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序
序,唐宋以来,文人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3.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突出中心;采取对比的方式,阐明道理。如文中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作对比,说明业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的道理。
(2)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文章的叙事善于选取典型化的事例来进行描绘。 (3)语言简洁,记叙为主;写法上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
(4)全文语言简洁朴实,感情深沉殷切。如作者叙述往昔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饱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追忆读书之乐,又显欣慰之情,全篇文词淡,情感浓,含义深,极具说服力。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合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③媵人持汤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2)古今异义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
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②录毕,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③媵人持汤沃灌。 .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3)一词多义
以:
①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 ②以衾拥覆。(介词:把,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④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 (4)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腰白玉之环。 .
腰:原意为身体部位,文中指挂在腰间,佩戴。 主人日再食。 .
食:原意为食物,文中指给……吃。 ②形容词作名词 无鲜肥滋味之享。 ..
耻:原意为新鲜、肥厚,文中意为鲜鱼和肥肉。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文: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6)问题探究
①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答: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②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答:示例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④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⑤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典型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选段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段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段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思是“已经”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俯身倾耳以请 .
2.下列句子中“之”的词性、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弗之怠 B.走送之 C.令辱之 D.处江湖之远
3.下列句子中“亡”的读音、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河曲智叟亡以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濂,明代文学家。选段(一)开篇一个“嗜”字,写出他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超过一般人。他曾经为了学习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老师磕头请教。
B.选段(二)中兼有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作者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凸显最高的人生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必曰”中的“其”就是“斯人”。
C.选段(三)既表现陈胜的领导才干,又表现他的机智勇敢。在“尉”拔剑出鞘时,陈胜与吴广合作,夺下“尉”手中的剑,共同杀死了两个“尉”。
D.《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出自《宋学士文集》。文章辞藻华美,内容充实。选段(一)中作者描写自己恭敬、虔诚地向老师请教的情景十分传神。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
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疑质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 感悟:
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
⑤
⑥
①
②
③
④
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晋王嘉《拾遗记·后汉》)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卒获有所闻: . (2)负笈从师: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3.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2)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走送之 或依林木之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夜则映星月而读 ..C.以中有足乐者 以记其事 ..D.负箧曳屣 负笈从师 ..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一、1.C【解析】本题考查对“以”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A、B、D三项中“以”的意思分别是“表目的,来”“表顺接,而”“表修饰,而”。
2.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词性、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BC三项中的“之”为代词,D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3.C【解析】本题考查对“亡”读音、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BD三项中的“亡”为“逃跑、灭亡”,而C项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没有。
4.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以及辨析文言文的写作特点。A项“跑到百里外,向老师磕头请教”不是写作者求书而是“请教”老师;C项“夺下尉手中的剑”的是“吴广”而非“陈胜”;D项除了“请教”的情景外,还有“借书”“抄书”的情景。
5.(1)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假使能免于斩刑,戍守边疆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把关键词“以是”(因此)“假”(借)过
程。
二、1.(1)交往 (2)询问
2.(1)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2)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
3.示例一: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示例二: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解答此种题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从选文中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意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让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懂得什么道理;对文章所说的现象、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2.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3.审清题意,根据题干中关键的信息,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本题就是先理解文章原句意思,再结合实际来谈自己的实际感悟。
模拟测试
1.(1)终于 (2)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同义词(“假、借”都是“借”的意思),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一词多义(“或”是“有时”),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2.(1)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可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翻译时注意“走”、“悦”二词的含义。翻译时遵照原文的语气、语义和习惯。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规范。
3.(1)“愚”是自谦的说法,突出了唯有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成就的观点。(2)“削”、“刻”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任末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赏析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先对文中句子的意境进行解读,继而理解用词的妙处。(1)句表现作者自谦的态度。(2)句突出主人公生活辛苦但勤奋的精神。
4.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比较。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A.代词,书;助词,的。B.转折连词;承接连词。C.介词,因为;连词,来。D.动词,背。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时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专注,持之以恒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时应结合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旨,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剖析评价。写人的文言文,一般都寄寓着作者对人物品质的赞美,因此要透过记叙的表象审视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乙】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近,编扎茅草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刻出树汁作为墨。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