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一些思考

2020-02-27 来源:钮旅网
第26卷第4期 2010年4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01.26No.4 Apr.2010 关于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一些思考 韩玉彬,杨(河南理工大学摘艳 454000) 体育系,河南 焦作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来审视和分析学校体育,是进行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学术思考和扬弃其中异化现象不 可回避的一个环节.把学校体育放在哲学的背景下来探讨,可加深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实践. 关键词:学校体育;异化;体育异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0)04—0152—02 学校体育在其社会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与人类 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片面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不言 的初衷相悖的异化问题,体育领域里的竞技体育异化现象 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把人培养成为没有个性的社会需要 比较突出,因此受到较多的关注.相对来说学校体育异化现 的螺丝钉.体现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就是过于强调社 象比较隐蔽,较少引人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来审 会本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 视和分析学校体育,是进行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学术思考和 操练,师傅教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运动员式的训练内容与 扬弃其中异化现象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把学校体育放在哲 方式占了主导地位.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 学的背景下来探讨,可加深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好地 活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在知识、技能习得过程中对生活的 指导学校体育实践. 情感体验,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人”“、技术人”“、工具 1 异化和体育异化 人”.间或是有些学校和家长让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或训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有让渡、转让、疏远、差 练,看重的不是体育本身,而是锦旗、奖章、纪录和奖杯;一 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enffremdun(异化)由动词ent— 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成绩不好,升学渺茫,就把目光转向 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这个概念, 体育,试图通过体育找到升学的捷径或为孩子的未来找个 创始于黑格尔,完成于马克思,后经过卢卡奇、西方马克思 出路,即把体育看成是一种盈利的工具.其次,在实际的教学 主义的传播,成为当代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 评价中只用统一量化的标准来对全体学生的“体能、知识与 心观念和重要范畴.英国《新社会学辞典》(1979年版)中关 技能”进行评价,不见“人性”评价.不难看出,当前的“工具 于“异化”的辞条这样解释:“异化一词,从广义来说,意指个 性”教育思维已经导致学校体育背离了“人文”的理念,只看 人同他或她的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相疏远.”苏联《大百科全 到“物”~知识、技术,却对活生生的“人”视而不见.不是为 书》(1975年版)的“异化”辞条是:“异化是阶级对抗社会所 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扬学生的 固有的客观社会过程,其特征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凌 生命活力,而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忽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 驾于自身之上并且与自己敌对的独立力量.”我国学者认为, 能,缺失“人性”的关怀.由此难以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乐趣和 异化是“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转 生命的感动,学生失去了追求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愿望,以 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 及参与体育锻炼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在使学校体 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体育异化可以初步定义为: 育走向与生命的对立.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体育产生出与自己本体性相敌对的 2.2“以人为本”误读的学校体育的异化 产物,这种产物反过来又占有人、控制人和支配人.体育的异 当今学校教育都把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感受等“以 化之所以产生有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的原因,个人是由于 学生为本”的口号提得非常之响亮.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 对体育的需求,社会是由于对体育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有 “以人为本”已经被异化为无原则地迎合、依顺,被曲解为无 其不同的意图,从而把体育当作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 条件地满足、迁就和顺从学生的愿望,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 种手段.因此,工具性异化是体育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 样,变成了“上帝”,“以人为本”被异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如 的工具性异化,是体育本来目的的失落,是对人性的扭曲, 有的学校过度地突出了学生的兴趣、意愿和本性,学生的自 其结果只能使体育越来越疏远了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的“人 主性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忽视、降低或抹杀了教师 的世界”和“现时的人”,远离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必要地位和作用,造成体育课程教学 2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 实践中的无序与混乱,教学变成了“放羊”.现在的学生大多 2.1传统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异化 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社会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从小就受到 所谓传统教育思想即“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 家庭的“呵护”,养尊处优.又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尚不全 工具,往往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个性的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 面、正确,更多的是非理性因素主导,许多孩子好逸恶劳、身 一l52一 心疲软、轻视乃至拒绝体力活动和稍有挑战的事物,体育活 动中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In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放任自 流,势必就会出现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稍有难度 的运动,以及不肯吃苦的现象.但教师稍一严格督促学生,就 有可能被学生划进“黑名单”,进而要么选修该老师课的学 生人数越来越少,要么被投诉.因此,在一些学校里形成了教 师对学生不敢管、管不了甚至出现教师盲目无原则地“迎 合”学生的现象也许我们不难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锻炼 的设计师,是组织的引导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中介和桥 梁,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保障.同时,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 主体性是构成教学统一体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 以学生为本,还要必须清晰地看到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引 导、监督等作用.要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得发 挥师生“双主”的作用,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交融, 两者不能偏废.不可否定,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任何教育 改革都会事与愿违,就会由此而引发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 出现. 2.3“健康第一”误读所引发学校体育的异化 2.3.1 “唯体育健康论”.体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 学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学校体育作为学 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理所 当然要坚决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 现实生活中,许多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走向唯体育健康 论或健康体育至上论.无限延伸和过度夸大学校体育在“健 康第一”上的功能,把健康完全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上,把健 康问题都揽到学校体育头上来,在自己身上背负一个沉重 的十字架,作茧自缚,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使得学校 体育不堪重负,每况愈下.其实,“健康第一”并不是专门针对 学校体育而言的,而是面向整个学校教育提出的.正如学校 体育理论专家王占春所言“健康并非体育的惟一目标,而且 体育也担当不起健康的全部目标”;我国著名的体育家吴蕴 瑞、袁敦礼在他们合著的《体育原理》一书中也指出:“常人 之见解,莫不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标,二者混为一谈, 甚有以体育划为卫生教育范围之内者,其名词之混淆,均足 以使实施之方法生错误墩十年来,能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分 别清楚者,实不可多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体育与健康混为 一谈,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 健康,健康也不是作为“全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部.影响 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营养、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或自然 环境等,体育只是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一.并且,实现健康 的手段也是多样化的,而体育对健康的作用,也只有在与诸 因素的密切关联中才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可以肯定,学校体 育对促进健康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也许是其他不能替代的, 但绝不是惟一的. 2.3.2纯粹的快乐.快乐是健康概念的一部分,有了快乐不 一定健康,但拥有了健康无疑将拥有了快乐.但在很多体育 老师与管理者看来,健康就是一种快乐,体育课也就是一种 快乐课.认为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强度 阻碍了学生们参与体育的热情,甚至认为“学生体质与健康 状况下降祸根在于运动技术的学习”,似乎对运动技术、技 能的学习俨然成了通过体育实现健康之路上的绊脚石.认为 既然“体育为健康”,而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对运动技术、技能 进行学习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的 心理健康水平.于是就对教材、教学及评价过程中的运动技 术、技能进行淡化,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标准也一降再降, 不断简化教学内容、降低难度,简单的身体锻炼无疑成了首 选.特别是自2000年新课改以后,很多学校和老师就打着娱 乐化、多元化、特色化、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挖掘和整合中国 文化等旗号,堂而皇之把类似魔术、电子竞技、棋牌、多米诺 骨牌、自行车、扁担、南瓜等非体育教育性教材引入了体育 课堂.教学过程也一味地追求“高兴”“、快乐”、“自由”,导致 体育课变成了纯粹的游戏课、玩乐课、表演课,而弱化运动 技术.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转眼过去,学生什么也没有掌握, 更不要谈技能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纯粹变成了 教学“流程”,师生们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也漠不关心起 来-因此“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也就不足为奇 了.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的快乐,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课的考试 上不要背上任何包袱,并且还普遍呈高分趋势,考试流于形 式,学生再也不因为担心体育课不及格而惶恐,学生想不及 格都难了.事实上,运动技术、技能是现代体育的构成核心. “运动技术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载体,如果 没有运动技术做载体,那么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就是一句空话.”失去以运动技术、技能为基础的学校体育无 疑将进一步被学校教育所边缘化,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也逐 渐将被取代,甚至消亡,无疑是“自掘坟墓”戒们不得不警惕 由此而带来的学校体育异化倾向. 3结语 通过对学校体育异化的认识,反省学校体育在学校体 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学校体育教 育,更不是否定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学校体育的历 史功绩.学校体育异化在现阶段无法完全消灭,但这也并不 意味着人在异化面前无能为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加深对事 物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坚持依科学理念指导实践,同时也不 迷信科学的态度,勇于改革,积极创造,把导致学校体育异 化的因素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Ⅱ】.体育学刊, 2005,12(4):12—13. [2]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卟天津体育学院学 报,2008,33(3):239-242. [3]张世威.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Ⅱ】_天津体 育学院学报,2008,23(6):523~525. [4]段健芝.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 录D1.体育学刊,2007(8):3. [s]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5. 一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