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雷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1-07-31 来源:钮旅网
广东雷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甘咏梅

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3期

甘咏梅

广东雷剧表演艺术的美学风致呈现着自己的独特性,语言与唱腔是雷剧区别于其它剧种的标志。然而,除了唱腔,广东雷剧表演艺术的形成和存在、发展,如同其它剧种一样,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接受它的观众也站在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正是这两方面的合力,使广东雷剧在形成之后,逐渐积累并呈示出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色,即:“真”、“雅”、“俗”、“韵”。

一、“真”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因而能否反映得真实,就成为艺术品能否给人以美感的重要决定因素。雷剧的表演的“真”由特定文化土壤所决定。雷剧是在广东雷州半岛这一红土地孕育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戏。从艺术渊源看,它以敬祭雷神摊舞的歌与舞为发展基础;它的生存土壤是雷州半岛的人民,观众是雷州半岛的老百姓和文人学子。雷剧艺人们在表演上既有生活的原型动作,又有戏曲的程式性动作。能够让观众喝彩的不仅是雷剧的表演体现了对生活真实细节的再现,而且雷剧的表演还借鉴了其他舞蹈动作手法,容纳了很多其他剧种表演之特长,表演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雷剧表演艺人一方面求援于现实生活,细心去观察、模拟生活中的动作,将虚拟的表演搬上舞台;一方面不断加强扎实的“唱、念、做、打”基本功训练,使观众既能如实感受到真实可信的生活原型动作,又能观看到优雅与精彩的戏曲程式动作。久而久之,也培养起观众对雷剧表演艺术“求真”的审美眼光。雷剧表演艺术的“真”的特色辐射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第二层面是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两个层面的组合,完成了雷剧表演艺术“真”的美学特色建构。

二、“雅”

雷剧的“雅”源于雷州人民对雷州文化的热爱与雷歌、雷剧的文人学士传承。雷剧虽是民间戏曲,却格调清新,虽俗而雅,上句甜下句香,意味深长。雷州的文人学子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编唱雷剧,不但唱出自己的心声,也使雷剧发挥积极地社会教化作用。清乾隆五十四年科举人黄清雅,才思敏捷,擅唱雷歌,歌词含蓄双关,出语惊人,被誉为“歌解元”。黄清雅编唱的雷歌《过渡歌》,表现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铮铮铁骨。雷州的文人学士钟爱雷歌雷剧,对雷歌雷剧有很高的创作热情,把雷歌雷剧创作推向新的高潮。这样一来既提高了雷剧的地位,也促进了雷剧向“雅”的方向发展。

三、“俗”

“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是对普通的下层观众的贴近。“俗”的表演特色首先源于雷剧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由此形成的剧本规定性。雷剧是以雷州半岛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为反映的主要内容的,当演员以“真”为原则,将生活中的人物角色所想、所说、所做表演给观众时,其“俗”的色彩就更为浓厚。例如:著名雷剧表演艺术家曾成在《抓阄村长》中强化“俗”的表演范式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俗”的特色更多地表现在念白的地方特色上。它又呈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念白的本土语音。雷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雷州话比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是保留古汉语入声较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演唱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普通话中有一个唇齿音f[f],雷州话中没有这个音。所以雷州人容易将普通话

中的[f]音字误读成雷州话的[h]音,如将“符老师好”读成“胡老师好”。在一些生活小戏的表演中演员若注意加以运用,这些都起着强化地方特色的效果。地方语音的剧场效果固然使观众“发笑”,但深入一步看,是使剧中人物贴近生活,贴近了观众的审美心理,不仅使他们感到亲切,也令他们感到舞台上的人物就是自己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等中的一个,从而“发笑”,从而看得津津有味。第二个层面是演员按照语音规则与剧本生活内容的念白处理加上衬词等,将地方特色予以强化。雷剧唱腔中经常有一些衬词“呃、呀、哦、咧、哇、喽”等。如:开始的时候用“啊、嘞”两个衬字来和对方搭腔,接下来用“呃、呀”两个衬字来延长搭腔的时间,好有充分的时间去酝酿下句的词,在第四句收韵前再加一个“啦”衬词谨慎收韵。所用的衬词不限于弱拍、轻音,有很多地方用在强拍、重音上。雷歌中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韵”

雷剧是从雷州民谣中演变过来的,融会了楚风、汉赋、唐诗、宋词的精华,尤其是唐诗七言绝句格律,被雷谣所接受。雷剧不要求严谨,较为自由轻松,朗朗舒缓,带有浓郁的民俗生活气息,保留了雷州方言的声调韵律。雷州歌是有韵律的,它按雷州方言押韵,称歌韵,俗称韵脚。歌词以四句为一首,第一句押仄声韵,第二句押高平声韵,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低平声韵,故有一二四韵分类法。大致的韵脚有:望江南韵、庆生平韵、喜天年韵、梦中逢韵等二十四种韵脚,还有一些近音韵脚等等。从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后,其唱词的格律也有所变化,一是加了“歌垫”,也就是每句的句首可加二三个字,从七字句变成了十字句,三、四、三分顿。二是增加“歌藤”,在第二句之后也就是按第三句的句格多写一句或几句,然后按照第四句的句格写最后一句。由此可见,雷州歌韵的丰富,用一个歌韵编唱一首雷歌容易,但用一个歌韵编写一部雷剧就是不简单的事了,这正是雷歌韵的独特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广东雷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色大致为“真、雅、俗、韵”。这四个字在雷剧表演中又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共源于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和文化的规定性:“真”是底蕴,是核心,“雅、俗、韵”则由此延伸。

本文系201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历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D14DL18)和2012年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课题(课题编号:QW12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詹南生,陈湘,宋锐.雷剧志[M]. 湛江市文化局,1992.

[2] 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志坚.雷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4 ] 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 [ M ] . 北京:长城出版社,2005.

[5] 孙建华.寻源问曲话雷歌[J].人民音乐,2009.

[ 6 ] 何希春.雷州歌大典[ M ] .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7] 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 陈湘.雷剧艺术丛书·雷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9]蔡叶青.海康方言志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甘咏梅: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明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