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2018 年 2 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英文版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借着金大侠的巨著进入英语国家大众阅读者视野之际,我们不妨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武侠。
据《说文解字》记载,“侠、甹也。”“甹”与“俜”同,有“轻财”之义,财可俜,命亦可俜,轻财轻命之人,多孤单、潦倒,故有“伶俜”一词。凭一己之力,轻财轻命,自断是非者,谓之“豪侠”。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为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欧阳锋问洪七,“为了一个鸡蛋,失去一个手指,值得吗?”洪七说,“不值得,但我觉得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
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煸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 年 1 月 17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大侠的巨著进入英语国家大众阅读者视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B.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行为正义,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C.在作者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比较而言,他更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D.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B.虽然对侠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在作者看来,凭一己之力,轻财轻命,自断是非者,就可以称之为“豪侠”。
C.《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是侠,《东邪西毒》中的洪七是侠,他们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的精神内涵都有共通之处。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4 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柳先生的正骨膏》为题,不仅仅是写神奇的正骨膏,更是暗示主人公柳先生为人的“正气”和“骨气”。
B.柳先生最初尽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因为村民的误解,药铺生意冷清,便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转的结局,起到了让人心灵震撼的艺术效果。
C.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与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D.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5.小说怎样刻画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文中多处情节都提到了颜老爷的花树,请简要概括这些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高颜值、高速度、近乎完美的乘车体验……”更重要的是:WiFi 网络全覆盖!坐上“复兴号”,长途旅行再也不用担心流量不够用了!
“复兴号”用“中国标准”的“纯血统”正式开启中国高铁的 2.0 时代,再一次完美演绎了世界版的“速度与激情”。还记得 20 个国家在华留学生们评出的“新四大发明”吗?当问到“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时,高铁可是拔得头筹,成为留学生们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现代生活方式。那么,在外国人心目中,中国高铁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网友 ChrisEdwards 对中国高铁的准时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的高铁准时得残忍——你很有可能在迟到一分钟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火车开走……”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留学生 Adam Richards 对高铁的舒适程度赞不绝口,“当你坐在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简直以为自己一秒变瘦了!”
2016 年 4 月,澳大利亚的球队“阿德莱德 36 人队”来中国参加 2016 年中澳篮球争霸赛。他们纷纷被 300 公里/小时的高铁时速震惊了,然后球队全员兴奋地比出剪刀手跟时速显示牌合影留念……
那么,在时速几百公里的高铁内,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左摇右晃,甚至要飞起来?答案是:完全不用。早前一位外国人拍摄了一段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视频,在网络上一度引发热议。
在这个长达数分钟的视频里,列车飞速行驶,硬币却始终立得稳稳的,惊呆了一众外国人。“我曾经乘坐从桂林到深圳的高铁,非常惊讶车上竟然还供应咖啡和哈根达斯!”外国摄影师 AndyBeales 表示惊呆了!
(摘编《环球网》)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高铁在 2012-2016 五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运营里程快速增长,高铁布局更加均衡。到 2020 年,我国高铁规模将达到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与公路、民航、水运、城市轨道交通有效衔接,以高铁为大动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展现出“交通强国”的英姿。
今年 9 月 21 日,7 对“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 350 公里时速运营,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铁路运营时速最高的国家。10 月 25 日,时速 250 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复兴号”家族又增添新成员。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运营规模大,截至 2016 年末,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逾 2.2 万公里,比 2012 年底增长了 1.4 倍,稳居世界首位。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快捷方便的轨道交通需求的同时,中国高铁越来越注重布局的均衡。五年来,我国中西部高铁营业里程从 2012 年底的 0.3 万公里增加到 2016 年底的 1.3万公里,增长了 3 倍多,在路网中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支撑如此大规模运输量的关键,就是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实力。”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王玉泽介绍,从京沪高铁开通到“四纵四横”中国快速铁路主骨架网形成,中国只用了 5 年时间,靠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好了这条路,中国才迈出了高铁强国的铿锵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走出中国前,我以为全世界都像中国一样发达。后来到了欧洲后,一度怀疑自己到了假欧洲。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落后外,欧洲落后的交通也让人头疼。当中国高铁将巨大的土地连接为“一日生活圈”的同时,欧洲的高铁却已经在速度与里程、质量上逐步落后了。中国高铁速度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欧美国家的铁路盘山而走的时候,中国人依靠着自己领先世界的隧道与桥梁技术,过五关斩六将,架起的铁路多半是直的。遇山开山,遇水修桥,这就是中国的科技带来的时代变化。
此外,中国高铁的车身科技含量也是领跑世界的。早在 2014 年,中国的高铁就已经跑出了 605km 的时速。而要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奔腾,中国高铁必须能经受住中国南北与东西不同地理环境的考验与挑战,于是,中国人靠着自己的科技,研发出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能够适应所有气候与地理条件的超级高铁。
也许你还不知道,到 2025 年,中国高铁的总里程将达到目前的两倍,中国将进一步用中国技术与中国科技,向世界编织起一个“时空一体化”的“超级中国”。
(摘编自《高铁网》)
7.下列关于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快速增长,高铁布局更加均衡,2012-2016 年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增长了 1.4倍,中西部更是达到了 3 倍多。
B.动车组客运量在全国铁路客运量中占比逐年增长,2012 年占比不到三分之一,2016 跃升为一半还多,显示出良好的态势和发展前景。
C.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高铁投资力度大,2012-2016 五年间,高铁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长,2015 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
D.材料三指出,中国高铁规模大,覆盖面广,其与公路、民航、水运、城市轨道交通构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展现出交通强国的英姿。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高铁,侧面展示了中国高铁的优势,其中“残忍”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中国高铁非常准时的特点。
B.依托于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铁路只用了短短 5 年时间,就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快速铁路主骨架网。
C.材料二和材料三以数据为依据,具有说服力。材料一和材料四着眼于中外旅客的乘车体验,写了中国高铁的美妙之处,虽为主观感受,却也真实可信。
D.“复兴号”用中国标准的“纯血统”开启了中国高铁的 2.0 时代。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高铁在速度、里程和质量上将会领先欧洲的高铁。
9.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高铁的特点和令国人骄傲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注)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四》)
(注)巴丘,今岳阳楼一带,赤壁之战中曹军进退必经之地。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B.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C.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D.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1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竹管弦,乐器的总称。用竹制成的是管乐器,如洞箫;用丝制成弦的是弦乐器,
如箜篌。丝竹管弦也可用来指代音乐。
B.初阳岁,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初七及下九,指七月七和每月的十九日。既望,指农历十六。古代做禊事,三国魏以后定于三月三。
C.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壬戌”“至和”都属于干支纪年法。
D.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文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如“临川王某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嘉初到袁绍麾下,感觉才能难以施展。后来去见太祖,以其不凡的见识而受到太祖的器重。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能治乱世之人。
B.郭嘉被太祖推荐为司空军祭酒,从此随从太祖征伐,遇事能够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多献良策,谋功甚高。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可惜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这使太祖在郭嘉英年早逝后感到十分伤感。
D.郭嘉不但是多谋善断的军师,更是太祖本人的知己,太祖甚感满意,以至赤壁一战失败后,尚追念郭嘉,叹惜其人不存。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写出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为其下文描述抒情作了铺垫。
B.颔联抓住“一点烽”“两行雁”这两个物象,在远观与仰视中抚今追昔,不觉愁绪滚滚,涌上心头。
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
D.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写的是曹操横执长矛吟《短歌行》,这种英雄气概今非昔比,包含着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
15.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曲的特点。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谏言刘禅在内政上跟一些贤臣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这样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40 年风雨同舟,40 年披荆斩棘,行进在改革开放之路上的亿万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②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面对恐怖分子的危言危行,巴西将调动 4.7 万名军人参与....反恐、关键基础设施的安保、维持治安和接待外国元首。
③在这次招商引资会上,张县长代表全县介绍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其巧言令...色吸引了不少投资商与之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
④决战脱贫攻坚,没有终南捷径,中国已经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
⑤“碰触即付”式的智能手套,将省去消费者购物时繁琐的支付程序,用户只需“动动手腕”,就可便宜从事。 ....
⑥ 孙悟空的筋斗云、小哪吒的风火轮、嫦娥的飞天奔月,这些神话传说听起来似乎是不经之谈,如今都逐渐变成了现实。对此,我们是佩服现代科技的发展呢,还是要佩服....
先人的“大胆预言”?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教训太惨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
B.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C.中牟县图书馆新馆实行无门槛服务,只要有阅读需求,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读者就可享受到“资料随手可得,咨询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
D.2018 年,被冠以“网友制造”的“佛系”“C 位”“吃鸡”“锦鲤”“确认过眼神”等年度流行语瞬间蹿红,但又很快从舆论中降温。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①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②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③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④——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还是其次的事 ⑤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⑥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A.②⑤①⑥③④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
①__________。以杜甫为例,他的诗词所体现的多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深痛楚,又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不自禁,②______;忧民,既有“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的直抒胸臆,③__________ ,其爱民之心情义相照。总之,古典诗词中所渗透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仅仅是诗的灵魂,也成为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最高价值。
21.阅读下面新闻材料,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 35 个字(含标点)。
B.④①②⑥③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①②③⑥④
2018 年 1 月 16 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部长助理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 260 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标)进行了修订,历时 4 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 2017 年底印发,并于 2021年秋季开始执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贯穿课程各个部分,文化经典著作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古代优秀作品将占阅读篇目的 1/2,“古诗文背诵篇目”数量从 14 篇(首)增加到 72 篇(首)。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上,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
七、话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清代赵翼有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便工”,杜甫也曾经说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那么,你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
请把你的思考和联想写成一篇演讲词,作为班会的发言稿。
要求:按照演讲稿的格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行为正义”错误,原文第二段“其行为虽不轨于正义”,意为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所以不能理解为“行为正义”,也并非赞许之词。 故选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错误,原文第三段“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可见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选项强加因果。
B项,“但在作者看来”错误,原文第二段“据《说文解字》记载”等内容,可知“凭一己之力,轻财轻命,自断是非者,谓之‘豪侠’”是《说文解字》中的观点。
C项,“他们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令狐冲“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洪七则认为“但我觉得痛快”,可见令狐冲和洪七身上体现的“侠”的内涵不同,前者为豪放不羁,后者为快意恩仇。 故选D。 4.B
5.(1)动作描写:医治花树时“小心地扶”“对齐捏实贴上”“周匝固定木棍”等写出了柳先生的救死扶伤的悲悯情怀。
(2)神态描写:见到受伤的日本军官“一怔”,面对枪口“好像没看见”,面对百姓的误解“一脸淡然”等,可以看出柳先生医德高尚,忍辱负重。
(3)语言描写:“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这些语言直接写出了柳先生高尚的医德和嫉恶如仇、为国献身的凛然气概。 (4)细节描写:默念药方准确抓药的细节写出了柳先生业务娴熟。
(5)侧面描写:能医活花树,翻译官四次放下大把银元等情节,都从侧面表现了柳先生医术高超。
6.和“花树”有关的情节:花树被炸,医治花树,折断花树,再救花树。
作用:(1)交待故事背景:“花树被炸”的情节中插入了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
(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
(3)凸显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烘托了柳先生抗日的决心和爱国之情。
(4)强化主题:花树暗指以颜老爷的儿子为代表的抗日烈士,同时象征了抗日爱国精神,多次提到花树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因为村民的误解,药铺生意冷清,便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说法错误。由原文最后翻译官和柳先生的对话,我们可知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德,他杀日本人是出于他是中国人,出于爱国。所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5.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解答此类试题时,圈出对人物描写的语句,明确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进行总结概括并分析。
本题解题时应围绕“怎样刻画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作答,注意题干“怎样”,不要答成人物形象概括。原文“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通过“小心地扶”“对齐捏实贴上”“周匝固定木棍”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可见即使是树,柳先生也秉着救死扶伤的情怀,细心医治;另一方面,颜老爷的儿子壮烈殉国,他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视树为生命,而柳先生也是出于这样的悲悯之心而细心救治花树。后文又有当“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时,柳先生“然后缓步上前”“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描写,也只是出于职责本身应有的情怀。
文中也有不少关于神态的描写,尤其是面对蛮横无理的日本人的时候。听了翻译官说“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柳先生“一怔”,也就是一愣、难于控制之意,虽然中国人在日本的暴行下死伤无数,但目前没有反抗的能力,也只能暂时按部就班地照做。当“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无所畏惧,只是“好像没看见”,继续医治接骨,他只不过出于医生的本能。颜老爷摔缸、路人狠狠吐下唾沫,面对这样的误解,柳先生心中自有打算,表现得“一脸淡然”。之后柳先生借机毅然捅死了日本少佐,可见之前的一切柳先生不过是在忍辱负重。
结尾柳先生的回答“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这语言描写写出了柳先生高尚的医德,对救死扶伤的原则的坚守;“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这斩钉截铁的语气,表现了他嫉恶如仇、是非明确、心系国家的豪气,又是在刑场上,柳先生临死前这番回答无惧生死,表现出为国献身的凛然气概。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样战火纷飞、死伤
无数的环境下,柳先生依然镇定地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柳先生业务娴熟,医术过硬。 小说除了主要人物柳先生,还刻画了心急乱求医的颜老爷和日本人等。“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颜老爷“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转而求助柳先生,没想到在柳先生的医治下,“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等几次在少佐得到救治后放下银元的情节,以及少佐痊愈后找柳先生喝酒的情节,这是因为柳先生的医治令人满意从而得到认可,况且一项横征暴敛、无视生命的日本人竟然会以银元等表示感谢,从侧面表现柳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注意在分析技巧的时候,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这样分析更为深入全面。 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以及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根据要求分点作答。
题干包含了两问,都是围绕花树作答,“请简要概括这些情节”考查的是概括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找出描写花树的有关内容,再结合该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联系文章情节作答。通读全文可知,花树随着情节发展多次出现,文本第二段,花树第一次出现,“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可概括出起因,“花树被炸”。接着,颜老爷找到柳先生,“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概括出“医治花树”。当小说情节发展,柳先生几次为日本少佐医治,颜老爷气愤不已,“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概括为“折断花树”。最后,“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由此概括“再救花树”。回答时注意简要概括即可,可遵循小说“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有关花树的情节。
分析花树的作用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物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把握物象的作用。
文中多次写到颜老爷的花树,第一次写日军炮弹把花树的树干炸开了,又“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从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接着,“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柳先生救
活花树,因为花树是颜老爷的抗日烈士儿子留下的;之后,颜老爷“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因为柳先生给杀害无数中国人的日本人治病;“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柳先生再救花树,故事发展接近尾声,花树多次出现,推动情节发展。 从人物形象上,柳先生本是治病救人,却答应颜老爷救治花树,并精心救活;到后来颜老爷愤然折断花树,柳先生捅死少佐,被抓之前最后一件事是为了再次救活花树,因为花树颜老爷的儿子带回来的,而他的儿子却壮烈殉国了,“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救活花树,就是缅怀烈士的一种方式,表现了他对烈士的敬仰之情。柳先生再次救活花树之后慷慨赴死,烘托了柳先生抗日的决心和爱国之情。两次以接骨的医术却能救活花树也足见柳先生医术高超。
从主题上来看,文中表面上写柳先生两次救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实际上小说以小见大,花树虽是儿子的喜好,但文本中“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可知用花树暗指以颜老爷的儿子为代表的抗日烈士;而小说的结局柳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临死前只为给花树换药,用花树象征了抗日爱国精神,深化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点睛】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常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台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7.C 8.D
9.特点:准时,高速,平稳,舒适。
令国人骄傲的原因:(1)取得了领先世界的巨大成就(2)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3)隧道桥梁和车身等技术领先(4)近乎完美的乘车体验。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连年增长”错误,根据材料二,2021年的数据是“8238”,2016的数据是“8015”,可见2021年至2021年是下降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高铁在速度、里程和质量上将会领先欧洲的高铁”错误,原文材料三“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铁路运营时速最高的国家”“截至2016 年末,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逾2.2 万公里,比2012 年底增长了1.4 倍,稳居世界首位”,材料四“当中国高铁将巨大的土地连接为‘一日生活圈’的同时,欧洲的高铁却已经在速度与里程、质量上逐步落后了”等内容均表明与欧洲的高铁相比,中国高铁已然领先。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针对题干筛选文中相关信息,整合答案。
第一问,由材料一“网友 ChrisEdwards 对中国高铁的准时印象非常深刻”概括出中国高铁准时的特点;“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留学生Adam Richards 对高铁的舒适程度赞不绝口”的描述,可知高铁舒适的特点;由“他们纷纷被 300 公里/小时的高铁时速震惊了”表现出中国高铁告诉的特点;而“早前一位外国人拍摄了一段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视频”表现了中国高铁的平稳。
第二问,理解题干“令国人骄傲的原因”的含义,也就是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领先之处,令人赞叹极具特色之处,与“中国高铁的特点”有所区别,“中国高铁的特点”强调本身具有的。由材料四“此外,中国高铁的车身科技含量也是领跑世界的……中国人靠着自己的科技,研发出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能够适应所有气候与地理条件的超级高铁”,可概括出取得了
领先世界的巨大成就。材料三“从京沪高铁开通到‘四纵四横’中国快速铁路主骨架网形成,中国只用了5年时间,靠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好了这条路,中国才迈出了高铁强国的铿锵步伐”,可概括原因二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材料四“中国人依靠着自己领先世界的隧道与桥梁技术,过五关斩六将,架起的铁路多半是直的。遇山开山,遇水修桥,这就是中国的科技带来的时代变化”,即概括隧道、桥梁和车身等技术领先。材料一“高颜值、高速度、近乎完美的乘车体验……”,即近乎完美的乘车体验。答题时注意分别回答特点和原因。 10.B 11.C 12.C
13.(1)袁绍只想效法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机妙。头绪太多而不得要领(或者“想得多而做得少”),爱好谋略而没有决断。
(2)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解析】
1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中,“有”前省略主语“此二子”,且“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句子末尾提示句子结束,故“也”的后面要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必交斗”的主语是“此二子”,不是“谋臣”,故两者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句子翻译:袁绍爱他这两个儿子,一直没有立哪一个继承他,二人分别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一定会相互斗争,互相离间。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至和”错误,“至和”是宋仁宗年号,属于年号纪年法。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可惜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错误,“积劳成疾”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无中生有,而原文“太祖问疾者交错”是说太祖派遣探望其病情的人来来往往很多,并非是可惜使者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徒”,只;“效”,效法;“机”,机妙;“多端寡要”,头绪太多而不得要领。
(2)中,“既”,已经;“咎”,责怪;“余亦悔其随之”的“其”,他们;“极”,尽。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阳翟人。当初去北边投靠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谨慎于择主,所以做事总能成功,因而功名可建立。袁绍只想效法周公(周公旦)的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机妙。想得多而做得少,爱好谋略而没有决断。想要和他一起拯救国家的大难,确立统一天下的大业,实在是难啊!”于是离开袁绍。此前,颍川有个人叫戏志才,是擅长筹划的人士,太祖曹操非常器重他。可惜他早死了。太祖给荀彧写信说道:“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再没有可以与我谋划大事的人了。汝、颍本来就多奇士,谁可以接替他呢?”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了他,两人在一起讨论
天下大事。太祖说:“能使我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就是这个人了。”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真正主人啊。” 太祖上表让郭嘉做了司空军祭酒。
太祖征讨吕布,经过三次战斗,打败了吕布,吕布后退坚守。这时士兵疲惫,太祖想率领军队撤回,郭嘉劝说太祖猛烈攻打吕布,随即将吕布捉住。孙策转战千里,占据了全部江东地区,听说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于是想渡江向北袭击许县。众人听到这一消息都有些害怕,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能让人效死力的英雄豪杰。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即使他的部队有一百万之多,也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埋伏,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在一个平常人手中。”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许贡派的刺客杀死。
郭嘉随从太祖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又随从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接连几次战斗都打败了对方。众将领想乘胜攻击,郭嘉说:“袁绍爱他这两个儿子,一直没有立哪一个继承他,二人分别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一定会相互斗争,互相离间。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扶助,我们攻势一缓和,他们之间争斗的心思就产生了。我们不如向南做出要征讨刘表的样子,以等待二袁的变化;变局已成,而后再向他们攻击,就可以一举成功了。”太祖说:“好。”于是向南面进军。军队开至西平,袁谭、袁尚果然开始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打败,逃跑到平原县,派遣辛毗来求降。太祖回兵救助袁谭,随即顺势平定了邺县。
郭嘉深沉通达,有谋略,通晓事物情理。太祖说:“只有郭奉孝能知道我的心思。”三十八岁时郭嘉从柳城回来,病得很重,太祖派去探问病情的人一个接一个。到郭嘉去世时,太祖亲自前去吊丧,很悲伤。郭嘉死后,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郭奕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太祖征战荆州返回时,在巴丘遇上了流行疾病,船只被烧毁,太祖叹息说:“郭奉孝如果还健在,不会让我落到这个地步。” 14.D
15.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写远望边地烽火,北雁南归,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写的是曹操横执长矛吟《短歌行》,这种英雄气概今非昔比,包含着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错误,“横槊赋诗”指作者当年的军中英姿,作者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非复昔”感慨良多,诗人虽然离开南郑,但铁马往事仍萦怀。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愁”的表现或者能够引发“愁”的内容,最后概括作答。
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一幅头巾,一根藜杖,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西风“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
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对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
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愁”的原因。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1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逆、曾、瞬、裨、阙、漏。 17.C 【详解】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使用能力,平时应该多储备,复习成语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做好自我检测,比如意思是什么,有几个义项,搭配对象是什么,使用语境如何,情感或语体色彩等等。实际上要做好此题还涉及到近义词辨析情况。近义词辨析的重点
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①“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形容“改革开放之路”,使用正确。
②“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语境修饰“恐怖分子”,使用错误。 ③“巧言令色”,令,美好。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贬义词,语境中“我县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不少投资商与之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这里误用作褒义词。
④“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段中国已经砥砺奋进五年,可见没有捷径,使用正确。
⑤“便宜行事”,意思是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不合语境,语境形容“用户只需‘动动手腕’”这种简便的支付程序,而不是适当的措施。
⑥“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语段修饰“神话传说”,使用正确。 故选C。 18.D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项,否定不当,“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应要说的是防止再发生,多了个否定词“不”,可删去“不”。
B项,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
C项,“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成分赘余,可去掉“为证明”。 故选D。 19.C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
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处,前面“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要紧接对“价值”的评论,只有⑤所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与其相照应,故选⑤。
第二处,由上句的“价值”转到下一个内容,①中“其要点”既衔接了前面的内容,又提起了下一个话题,故选①。
第三、第四处,确定这整句话以“如实描写”为中心,对比剩下的选项,②⑥都强调真实,而⑥有“所以”表结果,②中小说好人和坏人的表现是“真的人物”的前提表现,故按顺序填②⑥。
第五处,根据前面叙述的《红楼梦》和从前的小说的不同的表现,可知这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故选③。
第六处,由后文“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强调人物情感,④中“旖旎和缠绵”是情感的表现,故选④。 故选C。
20.忧国忧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从未缺席的主题的委婉表达 其爱国之情深沉热烈 又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横线①位于文段的总起,常有概括文段的作用,故应先通读文段;文段分为“忧国”和“忧民”两方面内容,结尾又提到“总之,古典诗词中所渗透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仅仅是诗的灵魂,也成为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最高价值”,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可知横线①应强调“忧国忧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文段列举的诗人借诗句表达情感的方式,可知这是“忧国忧民是一种的委婉表达”,综合填写答案。 横线②位于第一句分句的末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横线前两句杜甫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可知这里应总结表达了“爱国之情”;又根据第二句分句的内容,可看出两句分句的结构形式类似,故对应“其爱民之心情义相照”可填写横线②的句子。同理,两句分句结构相近,按照“又有……”的格式填写横线③,注意应是表现杜甫忧民的诗句。 【点睛】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高中语文新课标2021年秋开始执行,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成热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先概括本段文字的层意或句意。
本文段一共有六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交代时间和事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2018 年 1 月 16 日上午”,是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并不是主要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才是主要事件。第二个句子就交代了发布的新闻内容,则找出事件主体即“高中语文新课标”“于 2021年秋季开始执行”。第三个句子列举了优化的课程结构。第四个句子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贯穿课程的变化,最后两句围绕“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报道。综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进行了修订的内容,可概括出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最后整合信息,删掉不必要的修饰语,注意字数含标点不超过35个字。 【点睛】
本题是新闻压缩,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需要我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理解材料、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首先分层并概括层意(分层很重要), 再归纳整合,去掉举例子的内容,有修辞的要还原。 22.例文
“穷”不一定“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也就是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但是,“穷”就会“后工”吗?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曾写道:“灾难,对于常人而言就是灾难而已,但对文人而言
就不一样了。在灾难降临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开始面对灾难重新寻找生命的底蕴。” 自然,这样的文人就能写出“工”的文章。但不可忽视的,在灾难降临后,唯有那些文化意识开始觉醒的,才可能达到 “工”。如屈原,放逐后那忧国忧民就只成了一种情怀,再也无法实施,只得将其寄托在《离骚》当中。如曹雪芹,长大后小时兴旺的家族没落,生活贫苦,才最终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如李白被迫离京后友人相会,写下《将进酒》等千古名篇。
但是,历史上被放逐的人,光清朝一代就有一百五十多万。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最终达到“穷而后工”的,恐怕寥寥无几。比如苏轼所代表的旧党,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时,几乎全部被放逐,但最后做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名篇的文人,却只有他一个。
相反,有些文人并未“穷”,文就已“工”。
如李煜,作为一生截然分为两段的词人,他早在当南唐的皇帝时就已在词上有所成就,《一斛珠》《菩萨蛮》不都是很好的代表吗?再如王勃,年纪轻轻,还未曾经历过世事沧桑,一气呵成的《藤王阁序》谁敢说不好?再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是当时最尊贵的门第世家“王”姓世家的一员;一生无忧无虑。这样的人怎能说“穷”,但他确实在文学上深有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天下读书人练字时必练的一部作品。
在我看来,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遭受苦难之后创造文明,达到“穷而后工”,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但无论境遇如何,他们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穷而后工”。
所以“穷而后工”关键在于“工”,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可能达到“工”的境界。“穷”,只是让人更快地奔向“工”的终点,不能说无用,但绝对不起决定性作用。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很少再写古体诗文;但“工”,仍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方向。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分析所给的材料,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来理解材料,确定立意,构思作文。本题“穷而后工”是指文人愈加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甚至灾难加身,就愈能创作出惊世之作。材料中举了苏轼的例子,引用赵翼、杜甫的诗句,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似乎是一个普遍规律,却不是一个绝对真理,也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君不见,古有晏殊,七岁能文,十四岁赐同进士出身。一生富贵优游,仕途平稳,为当时词坛耆宿;今有钱钟书,家学渊源,求学时进最高的学府,成年后有最美满的婚姻,晚年著作等身,学贯中西。这是“不穷而工”的例子。还有一些文人自杀现象却是另一种例外,如川端康成、海明威、海子、傅雷等等。他们选择离世的原因,或与世俗格格不入,或对健康失去信心,或个人理想无法实现,或在政治浪潮中被逼上绝路……他们或为逃离,或为明志,或为尊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虽然他们是不同于“穷而后工”的另类风景。所以,要想达到“工”,关键是无论是否“穷”都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永不服输的信念,唯如此才能走向成熟,完善自我,获得成功。综上,审题写作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进行思考和联想,能辩证的看问题。
参考立意:“穷”不一定“后工”;“不穷”也可以“后工”;要实现“工”先进取;“穷而后工”需要天赋和不服输的信念。 结构:
本题要求写成一篇演讲词,采用发言稿的格式,其实也就是采用演讲稿格式。 发言稿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第二,它有一定的时间性;第三,它是为了阐述某一问题或整理而开展的;第四,它带有一定的鼓动性和说服性。
写作时按照发言格式书写,发言内容上可以采用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一看标题就能知道作者的写作中心。平时注意积累优秀范文的标题,然后加以改造。能标新立异并能表明观点就更加理想了。本题要求就“穷而后工”提出思考和联想,而参考范文标题就扣住了题目要求。(二)引述材料+表态+观点。例文里开篇引了材料,并对“穷而后工”作了解释,用提问的形式引出论述。(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阐述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例文由余秋雨的名句提出“唯有那些文化意识开始觉醒的,才可能达到 ‘工’”,到就此反驳其他被放逐却平平无奇的人,又列举李煜、王羲之等论证“有些文人并未‘穷’,文就已‘工’”。(四)提出呼吁。由中学生本身展
开提出要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工”的境界。(五)点题,再次明确观点。例文再次明确“穷而后工”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最后以“谢谢大家”结束发言,礼貌得体。
素材:
1.疫情期间,作家方方上了热搜。方方,真名汪芳,1955年生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2021年曾在微博实名揭露文坛黑幕,更是公开表示“大不了不当作协主席”。因为她的日记文辞犀利,批判毫不留情,所以也让网友对她感到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位女作家如刀的笔锋呢?这要从她的家庭说起。方方成长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于南京,2岁时父亲因三峡工程,调到武汉工作,她也就成了武汉人。 方方妈妈的外公是孙中山身边的一员大将,杨赓笙,“二次革命”秘书长,当年讨伐袁世凯的檄文就是出自他之手。方方妈妈的小舅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方方的伯祖父汪辟疆,是南京大学的教授。 方方有三位哥哥。大哥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 二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就职于东北大学。 三哥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任武汉直升机股份公司CEO。 一家人都是行业翘楚,国之栋梁。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受各种知识熏陶,见识也必不短浅,所以她能从纷繁的社会乱象中找到人性的弱点,并且直率地指出,她有股为民请愿、为时代发声的正气,这一点从她的诗歌和小说中也能看到。
2.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出生清贫,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他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3.诗歌创作“穷而后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只有诗人觉得老路走不下去了(穷),才可以立志寻找新路,也就是创新,这样才可以出新,也就是所谓的“工”。贾岛从“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杜甫从“桃花欲共杨花语”,到“桃花细逐杨花落”,鲁迅从“怒向刀边觅小诗”到“怒向刀丛觅小诗”,就都是这样的例子。从作家成长的角度看,司马迁受宫刑,蒲松龄久考不第,也是“穷”,这才催生了高质量的《史记》和《聊斋》。
4.穷而不达的底层文人初始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诗词文章是解决他们基本需求最有效的工具,是他们脱离底层最好的进身之阶。为求闻达,他们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细细地推敲、琢磨,以期人以文名。这就是“诗穷而后工”的根本原因。出身上流社会的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他们的初始需求已经变成: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而且身处上流社会,诗词文章并不是他们追求自我需求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优选手段,所以“文章憎命达”。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有:白色的底子、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关键词句进行审题立意,在写作的时候注意扣住材料的中心“底色”,进一步结合生活挖掘材料中心内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