的。 第二,构思选材: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历的第一次尝试的事情太多了。如,尝试做饭、洗衣、骑自行车、千农活、打工、做生意、制作科技模型、当主编、改变不良习惯等好的方面,也有尝试吸烟、逃课、顶撞老师、早恋等不好的方面。正反面都有,关
键在于要有正确的、思想健康向上的立意。在选材时,正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就不是一篇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确的立意,也可能写出质量上乘之作。在文体的选择上,适合写成记叙文。用深情的故事感染人;用深刻的哲理警示人;用形象的事物启迪人,这些都不失为好的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