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鼙(pí)鼓 飧(sūn)饔 露(lù)马脚 呱呱(gū)坠地 B.踟蹰(zhù) 沂(yí)水 双曲(qū)线 龇(cī)牙咧嘴 C.戏谑(xuè) 扃(jiōng)牖 殷(yīn)岩泉 纵横捭(bǎi)阖 D.船楫(jí) 缣(jiān)素 撂(liào)挑子 间(jiān)不容发
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最多的一组是( )
A.城阕 天燃气 山高水常 力能扛鼎 揆情度理 B.溽暑 舞雾台 雕栏玉砌 石破天惊 高屋建鸰 C.肯綮 雄赳赳 烹羊宰牛 杳无音信 曲突徒薪 D.自刎 杀风景 金屋藏骄 奴颜卑膝 坐镇指挥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月9日发生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暴力驱逐乘客下机事件,机上乘客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后,点击量数以亿计,其暴力程度令人大跌眼镜。
B.最近阿迪达斯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3D打印跑鞋,这项前沿科技在生活领域中的运用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 C.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好评。有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日积月累,才能达像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D.如今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重视,可以在奥巴马一番讲话中管窥一斑。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同样相信若干年后,留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除了肆虐的风雪、急切归家的面孔外,一定还会有一种城市精神,那就是:守望相助,风雪同行。
B.铁总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铁路推出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服务,是为了适应旅客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旅客乘坐火车旅行提供一项增值服务。
C.与会专家指出,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D.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5.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而幼孩(养育) 春服既成(已经) 雨泽下注(流入) 为国以礼(用) B.名我固当(本来) 以俟君子(等待) 其制稍异(修建) 群季俊秀(弟弟) C.早织而缕(起来) 良有以也(确实) 殆有神护(大概) 往往而是(这样) D.舍瑟而作(起来) 移之官理(道理) 千乘之国(车辆) 因其固然(顺应)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各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含义深刻,言辞雄辩。《孟子》想象力丰富,变幻莫测,挥洒自如。《荀子》朴实深厚,取譬精审。
B.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他们两人也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代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辉煌成就。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作品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赋”“比”“兴”。
D.盛唐诗坛有两大诗歌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常建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客家土楼从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如同湖中水波,环环相套,温馨又壮观。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几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苏州园林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因地制宜,依形就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的一些建筑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B.《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每个建筑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建筑构思上表现出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远方的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已收入建筑人为布局中。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因管道漏烟,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自家厨房,为下文写邻居家油烟的气味作了铺垫。 B.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他家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这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C.文中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质朴、亲切,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道。
D.本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
【2】文章第⑤段写另一家的咖啡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3】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作者家的厨房。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4】文章最后写到艾草的气味,然后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5】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家、漫画家。有人把读丰子恺的文章,比作就像品一杯“鸡尾茶”。
品客甲匆匆跑过来,看了看茶,先不喝,去脱了草帽问茶问好。 品客乙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茶叶,道:“精致啊,禁得起细观。”
品客丙喝了一口:“热的。”过了一会儿,又说:“冷的。”“甜的。”“苦的。”一杯茶,怎么可能又热又冷,又甜有苦呢? 请你选择其中两位说说他们品出了丰子恺文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期:日期 C.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韩、魏翼而击之 翼:从两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亡也 先主之所属也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C.以人事知之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B.吾何走乎 C.何伤也 D.子何以知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 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注] 鞲鹰: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 (1)这首诗写出了一副怎样的秋景? (2)作者在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五、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 《蜀相》
(2)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 《夜归鹿门歌》
(3)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虞美人》 (5)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
(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六、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以一首《成都》拥有了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天津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鼙(pí)鼓 飧(sūn)饔 露(lù)马脚 呱呱(gū)坠地 B.踟蹰(zhù) 沂(yí)水 双曲(qū)线 龇(cī)牙咧嘴 C.戏谑(xuè) 扃(jiōng)牖 殷(yīn)岩泉 纵横捭(bǎi)阖 D.船楫(jí) 缣(jiān)素 撂(liào)挑子 间(jiān)不容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项,露(lù)马脚,应为露(lòu)马脚,意思是显出破绽、暴露真相。这个词源于一个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间有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以致演化为\"露马脚\"一语;B项,踟蹰(zhù),应为踟蹰(chú),意思是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C项,殷(yīn)岩泉,应为殷(yǐn)岩泉,源于“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
点睛:正确把握字的读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同时要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等。
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最多的一组是( )
A.城阕 天燃气 山高水常 力能扛鼎 揆情度理 B.溽暑 舞雾台 雕栏玉砌 石破天惊 高屋建鸰 C.肯綮 雄赳赳 烹羊宰牛 杳无音信 曲突徒薪 D.自刎 杀风景 金屋藏骄 奴颜卑膝 坐镇指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解答本题要注意审清题意。C项字形全部正确,A项,“山高水常”应为“山高水长”;B项,“高屋建鸰”应为“高屋建瓴”;D项,“杀风景”应为“煞风景”,“金屋藏骄”应为“金屋藏娇”。所以选C项。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月9日发生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暴力驱逐乘客下机事件,机上乘客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后,点击量数以亿计,其暴力程度令人大跌眼镜。
B.最近阿迪达斯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3D打印跑鞋,这项前沿科技在生活领域中的运用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 C.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好评。有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日积月累,才能达像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D.如今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重视,可以在奥巴马一番讲话中管窥一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符合语境;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也说\"神工鬼斧\"。使用对象错误; 日积月累:意思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符合语境;
管窥一斑:比喻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符合意境。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同样相信若干年后,留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除了肆虐的风雪、急切归家的面孔外,一定还会有一种城市精神,那就是:守望相助,风雪同行。
B.铁总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铁路推出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服务,是为了适应旅客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旅客乘坐火车旅行提供一项增值服务。
C.与会专家指出,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D.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D项,成分残缺,应是“这一举措旨在弘扬……”。
5.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而幼孩(养育) 春服既成(已经) 雨泽下注(流入) 为国以礼(用) B.名我固当(本来) 以俟君子(等待) 其制稍异(修建) 群季俊秀(弟弟) C.早织而缕(起来) 良有以也(确实) 殆有神护(大概) 往往而是(这样) D.舍瑟而作(起来) 移之官理(道理) 千乘之国(车辆) 因其固然(顺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其制稍异(制,格局);C项,早织而缕(而,通“尔,你们的”);D项,移之官理(理,治理)。对于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并将词句放入具体语境中去理解。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各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含义深刻,言辞雄辩。《孟子》想象力丰富,变幻莫测,挥洒自如。《荀子》朴实深厚,取譬精审。
B.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他们两人也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代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辉煌成就。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作品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赋”“比”“兴”。
D.盛唐诗坛有两大诗歌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常建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B项,“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代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辉煌成就”说法错误;D项,王昌龄不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是边塞诗人,常建不是边塞诗人,而是山水田园诗人。
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作品以及官职、爵位、谥号、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有时候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客家土楼从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如同湖中水波,环环相套,温馨又壮观。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几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苏州园林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因地制宜,依形就势。
【答案】D
【解析】本题靠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和概括的理解能力。D项,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D项苏州园林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的一些建筑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B.《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每个建筑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的能力。C项,“每个建筑”应该为“建筑群”。原文是“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建筑构思上表现出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远方的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已收入建筑人为布局中。
【答案】D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D项,“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不正确,原文是说“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因管道漏烟,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自家厨房,为下文写邻居家油烟的气味作了铺垫。 B.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他家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这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C.文中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质朴、亲切,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道。
D.本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说法不正确,从原文第2段可以看出,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一点不混。实打实的,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性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形象的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等。
【2】文章第⑤段写另一家的咖啡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答案】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况。解读这一题要结合这一段中呈现出来的咖啡的味道,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它悄悄地,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不那么实用,不大有定规”加以概括。
【3】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作者家的厨房。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不因邻家的油烟窜入而恼火,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作者对不同邻居家油烟气味细细描写,可见作者心思的细腻,对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样的认真体味甚至是享受、羡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况。解读本题要先将每一个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作者家的厨房时,作家对这些油烟的感受找出来,从中去体会作家的态度,最后将作家的态度进行合并即可。
【4】文章最后写到艾草的气味,然后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答案】从行文思路看,对前文所写的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作了形象的收束;不同的生活风格有相同的生活内容(方式);从主题表现看,强调各种生活风格走向统一,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共同的民族文化烙印,升华了主题。
【解析】从写作思路上看,前文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呈现散文“散”的状态,至此收尾时必须要“束”了,所以,此划线句很巧妙,它是“束”的形象表述,将各种生活风格进行一个统一,表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应由“端午节”上升开去)中亦有相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是共同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将前文的四种生活风格进行了一个上升,属于主题上的一个升华。在情感上,作者也表达了自我的赞同与称许,甚至是一种骄傲。
【5】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家、漫画家。有人把读丰子恺的文章,比作就像品一杯“鸡尾茶”。
品客甲匆匆跑过来,看了看茶,先不喝,去脱了草帽问茶问好。 品客乙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茶叶,道:“精致啊,禁得起细观。”
品客丙喝了一口:“热的。”过了一会儿,又说:“冷的。”“甜的。”“苦的。”一杯茶,怎么可能又热又冷,又甜有苦呢? 请你选择其中两位说说他们品出了丰子恺文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品客甲认为丰子恺的文章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所以脱帽打招呼。 品客乙认为丰子恺的文章细节刻画的很细腻。
品客丙认为丰子恺的文章文字温暖自然但文字的背后确实对人情世态尖锐的批评和深切的同情。
【解析】解读本题,要对丰子恺的文章文字有一定的了解,丰子恺的文字是暖暖的,自然的,亲切的,贴近生活的,像吹过的一阵暖风。但文字的背后,却是对人情世态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同情。这样的茶,应该慢慢地仔细地却品读才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期:日期 C.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韩、魏翼而击之 翼:从两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在原文中的翻译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所以B项中的“期”在此处应作“约定”解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亡也 先主之所属也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C.以人事知之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验证,A项,“之”,前一个取独,后一个所字结构前的助词;C项,“以”,前一个根据,后一个因为;D项,“乃”,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B项,“而”,都是顺成关系连词,表动作的先后。
【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B.吾何走乎 C.何伤也 D.子何以知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A项是正常句式,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答案】(1) 人民竭尽力量把城墙修好,又让他们拼死为我守御,还有谁支持我呢?
(2)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没有谁能分得清,一概称之为贤明,这大概就是看错了人的原因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罢力”、“守”“与”;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通”、“所以”、“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及句子大意。
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他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一定会到来了!”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段规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不给土地,他就要讨伐我们,不如给他土地。他习惯于得到土地,一定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对其用兵,然后,我们能够免除祸患而等待事态的变化。”韩康子说:“好!”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惧怕;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他在那里骄傲而轻敌,我们这里却因惧怕而相亲密;以相亲密的兵众对待轻敌的人,智伯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好。”这样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
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使韩、魏的兵众随从我们攻打赵国,赵国灭亡后,危难一定会转到韩、魏。现在我们已约定战胜了赵国,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晋阳城墙没有浸淹的只剩三版高,城里的人宰食马肉,晋阳城的投降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没有欣喜的表情,而有忧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他们两人听了之后说:“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 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魏桓子,他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灭亡了,那么韩、魏也要相继灭亡。”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祸患立刻就会来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可是一般人不能分辨,全部说成是贤德。这大概就是对人失察的原因吧。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行不足,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 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注] 鞲鹰: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 (1)这首诗写出了一副怎样的秋景? (2)作者在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 宁静又蓬勃(满怀生命力)的秋景。答出“蓬勃(满怀生命力)”才能给分。
(2) 手法:①多感官描写(视听结合)。视觉——色,形(衰、迥);听觉——秋林微声:景物描写多彩多姿。②反衬。“林秋微有声”有声衬无声;或衰残、强笑的木槿化、盛景已远去的垂首将谢的(好似因害羞低头,多情一般的)莲花反衬燕、鹰的充满力量,满怀志气的豪情。③移情(拟人)。槿衰犹笑,莲迥多情。檐燕心动,鞲鹰气生。把人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存在的景物身上,借景物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矿大、豪迈的感情。
(3) 檐下的燕子感秋意搏击长空飞归之心已动,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感秋凉而俊逸之气顿生。诗人借燕、鹰这样的飞禽,表达了秋意带给生命的不是衰残和寂寥。而是令人振奋的惊人力量,更是志士自强不息的志气和积极、乐观、旷达的豪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分析所刻画的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景主要集中在中间两联,即:“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通过对“槿、莲、檐燕、鞲鹰”的刻画,描写了一幅宁静又蓬勃(满怀生命力)的秋景。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本题主要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在写景时采用的手法,然后分析作者写景的手法即可,如本诗作者写景时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色,形(衰、迥);听觉——秋林微声:景物描写多彩多姿;反衬手法,如“林秋微有声”有声衬无声;或衰残、强笑的木槿化、盛景已远去的垂首将谢的(好似因害羞低头,多情一般的)莲花反衬燕、鹰的充满力量,满怀志气的豪情等。拟人手法,将槿、
莲、檐燕、鞲鹰人格化。
(3)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先分析诗人所刻画的形象的特点,营造的环境氛围,然后再从诗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来概况诗人的心情或思想情感。本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蓬勃的秋景,来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矿大、豪迈的感情。
五、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 《蜀相》
(2)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 《夜归鹿门歌》
(3)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虞美人》 (5)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
(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 (1) 长使英雄泪满襟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乾坤日夜浮 (6) 大块假我以文章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襟”“幽”“事”“乾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记忆,避免笔误。
六、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以一首《成都》拥有了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在沉静中打磨
赵雷的一首民谣,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武亦姝的一次次正确回答,让多少人看到了她对于诗词的积淀。她们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路,在摒弃杂念后追求一种至臻的完美,这是一种沉静。
做到安静,只需沉默不语,而做到内心中的沉静,又谈何容易。这种内心的沉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环境所扰,在喧闹的人群中仍能守得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在急躁的社会节奏中保持自己的脚步,现如今的乐坛,被冠以神曲的音乐层出不穷,而它们从市场中汲取的利益也让人看得眼红。多少音乐人或是迫于压力或是趋于利益,放弃了原本坚持的初心,前赴后继地走上了“神曲”这样一条道路,而又有多少人在尝到甜头、食髓知味后能够全身而退?我想至今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赵雷没有选择放弃初心随波逐流,这种内心中的沉静造就了他能坚持创作民谣的信念,成就了他音乐中细腻的情怀,赢得了好评。
然而只有内心的沉静并不足以成就赵雷。《诗词大会》中不仅仅考量了一个人是否能精心地背下诗,也考量一个人是否精心地打磨、品味一首诗。我想他们二人都是在沉静后不断地打磨自己,才使得音乐能够发光,气质得以彰显。这种打磨,是静心后的反复思考与雕琢,是一种对于至臻的向往与渴求。
且不说如今有多少人能追求完美,只是沉静二字便已然淘汰了大多数人。只是一味强调中国自信,却无法直视有多少企业是真正静下心做事;只顾及市场的呼声而放弃本心趋利避害,难有真正深入人心的印象与成就;能静下心却停滞不前,也终将被时间遗忘。沉静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而是否打磨决定了一件事做到的结果。
之所以木制建筑能长存,是因为木的韧性与硬度,这使它免受风化之苦。而只有木也不够,当木头以榫卯的方式连接,涂以漆料,才能永久。沉静如同木料,打磨如同榫与漆色,唯有二者结合才可成事,也只有在沉静中打磨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一方面取得成功。
评析:文章起笔以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论点明确;接着将“安静”与“沉静”略做比较后,围绕“沉静”“打磨”两个关键词,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地挖掘材料意蕴和事件本质,显示出较强的阐释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现实感与针对性也比较突出。以比喻收尾,给严肃的说理文增添了形象性 。
【解析】本题属于新型材料作文,材料中有两个人物——民谣歌手赵雷和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点,即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并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学生在作文时围绕这一点来写即可。
点睛:材料作文要注意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