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仪器分析:指在分析化学中运用待测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作为分析的
主要依据,并采用特定的分析仪器确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2、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
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出具有特征波长或频率的谱线。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3、激发电位:(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
的能量,以eV表示。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4、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
降的效应。
5、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的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
消失的谱线。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共振线。(或称持久线。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6、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火花线)。
与实验条件有关。
7、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
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最灵敏线。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8、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
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
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最后线或几条灵敏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7、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
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8、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9、多普勒变宽(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热运动而引起的谱
线变宽,又称为热变宽。
10、压力变宽:由同种原子或与其它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1、劳仑兹变宽:由待测原子与其它原子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2、共振变宽:由待测原子与待测原子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3、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
14、基体效应:样品中除待测物以外的其它组份称为基体,基体效应是指试液基
体成分在测定分析时对被测元素响应信号所造成的影响。
15、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
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16、色谱分析法:是将待分析样品的各组分进行分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的含
量,它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17、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体表面活性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
现分离的方法。
18、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的
方法。
19、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交换能力的
差别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20、空间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1、正相分配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法。
22、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法。极性大的
先流出,适于非极性组分分离。
23、色谱图:试样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从柱后流出,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
各组分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化为电压或电流信号再由记录仪记录下来。所得的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流出曲线,也称色谱图。
24、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值(点)时所经过(需要)的时
间。
25、相对保留值r2,1: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26、分配系数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
衡时的浓度之比值。用K表示。
27、分配比 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又称容量因子,k表示。
28. 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
R表示。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29、相对校正因子fi?:组分i的相对校正因子fi?为组分i与标准物质s的绝
对校正因子之比(fi / fs)。
30、内标法:将一定量 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 中,根据试
样和内标物的质量以及被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31、浓度型检测器:测量组分浓度的变化的检测器,其响应值与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32、质量型检测器:测量组分质量流速变化的检测器,其响应值与单位时间进入
检测器的组分质量成正比。
33、噪声RN:无样品通过时,由仪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偶然因素引起的基线的起
伏。
34、检测限(敏感度):组分峰高为噪音二倍(或三倍)时的灵敏度。
35、梯度洗脱:在一定分析周期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
序连续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极性相应变化,以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
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
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强度、极性、PH值或离子强度相应地变化达到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的目的。
36. 离子选择电极:是对某种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其
结构一般由敏感膜、内参比溶液和内参比电极组成。
37、指示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变
化的一类电极.
38、参比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其电位值基本固定不
变的电极.
39、液接电位:两种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两边
存在的电位。
40、钠差:在PH>9的溶液中,普通玻璃电极对Na+也有响应,因而求得的H+
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读数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41、酸差:在PH<1的溶液PH值相等时,普通玻璃电极测得的PH值高于真实值,
产生正误差。
42、直接电位法:根据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浸入试样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然后根据电极电位(实为电池电动势)与有关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关系(NERST方程式),求出造就则组分含量的方法。
43、电位滴定法:在用标准溶液滴下待测物容液的滴定过程中,借助监测待测物
(或滴定剂)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法。
电位滴定法:借助测量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突变来确定滴定终点,再根
据反应计量关系进行定量的方法。
44、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观看吸
光度。
45、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
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46、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
基团。(或含有孤对电子,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度的一些官能团。)
47、生色团(发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叫生色团。或(凡是可以使分
子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48、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
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49、蓝移(紫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济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
移动。
50、 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发态、第三振动激发态
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51、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及由基态(V=O)跃迁至第
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52、特征峰: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53、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54、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
55、 化学键合固定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担体
(硅胶)表面所形成固定相。
56、流动相:在色谱分析法中,冲洗剂称为流动相。
57、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即没有组分
进入检测器,在实验条件下,反映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称为基线)。
58、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
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59、 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
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
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
60、速率理论:速率理论认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
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61、锐线光源:光源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而且发射线的
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小得多时,则发射线光源叫做锐线光源 (能发射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光源)。
62、紫外—可见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的价电子跃迁产生的。而每个电子能级上耦
合有许多的振-转能级,所以处于紫外-可见光区的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63、指纹区:在1350~65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
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整个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将该区域称为指纹区。
64、原子发射光谱:构成物质的原子受到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由激发态
跃迁回基态或较低能级的激发态时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
65、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发
射光谱法。
66、原子吸收光谱:气态的基态原子对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辐射具有吸收能
力的现象,所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67、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法。
68、元素光谱图:由一定含量的几十种元素,按一定的摄谱条件与纯铁并列摄谱,
再经放大20倍制成的一套按波长排列的光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