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湖南省醴陵市小横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2020-08-11 来源:钮旅网
浅析湖南省醴陵市小横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李沐春;龚建平

【摘 要】金矿床是有色贵金属矿床之一,小横江金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小横江矿区现已查明了金矿床地质特征,对该矿区金矿地质特征的分析将有利于周边金矿区的下一步勘查工作。 【期刊名称】《低碳世界》 【年(卷),期】2016(000)022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小横江矿区金矿;地质特征;醴陵市 【作 者】李沐春;龚建平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三队,湖南常德415000;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三队,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618.51

小横江矿区所在的湘东北地区地层出露的主要是赋金矿床(点)较多的中元古界蓟县世冷家溪群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系,其次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该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中(湖南)段的湘东北亚段,处于呈反“S”型的钦杭成矿带舒缓状弧形凹陷,以及新华夏系衡东—浏阳隆起带中段与NW向的长沙—萍乡大断裂带的复合部位,以褶皱和断裂为主,断裂是本区导矿构造[1]。区内岩浆活动不甚强烈,仅在官庄南西志留纪侵入的印支早期板杉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基在唐家坳

一带有出露。 2.1 地层

主要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黄浒洞组(pt2h)[2],另在谷地和坡脚分布有零星第四系(Q),冷家溪群由一套具复理石和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深海~半深海浅变质碎屑岩组成。冷家溪群黄浒洞组可分为三段,其中第二岩性段(pt2h2)为主要含矿地层,出露矿区中部,深灰色板岩夹砂质板岩及变质细砂岩。上部为含粗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中部为灰绿色板岩间夹含粉砂质铁质板岩,下部为条带状含粉砂质板岩,条带为石英粉砂与绢云母等粘土矿物相间组成,条带宽约2~8mm,岩石中含团粒状同生黄铁矿,厚约400~600m,该层构造破碎带发育,主矿体V3-1即在此岩性中。 2.2 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间夹有小褶皱,区内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倾向60°,倾角15~35°,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近南北向,均具多期活动特征,其中以近南北向构造为主,与矿化关系密切,为矿区最为发育的一组构造。已查明或基本查明的含矿构造有5条,其中F3断裂规模最大,严格控制了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板岩的产出,为主矿体V3-1的控矿构造。

F3断裂分布在东风~曾家排一带,断裂总体走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42~62°,破碎带宽7~12m,由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构成,破碎岩多已被石英交代成脉石英,断层面多平直、光滑,少量地段呈舒缓波状,示该断层为压扭性逆断层,两盘派生断裂发育,断层破碎带有强硅化、黄铁矿(毒砂)化、金矿化,派生断裂中常有细小石英脉充填,往南产状有变陡的趋势。 2.3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强烈,为裂隙式低温热液蚀变类型,主要分布在构造破碎带及其两侧,有硅化、黄铁矿(毒砂)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硅酸盐化等,地表

矿脉带中具较强的褐铁矿化,部分围岩具褪色化现象,围岩蚀变引起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形成、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蚀变没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往往在破碎带两侧、一侧和矿脉同时出现,与正常围岩呈渐变关系,金矿化与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关系较为密切,对金矿体的形成与富集起着主要作用。 3.1 矿脉地质特征

小横江矿区主矿脉为③号矿脉,主矿体V3-1赋存其中。该矿脉分布于东风~曾家排,地表沿走向控制长度1600m,深部沿倾向控制长度500m,矿脉受F3断裂控制,走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45°,厚0.5~15.0m,平均厚度5.5m,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破碎粉砂质板岩,石英脉及断层泥组成,以前两者为主。具黄铁矿(毒砂)化、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褪色化等。 3.2 矿体地质特征

小横江矿区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基本上受南北向断裂控制,其中主矿体V3-1最具代表性。其走向控制长520m,工程控制标高190.0~-131.85m,最大控制斜深约500m。矿体呈脉状,形态规则,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49°。由含金蚀变破碎板岩、含金石英脉及含金构造角砾岩组成,以含金石英脉为主。石英脉呈细脉状、蠕虫状或透镜状穿插于断裂破碎带中,脉宽一般1~5cm,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品位均较稳定。单工程金品位0.99~47.01g/t,矿体平均品位9.98g/t,品位变化系数129.76%,矿体厚度0.21~3.81m,平均厚度1.05m,厚度变化系数83.58%,属品位较均匀、厚度较稳定矿体。 3.3 矿石质量 3.3.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结构主要有角砾状结构、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和显微鳞片变晶结构等。其中碎裂状结构是含金破碎粉砂质板岩矿石的主要结构,镶嵌结构是含金石英脉的主要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和板状或条带状构造,部分具网脉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及晶簇、晶洞构造等。 3.3.2 矿石的物质组分及其特征

(1)矿石的化学成分各元素、组分含量见表1~2。 (2)共(伴)生有益有害组合

根据组合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共(伴)生组合无综合利用价值。 (3)矿石的矿物成分

矿石的矿物成分较简单,主要由脉石矿物和少量的贵金属矿物及硫化物等组成。 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40%左右),次为长石、云母与绿泥石(约30%)及粘土矿物(2%左右)。金属矿物地表主要是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和赤铁矿(约3%),深部则为硫化矿物如毒砂、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锑矿,部分为次生铜矿物。

贵金属矿物主要是自然金,偶见银金矿。 副矿物有磁铁矿、硬锰矿、白钨矿、锡石等。 (4)金矿物及其共生矿物特征

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偶见有银金矿。自然金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其中可见金(包括显微可见金)较少(见图1),大部分为赋存于其它矿物中或蚀变破碎岩石裂隙中的微细粒金,颗粒小于0.01mm,一般肉眼和显微镜难于见及。与金矿物一起的共生矿物或载体矿物有毒砂、黄铁矿等。 (1)自然金

金黄色,主要形态为枝叉状、不规则状、次为片状。表面光洁,极少见有氧化铁薄膜,部分表面常见微粒石英镶嵌其中,或者遗留有坑洼不平的粒状矿物痕迹,表明金的形成与石英关系极为密切。 (2)毒砂

钢灰色,新鲜面为锡白色,金属光泽,呈结晶完好的斜方(针)柱状,或为碎屑粒状,柱径0.5mm×0.05mm,颗粒普遍较细。在氧化带,部分毒砂已氧化成褐铁矿或分解成次生的臭葱石。在矿石中,毒砂常与黄铁矿、铁闪锌矿等伴生,一般分布在矿化破碎带及两侧岩石中。 (3)黄铁矿

浅黄铜色,金属光泽,呈五角十二面体及立方体晶形,一般粒级细微,粗都大于1mm,细者0.005~0.007mm,与毒砂、石英紧密伴生。

矿石类型按矿物组构划分为含黄铁矿(毒砂)石英型金矿石和含黄铁矿(毒砂)石英蚀变板岩型金矿石,以前者为主。

(1)含黄铁矿(毒砂)石英型金矿石:表现为含金石英脉沿裂隙填充,大多分布在断裂破碎带中,细脉多分布在断层破碎带两旁羽状裂隙发育的蚀变板岩中。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毒砂、黄铁矿等,结构多为粒状变晶结构及交代残余结构。主要以三种形式产出:①是块状石英脉,呈层状,似层状;②是角砾状石英,呈透镜状、似层状;③为石英细脉或条带,常沿节理、裂隙面充填,这类石英脉的出现多少,对矿石的金品位的高低有较明显的影响,当石英细(网)脉发育时,矿石金品位则明显增高。

(2)含黄铁矿(毒砂)石英蚀变板岩型金矿石:由强烈黄铁矿(毒砂)化、硅化板岩组成,多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两旁围岩中,主要是围岩由于张性应力形成裂隙,成为热液运移的通道及沉淀场所,载金矿物及热液于此处充填而沉积成矿。矿石具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

综上所述,本金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在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构造交汇处富集,控矿构造为近南北向的断裂带,主要产在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黄浒洞组第二岩性段(pt2h2)的破碎蚀变粉砂质板岩中。以石英脉型为主要矿石类型,破碎蚀变板岩型次之,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近南北向断裂中,具有品

位较高、厚度较大、伴生组分较少等特征,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与成矿关系密切。

【相关文献】

[1]王淑军.湖南省醴陵市金宏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J].国土资源导刊,2015,12(2):30~33. [2]李祉宏.湖南省醴陵市正冲矿区石牛田矿段金矿详查报告[R].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四队,2014: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