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 吴 威 (福州城门中学.福建福州 350000)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界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 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和工具。注重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 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 程的重要目标。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的教学内容、教 学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应用意识 的提高还未得到本质改观。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初中生数学应用意 识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状况,我们对本校初中 三个年段的学生进行了“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问卷调查” 从收回的问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与 缺失,主要表现在: 1.基本认同“学了数学有用”,但对数学有用的认识却是 表面的、肤浅的 2.对身边的数学事实缺乏敏感性。 3.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比较薄弱 4.面对新知识能主动寻找实际背景意识不强。 5.解数学应用问题时感觉比较困难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 经过调查分析,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比较薄弱。 而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材、评价、 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因素。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需要循序渐进。因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过程 之中,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价值.并能自觉用数学知识、思想 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 目的状态,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l_丰富学习素材.体会数学价值 卡尔松说:“现实是主体和时间的函数,对我是现实的,对 别人未必是现实的.在过去是现实的.现在不一定再是现实的 了。”因此,教师要挖掘资源,重组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 习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1)对课本例、习题再创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对课本巾的纯数学问题,可以依照现实性、新颖性、趣味 性原则,编拟m有实际背景或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建模应用问 题。例如:在初二年级教一次函数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现 实问题:西游记中由于常有妖怪袭击唐僧,为方便唐僧危险的 时候给孙悟空打电话,现提供两个方案给唐僧选择。方案一 是每月收月租5O元,一分钟通话收费2角:方案二是无月租, 一分钟通话收费5角,请同学们一起帮唐僧计算一下怎样选 择更划算。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训练更有价值,学生不仅非常感兴 趣,而且能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还能体验到数学问题生活 化,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情趣。 (2)从生活巾提炼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大量的数学信息。捕捉生 活中的数学问题、社会热点中的数学现象.编制符合学生年龄 特征及认知水平的应用问题。如合理负担出租车费问题、个人 所得税问题、手机入网选择问题等。事实证明,只要结合数学 课程内容,恰当地把生活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能增强学 生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2.改善学习方式.激活应用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 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学生学 习数学仍依赖模仿与记忆,习惯单纯的计算与论证,较少关注 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激发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应用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把单纯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从外 界转移到学习者的记忆之中,而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结构 和经验背景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获取信息.主动建 构新的知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 活实际,当然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从 生产生活的需要、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入现实问题情境.让 学生经历主动观察、实验、猜测、分析、归纳等“数学化”学习过 程。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学 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 如从抛硬币活动中产生频率、机会等概念,从钟表的转动、秋 千的摆动等现象中引出旋转的概念,根据气温的变化,足球赛 中的净胜球得出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2)让学生养成观察、发现身边数学事实的习惯.激活应 用意识。 现在的学生生活空间狭小,缺乏对生活的关注和数学应 用的敏感性。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主动 发现身边的数学事实,或者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数学事 实。因此,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上网等方式主 动收集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信息。例如,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水费、电费问题等)、人体的数学问题(如身高、身体比例、 运动时心跳速率、注意力等)。不仅要引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更要引导从数学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_其 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可以鼓励 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人的身高有关的数学事实(如与父 母的身高关系、指距与身高的关系等)。反过来,让学生经历 “数学模型生活化”学习过程.从给定数学模型中联想实际问 题,让学生描述出实际问题情境。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 教师给出模型: xfx一11=a,让学生寻找生活背景,如互赠礼物、互相握手, 排球联赛等。 (3)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活动是培养 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相似形、三角函数后开展 “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的实践活动:学校初中楼的高度如 何测量呢?根据你的方案选择测量工具。学生分组实践后就会 思考:通过什么方法测教学楼的高度?哪种方案操作简便,误 差小?要用哪些测量工具?然后他们动手测量,记录数据,进行 计算,写出报告。最后各组交流,分享成果。 这样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不仅培 _ : 任晏娇 墨 浅谈初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吉林德惠 130300) 摘 要:数形结合是数学中一种很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主要就参加工作后的学习及相关培训,总结了前辈的经验, 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能力 培养策略 代数方法便于精细计算,几何图形直观形象,数形结合、互 相促进,可以加深我们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认识,它是初中 众多数学方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在初中数 学中有着广泛应用,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 为高中数学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向量解法打好基础。我国著名数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 展,同时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随着迅速发 展。不过.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好动,而且爱发表见解,希望得 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 这些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将知识图形化,图形因数而 学家华罗庚该方法早有论述: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 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 分家万事休.切莫忘记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随着部分高等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尤其是新课标的实 施.增添了许多原来中学数学中没有的现代数学内容,使得数 形结合进一步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先研究猜想后论证独立探索 的辅助性内容。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 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 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而数学 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 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 课程标准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 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等能 力。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修订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 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 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中学数学教 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当前.我 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有能力获取和处理更多信 息的能力型人才,以掌握新技术。这些都要建立在具有较高的 数学思维的基础上.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是数学教学内 容的主线之一.这种思维能力将伴随着学习者的一生,对今后 的学习和做事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思维的激活 与调控.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也就成为当今 数学教师所应当关注的问题。 具体化,使数与形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内容易于 理解.还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 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目的。 数形结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功能: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方法可深化对基础知识 的理解;(2)利用形数结合的直观性,可增强解题中的求简意 识;(3)利用数形结合的美的潜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 (4)用换元、设参的手法活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发掘知识的 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发展的必然,它贯穿于数学发展的全过 程。但是这种能力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大量的训 练,若要做到熟练、准确、根深蒂固,则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 逻辑性推理要求程度较高,部分学生一时无法将较复杂图形的 性质与数的概念从本质上区分(或联系)的十分清楚,没有达到 预期效果,这便成为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攻破的一个难题。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我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已 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根据情境有效设置问题,在涉及数形转化 的知识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 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把握“数”与“形”的对 应关系。以“形”感知“数”,以“数”认知“形”,这就要求老师要 彻底明白数学的相关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曲线的代数特 征;(2)正确绘制图形。这点要求绘制的图形可以尽量清楚地 反映图形中相应的数量关系;(3)灵活应用数、形的转化,这个 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4)善于观察图 形.这点要求老师对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要有一定的熟悉 程度。教师在掌握了这几个方面后,才能在今后的数学教学 中。更顺畅地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 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 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在探索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渗透数学建模.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 知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 重要途径。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所学知识的限制.应用建模教 学既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又要注意思想方法、思维层次的 循序渐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其一是数学模型在问题情境中已经给出.利用所给的数 学模型对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求解。这类应用问题所 用到的数学模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常用的有方程、不等式、 函数、统计、几何等模型。选择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数 学建模能力,学会常规的数学建模方法。 其二是数学模型在问题情境中没有给出。需要自己进行 分析、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再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检验。 在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过好“三关”。一是阅读关,在弄清背 景知识前提下,获取信息,用数学方法(式子、图形、表格)描述 问题,寻找数量关系。二是转化关,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 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认定和构建数学模型.完成由实际问 题向数学问题转化。三是检验与反思关,解释得到的数学问题 的解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进 行总结、评价与反思,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渗透、反 复与深化过程,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知 识、技能”与“应用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生活化”与“数学 化”的关系,让数学教学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彰显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忠梁.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与感悟.数学教学研 究,2008(07). [2]陈聪贤.新课程理念下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 策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