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静电除尘原理与在通风空调中应用

2022-10-09 来源:钮旅网
静电除尘原理与在通风空调中应用

作者:沈晋明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洁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一.引言

静电吸附空气中尘粒的原理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但利用静电除尘的设想直到19世纪初才形成。第一台用于实际工程的电除尘器是在1907年诞生,至今已有100年,静电除尘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中排风中除尘应用是到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而在室内除尘方面应用则晚到20世纪60年代。对于暖通空调来说进风技术与排风技术的要求差异很大,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本文从这个层面上探讨一下静电除尘器的原理与应用。

二.排风用静电除尘器

静电除尘器要在实际通风除尘工程上应用,必须制造出两个电场,一个电场使空气中尘埃荷电,称为荷电电场;另一个电场使荷电尘粒分离收集,称为分离电场。一般荷电场的放电极(有金属丝、杆、各种片状)连接高压直流电源的负极,分离电场的集尘极(有平板、圆柱或棱柱)接地为正极。两极之间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在电场作用下,空气中的自由离子要向两极移动,电压愈高、电场强度愈高。离子的运动速度愈快。由于离子的运动,在两极间形成了电流。开始时,空气中的自由离子少,电流较少。电压升高到一定数值后,放电极附近的离子获得了较高的能量和速度,撞击空气中的中性原子。将中性原子会电离成正、负离子。空气电离后,产生连锁反应,两极间移动的离子数大大增加,使得极间的电流急剧增加,空气导电。当放电极周围的空气全部电离后,在放电极周围出现淡蓝色的光环,即产生了电晕。放电极(金属杆)电晕范围通常只是周围几毫米处。由于电晕区的范围很小,只有正离子进入电晕内区,少量的尘粒在电晕内区通过,获得正电荷,沉积在电晕极上。而负离子进入电晕外区,与大量在电晕外区通过的尘粒相碰,获得负电荷,最后沉积在集尘极(阳极板)上。由于负离子活跃,大大提高了尘粒的负电率,使得除尘率保持很高的水平。当尘埃聚集到一定程度,需要清灰。电除尘器在运行时,由于排风(如烟气)工况是随时变化的,施加的电压必须在电流随排风工况变化时进行调整,否则不能保证电除尘器高效率稳定运行。因此要使电除尘器达到高效运行,必须具有良好的高压供电、自动控制和完善的保护措施:如交流输入浪涌保护、交流过压保护、交流短路保护、高压电源过温保护、电晕器电源过流/短路保护、集尘器电源短路保护、外壳接地保护等等。

因此从静电除尘原理上讲,采用负电晕、电压越高、电晕越稳定、集尘极的长度越大、控制越好、静电除尘效率越高。静电除尘器适用于除去烟尘中0.01—50µm尘粒,而且烟尘浓度越高、效率也越明显。实践表明,处理的烟尘量越大,使用静电除尘器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越经济。另外静电对于处理对象温度与压力不敏感,因此非常适用处理工业尘的排风。由于负电晕起晕电压高,电压一般高达几万伏至几十万伏。负电晕稳定,分离效率高。因此用于排风的静电除尘器均采用负电晕。当然如此高的电压,所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量也大,但是高浓度的臭氧和氮氧化物随排风排入大气,很快被稀释了,不会产生任何危害。大型工业用电除尘器一般处理风量大、电压高、极距宽、电场长度长、通风截面大、收尘效率高等特点。电晕极多为芒刺形、星形等,集尘极多为板式、管式等,电场长度均在数米以上。为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常将荷电电场和分离电场分设(称为双区型),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尘粒荷电。又加大横截面积,限制了电场风速,提高了集尘效率。再加上高可靠的供电与自控系统,运行稳定。尽管排风用静电除尘器的体积都很庞大,但排风气流一次通过效率很高,均在99%以上。 静电除尘器的优点

⑴ 净化效率高,能够铺集0.01微米以上的尘粒。 ⑵ 阻力损失小,耗电量也比较小。 ⑶ 允许排风温度较高。 ⑷ 处理气体范围量大。 ⑸ 可以实现操作自动控制。 静电除尘器的缺点:

⑴ 设备比较复杂,对设备制作和安装以及维护管理水平要求高。

⑵ 对尘粒比电阻有一定要求。对处理尘粒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可能对所有尘粒都有很高的净化效率。

1

⑶ 受气温、湿度等运行条件影响,温湿度会影响尘粒比电阻值,也会引起结露爬电高压击穿,破坏电场运行。

三.进风用静电除尘器

用于进风的静电除尘器直到193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Penny博士才首次研制成功。主要是安全问题难以解决。他很聪明利用了阳极电晕(或称正电晕)放电原理,使得起晕电压降低,所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量大大减少,这对用于进风用的静电净化器十分重要,因为它服务对象是室内的人和工艺,送风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是关键,故对于设置室内常称为静电式空气净化器。但是正电晕不稳定,容易造成电场闭塞,须有一定技术才能解决。正电晕与上述负电晕相反,是正离子进入电晕外区,与在电晕外区通过尘粒的相碰,使空气中的尘粒带正电荷,捕集到集尘极上,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与负电晕相比,正电晕有许多缺点,如电晕不稳、正离子使尘粒荷电率较低,除尘效率不高。如上所述,静电净化器对高浓度小微粒控制较适用,比如香烟烟尘等,但进风实际处理的对象是大气尘,其浓度不可能那么高,运行效果并不明显。静电净化器的确具有抑菌效果,从原理上讲电晕范围很小,是空气电离与尘粒荷电,而不是“触电身亡”,抑菌效率不可能100%。静电净化器适合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场所,因为不需要很高除尘效率。但不要用于有较高无菌要求的场合。万一运行中出现问题,菌、尘可以毫无阻拦地进入无菌室,失去了保障体系的意义。从这层意义上讲,采用静电空气净化装置对无菌室不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而是增加了一个隐患。为此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静电空气净化装置不得作为洁净手术室的末级净化设施。如要使用,在其末端必须要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对于高度无菌(如无菌病房、器官移植手术室等)和生物安全(如SARS病房、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唯一被国内外认可的除菌装置就是高效过滤器。

另外,用于进风或设置在室内的静电净化器受安装空间制约,体积较小。小型静电净化器的设计理论、结构参数、气流参数、电气参数和性能参数的选取、计算,与传统大型工业静电除尘器不同。为了缩小体积,常将荷电电场和分离电场合二为一,称为单区型,电场长度缩短。电晕极一般采用细圆管或合金丝。集尘极常采用蜂窝式、方形、圆管等,其中蜂窝式集尘表面积最大,使用最为广泛。为了安全使用,必须降低电压,常采用低高压,小极距。在静电净化器中,作为产生电晕放电和集尘极的主体,直接关系到电除尘器能否持续高效、安全运行。但为了降低成本,选材、零部件制造工艺与装配精度要求不高,加上高压供电与自控装置也较为简陋,其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排风用静电除尘器相比。对于静电空气净化装置的性能更要强调不在于初期的测试,而在于日常运行。运行中常出现打火花、电晕闭塞、电场击穿、返混现象、二次扬尘等现象,稳定性较差,造成瞬时浓度剧升。因此常常在其前后设置空气过滤器。至于在运行中频出火花引起臭氧和氮氧化物剧升,那是毫无办法。有的不得不后置活性碳吸附器,增加这么多的附件,往往将静电净化器的优点荡然无存。鉴于用于进风或设置在室内的静电净化器效率偏低、不稳定,不得不采用“室内自循环效率”来替代通风空调规范中规定的“一次通过效率”。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知,进风用的静电净化器由于采用正电晕、体积小、价格低等自身原因,要将净化效率提高、运行稳定实是不易,或者说先天不足。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明以来,不断推广使用,又不断被抛弃淘汰,周而复始,已历经几个周期。当然每一个周期总伴随着一些技术进步,又发现新的不足。相对来说排风用静电除尘器几十年来一直被市场所认可,而用于进风或设置在室内的静电净化器几乎没有一台长期使用至今。两者的差异见表1。

表1 进风用和排风用的静电除尘器比较

用途 服务对象 处理对象 要求 进风用静电除尘器 室内人员、或生产工艺 大气尘 保障室内人员健康,满足工艺要求,强调安全、可靠 排风用静电除尘器 室外大气环境 工业尘 满足环境排放要求,强调除尘效率 2

尘粒浓度控制 有害气体控制 电晕 集尘极 电场 效率 装置 高压供电、自控、保护措施 通风末端要求 保证稳定的低浓度送风,满足室内含尘浓度控制要求。 严格控制臭氧和氮氧化物 采用正电晕、起晕电压低 采用负极,长度短 常采用单区型,尘粒荷电时间短 荷电率与除尘效率较低 体积小、价格低 较低 末端要求设置空气过滤器 排放总量控制,允许“一次最高容许排放浓度” 有要求,但不强调 采用负电晕、起晕电压高 采用正极,长度长 常采用双区型,尘粒荷电时间短 荷电率与除尘效率较高 体积大、价格高 较高 无要求 四.结语 总的来说,对气溶胶微粒荷电原理认识不够,离子和粒子等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还未被充分认识,尤其是静电除尘非稳态过程的研究,对不同性质的气溶胶净化除尘措施有待改进。静电除尘器的抑菌和分解VOC机理更是了解甚少,静电除尘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

尽管市面上众说纷纭,如从进风和排风技术的要求,以及静电除尘的原理,不难可以看出进风用和排风用的静电除尘器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所,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对于进风或设置在室内的静电净化器来说,室内人员安全、可靠是最大前提。要在正电晕、小体积、低价格的条件下提高静电净化器性能实属不易。从使用历史看,静电净化器不断推广使用,又不断被抛弃淘汰,每经一个周期总伴随着一些技术进步,也发现静电净化技术不足。

当然静电除尘也在受到各种新技术的挑战,低阻、高效、安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进风用静电净化器,因为一般场所对除尘效率要求不高,对消除VOC等低浓度污染不断提出要求,对其安全性、运行维护简易、低价等要求又却较高,而高度无尘无菌场所又有力所不及,无法替代高效过滤除菌。随着我国环保意识增强,排放标准的提高,过滤型的布袋除尘器已逐步替代了静电除尘器,这对排风用静电除尘器也是一个挑战。

静电除尘是集多门学科之大成的一门综合技术,每一方面研究的成果、技术进步,都能对其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但愿近年静电除尘技术有所突破、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D.Pnueli,C.Gutfinger,L.Moldavsky,K.Shuster and M.Fichman. “Electrostatic porous filter with a blocking electrode”. J.Aerosol Sci. vol.31,No.11, pp.1371-1379,2000 2. C.Gutfinger, L.Moldavsky,K.Shuster M.Fichman and D.Pnueli,”Enhancing the efficiencity of the electrostatic filter”. J. Aerosol Sci. vol.31,Suppl, pp.S608-S609,2000

3. Dexuan Xu, Zhendong Pan, Yinghap Sun, Zhiming Guo and Haijun Wang. “Capturing fine particle using magnetically enhanced corona pre-charger in front of an electrostatic enhancement filter”. IEEE,2005

4. Rich Gebert, Craig Rinschler, Chris Polizzi, Ulf Harig, Gernot Pranghofer, GmbH Stanley J. Miller, “A New Filter System, Combining A Fabric Filter An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For Effective Pollution Control Behind Cement Kilns”. IEEE,2003

5. “Hybrid system improves particle removal”.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 Oct,2000 6. 向晓东, 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 冶金工业出版社.

7.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电除尘委员会.我国电除尘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中国水泥,2003,9 8.张晓朝等.电除尘技术研究和发展方向探讨.第10届全国电除尘会议/第2届全国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9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