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彝族为例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原则

2021-05-16 来源:钮旅网
2010午第6瑚 蚩川民轶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ilri'lal of Guizhou Uniw:rsity )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6 (总第124期) De(・.20lO 以彝族为例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原则 口李相兴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里以彝族民间文化和已进校园的彝族民间文化为研 究个案,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应当遵守代表性符号、统一性与地方性并重、通时性和共时性并重、忠实母体文 化并对母体文化有所发展、依托师资和依托可支配经费、适度性六方面的原则。 关键词:彝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0)06—0028-05 民族民间文化具体指的是存在于民族民间的以民 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则 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它与现实官方主流文化相 只有七八年的时间。教育行政部门对这项活动的支持 对应,也就是说,民间文化是非官方文化。虽然是非官 主要是采取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以贵州省为例,从 方文化,但其在民间发挥的作用却非同凡响,从某种程 2006年至今,得到省级立项的进校园项目学校已有4O 度上讲,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对个人人格的形成起着 余所,有些地州市县也有自己的项目立项,有的得到立 很大的作用,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时 项的学校已成为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或成为了校际 代或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甚至决定着个人人格的方向, 交往的一张名片。一所学校能否成为项目学校、有没 也决定着族群文化的主流走向。在中国,民族民间文 有民族文化进校园内容,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学校的 化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民间文化。 一个焦点。所以许多中小学为了为立项打基础,或为 从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了追求名片效应,或单纯地为了学校主管领导的偏好, 民族民间文化日趋消减,特别是2O世纪末21世纪初, 或为了响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民族事务局的倡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都纷纷开展起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有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现 由于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化样式纷繁复杂,因此选 在的民族民间文化存在状况用“文化碎片”一词来比 择什么样的民间文化作为“三进”项目也成为了人们 喻一点都不过分。国内外有关机构对文化的这种发展 无可逃避的现实难题。从本人对2010年5月至7月 现状很是担心,因此提出了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多元文 到贵州民族学院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师资培 化、守护精神家园的呼声,并出台了旨在保护和传承民 训”的107所学校的老师的调查得知,选择民族文化 族民间文化的一系列举措。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就是 “三进”项目的出发点主要是考虑师资,具体表现为: 我国近些年来倡议的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第一是依托学校现有师资情况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定 情,也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在积极推广的一项教育 “三进”项目;第二是依托资金请当地“土专家”进校园 实践和文化传承活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具体指 授课;第三是既依托学校编制内教师资源又依托“土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民族民间 专家”共同打造进校园项目。从已进校园项目的类型 文化进教材三方面的内容,所以也可称为民族文化 来看,其特点是语言(少数民族语文)和歌舞为主,体 “三进”传承活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 育竞技次之,民间工艺最次。 目的,是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并通过进校园、进课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 堂、进教材等形式,使文化得以在年轻一代中传承。 或传承地域文化。而民族文化表现在方方面面,进校 我国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最初是自发 园的文化项目又是有限的,怎么样依托现有师资力量 的,如民族歌舞、竞技等活动进校园都由来已久。由教 将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或最能表现地域特性的 收稿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李相兴(1966一),彝族,云南南华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8 量 :!屋 堂 堂 2010年第6期 (总第124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d Social Science、 No.6 Det .2O10 文化通过进校园的形式传承下来,就成为了必须要认 真考虑的问题。从已有的经验看,许多学校的进校园 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族性特点,因此把它作为符 号性的文化引入进校园项目也是可行的。当然,不是 所有的彝族服饰制作都要搬进校园,我个人主张各地 各支系可以依托当地彝族服饰的特点,选择最有代表 性的样式进人学校加以教授和传承,如百褶裙和斗篷 的制作技术、服饰上标志性图案的绣制等。就标志性 刺绣图案和堆绣图案来说,我认为虎纹、龙纹、鹰纹、螺 旋纹、类卷云的火纹以及回纹、盘缠纹、万字纹等可以 作为重点选择的对象,因为这些图案在西南彝族四省 项目显然在这方面考虑得并不周,选定的项目能否传 承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很值得怀疑,在我 们对进修民族文化进校园师资的155名老师(其中50 名来自贵州省惠水县,53名来自贵州省黄平县,有52 人来自贵州省各地州,涉及的学校共107所)的问卷调 查中,大多数老师对此问题也表示困惑。本文将以彝 族文化为例,着重探讨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选择的原 则问题。 . 结合彝族文化以及当前彝族文化进校园的情况, 经过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在选择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项目时,应该遵守或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代表性符号原则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征,一个民族 的语言、信仰、服饰、生计方式、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饮 食、手工艺等文化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所有这些方面的符号都特点鲜 明,其进校园项目选择都是可操控的。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显现、最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选择了语言符 号进校园,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选择了某个民族文化的 传承工具,因此语言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选择 中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彝族语言属于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今天,在彝族地区仍用母语作 为族内交际的彝族人口大概还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中,选择彝语作为民间文化进校 园项目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以 教唱彝语歌、用彝语讲民间故事等方式展开,有条件的 地区或学校,也可以用有关机构编译的彝汉双语教材 来实施彝语进课堂项目。 信仰是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层的文化要 素之一,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也主导着这个民族中每个人的基本人格走向,同 时也承载着许多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信仰 也是一个民族最为显现的文化符号之一。彝族传统信 仰以祖先信仰为主,并辅以许多自然崇拜等信仰内容。 彝族大多数地区传统信仰的主要操控者是半职业化的 毕摩,因此毕摩文化可以算作是彝族信仰文化中的主 要符号,选择毕摩文化进校园是有代表性的。具体进 校园的方式,一是可以请毕摩到学校做讲座,介绍他执 行信仰行为的相关文化内容;二是可请相关人员编印 毕摩文化的简明读本,统一编进“彝族文化综合读本” 之中。另外,彝族民间与信仰相关的传统制香工艺也 可引进校园加以传承。 (区)服饰图案中具有普遍性。 彝族传统生计主要是耕牧结合的生计方式,这方 面便于传承的符号性文化要件我认为主要是由耕牧衍 生而来的人工酿酒工艺和擀毡工艺。依托彝族地区特 产的荞麦、青稞、玉米、大麦人工制酒具有传承的可行 性和进校园的可操作性。在南方各民族中,擀毡工艺 仅彝族最具代表性,这项工艺如果能结合现代特点进 校园,必将带动彝族地区传统牧绵羊业的发展,并在现 代社会中形成一个集肉、皮、毛以及传统毛织品(如擀 毡、斗篷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彝族传统手工艺可选择为进校园项目的我认为当 首选漆器、月琴制作、三弦制作、剪纸、雕刻等,漆器在 中国历史上曾于春秋、战国、秦汉等时代风靡了一千多 年。现在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中,仍保留有此项 工艺的仅有彝族,而且彝族的漆器不同于历史上的漆 器,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所以漆器也是能代表 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之一。有师资资源的学校选 择此项目作为进校园项目对彝族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 意义的,此项目具体又可细分为木件胎体加工制作、图 案设计和彩绘几个子项目。月琴和三弦是云南等彝族 地区民间的一种乐器,直到今天,会制作月琴和三弦的 民间艺人还有许多,寻找师资并不难,此项工艺进校园 是可行的,同时它还可能带动演奏此两种乐器的相关 进校园项目。彝族剪纸工艺由传统的绣花底样剪制发 展而来,传统上部分地区也有用于丧仪的纸扎剪纸工 艺。现在部分地区的彝族艺人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 宣传彝族文化、彰显彝族民问技艺的一件文化事象。 贵州盘县鸡场坪乡椅棋村的金元汉就是这样的一个艺 人,他的剪纸反映彝族民间的生活、生产等文化场景, 深得当地各民族认同,目前他已被聘为鸡场坪乡中学 的剪纸教师。 其他如歌舞、乐器学习也可算是符号性项目,都可 以根据各地实际进入校园加以学习和传承。而这些, 也是目前进校园最多的彝族文化类型。 二、统一性与地方性并重的原则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传承民 彝学论坛 29 2010年第6期 (总第124期) 费州氏 学院学报(哲学社套辩学版) 。N0.6 De(・.20l0 Iourna1 IJj( dzhou¨l ers Jt ̄tbr NatiolJ alities(Pl61osoph)'and Soeiat Sclenee) 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 进校园还是个新事物,其发展完善肯定有一个过程,我 合。对汉民族来说,共性的文化要素早已在国家编定 的各级各类制度性教材之中了,所以民族民间文化进 校园可以不再考虑其共性问题。而对我国大多数民族 们相信,随着进校园项目的推进,有系统民族文化指 导、又便于学校操控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会更多。 三、通时性与共时性并重的原则 来说,过去能进入通史、进入现代国家或地方统一编定 的中小学教材的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民族甚至 于连民族名称都见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民族民 间文化项目进校园时,要将具体一个民族文化的统一 性和地方性相兼顾。只有这样,教的人和学的人才会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是追寻祖先足迹的文化,就 是感受祖先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文化。 我们今天许多文化的背后积淀的就是我们祖先的 足迹、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我们所说的文化底蕴指的 也是某种文化的历史厚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 更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哪个民族整体文化中的哪个部 分,也才会有的放矢,效果才会更好。 。 进校园的整体性的民族文化部分,应由专家编定 适合中小学学生特点的相关民族的“简明文化大观” 较妥,一般的中小学没有精力、资金等条件能完成。至 于地方性的进校园文化项目,则依托当地的师资就可 完成相关教学的大纲和教案。 彝族文化的统一性内容,应包括其族源、族称、人 口、分布、语言系属以及各方言土语、信仰、传统生计方 式、节令时俗、历史线索脉络、历史代表人物、饮食服 饰、歌舞、民间体育、工艺美术等内容的基本概貌。规 模宜在三五万字范畴内,最好图文并茂。彝族地方性 进校园项目过去多强调单项的文化现象,如有的学校 只教“搭体舞”,有的学校只教当地民歌,有的学校只 有陀螺等,单项进校园的优点是容易操控,但学生单纯 地会认为这就是当地彝族的全部文化内容。所以无论 是选择当地的哪项歌舞或竞技类文化进校园,既要介 绍该民族的整体文化概貌,同时也要介绍该民族的地 域性文化概貌。这样,学生对所学的歌舞或体育类竞 技才会有更深的理解,才会认识到其所学的项目是根 植在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例如,贵州盘县 彝族地区进校园“海马舞”,如果仅教该舞蹈的动作而 不介绍该舞蹈后面浓厚的文化故事信息,那这样的舞 蹈传承下去的仅仅是动作,而非文化,这样也就没有什 么意义了。又如盘县松河一带的“搓蛆歌舞”如果不 了解其后的相关丧仪传说故事,不了解过去此歌舞存 在的空间,那以后该舞蹈也会失去庄严和悲伤的基本 格调,跳出来的动作和说唱的声音意义也就无人能解 读了。再如广西和云南文山一带彝族民间有“铜鼓 舞”,如果不从整个彝族地区的文化人手来看待铜鼓 文化,那学生会误认为铜鼓舞是所有彝族地区普遍存 在的一种文化形式。从目前彝族地区乃至其他各少数 民族的进校园的项目看,基本上是单项的,没有在综合 性、统一性的族性文化指导下的单项项目,这样的项目 传承显得苍白无力,时间久了,更会让人觉得莫名其 妙,甚至都看不出民族特性在哪里了。当然,民族文化 3I l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要传承的就是这样的祖先的文化。基于这一点,我们 在选择或编订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时就一定要考虑到 项目的通时性或历时性这一特点,只有这样,传承目的 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传承人也才会明了项目的意义 所在。 彝族文化中有一个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事 象,就是家族谱系的世代口耳相传制,由于代际之间的 名以“联名”(或连名)的形式出现,所以便于联想和记 忆。因为彝族文化中有这一特色,所以对进校园项目 的历史追问,师生都不会觉得那么遥远。也因为有这 种基础,所以提到“火把节”或与火把节相关的歌舞 时,人们追溯到南诏时的“火烧松明楼”就要简单得 多,只要在自己的祖先谱系中数一数(皮逻阁或阁逻 风在哪一代)就知道了。再如滇中地区彝族的“打歌” 如果进校园,也可追溯到南诏时的“打歌图”,这样项 目的历时性的厚度就被昭示出来了。在彝族中类似的 例子还有很多,如“海马舞”中有关三国时孟获的信 息;“羊皮鼓舞”中有面具,这样的面具是三星堆面具 文化在西南彝族地区的遗留,还是汉代从关中一带南 下通过“五尺道”、“南夷道”进入彝族地区的中原舞 蹈,亦或是明时军傩与彝族地区宗教舞蹈的融合等,这 些都让人们去思考。能让人们思考和追问,本身就是 民间文化的历史韵味,我想这也是民族民间文化项目 传承的目的之一。云南南涧一带的“跳菜”、贵州威宁 的“撮泰吉”、云南建水~带“烟盒舞”、滇川黔三省的 漆器工艺、彝族服饰上的特别图案(如卷云状火纹和 螺旋纹)都非空穴来风,其后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 信息。在所有这些项目进校园时不问个为什么,那就 绝对传承不了彝族的民间文化。 目下,人们对共时的东西比较重视,忽视了历时的 文化信息,这样的进校园传承项目是不完整的,所以在 选定进校园项目前,项目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特点一定 要细心地、科学地加以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制订 相关的教学大纲、编写相关的教案和讲义。 四、忠实母体文化并对母体文化有所发展的原则 文化具有变异、变迁的特征,变异或变迁的原因主 2010年第6期 (尊苇124期) 贵州民姣学院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 Jourllal of Guizilou I halversity )I’Nationa[ities f Philosophy a¨{1 Social Science No 6 Dec.20l0 要有两个,其一是文化持有群体自身内部的发展导致 文化变迁或变异;其二是外部力量干扰导致文化变迁 或变异。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发生过变迁或变异, 所谓的“原生态文化”或“原汁原味文化”是不存在的, 十年的传唱和录音带、光碟等普及,现在这样的歌已基 本上影响到了整个西南彝族地区,特别是已开发为旅 游地的彝族聚居地,这样的歌舞就更为普及。所以忠 实于母体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在一些形式上和传承手段 如果一定要说存在,那必须有许多的限定条件,至少要 有时间的限制条件。 民族民间文化是整体文化结构中的一部分,它也 有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迁变异的特性。当前,商品经 上进行创新是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的。 总之,民族民间文化过去多依赖于自然经济这个 平台,现在自然经济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了,民族民间 文化要传承下去,就得符合商品经济这个平台,其文化 形式、传承手段自然也会变化。我们在选择民族民间 济、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地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 众媒体、网络、现代价值观念等也正在不断地肢解着各 族群的传统文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正在被瓦解。 附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民族民间文化也面I临着消失 的命运,如何使民间传统文化既保持原有文化的精神 实质又能适应现代社会而生存下去,是全社会都在关 注的问题,也是有识之士们正在不断尝试、实践的课 题。 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项目,在指导思想上 一方面要有忠实母体文化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考虑 到进校园的文化项目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忠实 母体文化不是要延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个传统民 间文化赖以存在的平台——自然经济的瓦解是必然 的,而是要保留文化的魂,保留文化的精神;对进校园 文化项目作适当的修改,也不是要让文化离经叛道、改 弦更张,而是要让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市场 经济找到结合点,使文化能以活态的形式在民间传承 下去。 以彝族一些已进校园的项目来看,在既忠实母体 文化又有所创新这一点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云南 牟定县各中小学开展的“唱彝歌”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就对原有彝歌文化既有保留又有发展,彝歌曲调作为 母体文化的魂得以保留,但歌词则把当代的好人好事 加了进去,改变了原来歌词以言情为主的现象,这就是 一种创新和发展…。事实上,彝族文化进校园本身就 已对民间文化进行了拓展,因为这样的事以前从没有 过,从没有到有就是一种变迁发展。云南南涧的“跳 菜”、云南巍山的“踏歌”,贵州盘县的“海马舞”,广西 那坡县虎村小学的“跳弓”l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 区的“搭体舞”……这些进校园项目基本上都是经过 整理的或发展了的,如对传统的音乐进行过改编、谱 曲、录音,对一些舞蹈动作进行过规范,对表演服饰进 行过一定的加工等,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民间文化的 一种变迁和发展。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彝族歌曲进校园活 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这些歌曲曲调多来 源于牟定等县彝族民间,但多少都进行了改编,经过几 文化项目进校园时要把握文化变迁的这一规律,在充 分尊重母体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稍事修饰,使民族民 间文化充分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五、依托师资和依托可支配经费的原则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必须有一些必要的条件,如 当地要有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要有能 承担课程的师资,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要有一定的教 材依靠等等。 文化资源是没有问题的,教材也可以慢慢编写,然 而师资和经费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师资开不出课,没 有经费也会严重影响进校园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还要坚持依托师资和 经费的原则。 从已有的彝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来看, 这一原则还是把握了的。多数中小学都有音乐、美术 和体育老师,所以大多数学校都选了歌舞、绘画和体育 类项目作为本校的进校园项目。这样的项目由于老师 有制度性的薪金支持,所以经费问题不大。如果校内 师资不济,就得往民间请,请人就得支付薪金。这种时 候就得充分考虑学校的财力问题了。本人长期观察的 贵州盘县鸡场坪乡中学由于得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县文化广播体育局、乡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又被 立为省级项目学校,所以资金相对充裕,他们进校园项 目中的一些如“海马舞”、“羊皮鼓舞”、“剪纸”等都请 了民间艺人,而且由于资金充足,他们将剪纸课开成了 全校各班都需开的课,课程纳入/ks,I,时工作日程,支付 给来自该乡椅棋村的彝族民间艺人金元汉的月薪也高 达每月2 000元。也因为资金雄厚,他们与其他地区 的交流也有了保障,2010年3月,乡人民政府与学校 一起出资2万元,参加了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 县举办的全国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并取得了 好的名次。 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的限制,没有外请“土”专家, 但偶尔搞活动或需要做符号性或标志性的文化物事 时,也会出点钱请民间艺人们帮忙,如贵州兴义鲁布格 中学就把“彝族农民画师”晏家权请来,在鲁布格中学 彝学论坛 2010年第6朝 费州民蕨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6 (总第124期) Journal()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1)hih ̄sophy and Social Scienco) Dc(:.2010 校园内教学楼前的舞台墙壁上刻画了富有地方民族特 指标之一;资金太少,会影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色的彝族浮雕【引。我们做过调查的贵州六枝中寨火 目前上级考量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质量主要是采 坑小学也是偶尔请民间艺人毛永达去教“彝族铃铛 取看汇演时能否获奖的状况,能获得好的名次就好,如 舞”,原因也是学校无资金。 果排名朝后就次。所以学校在选择项目时,必须认真 彝族聚居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由于受经费和师 考虑拟选项目的“舞台”效果问题。而我们许多民族 资条件的制约,目前最该进而没有能很有效地开展起 民间文化尽管很有价值,但无法上舞台进行展演。或 来的进校园项目是彝语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项 者歌舞类和体育竞技类项目上台竞技的机会多,而民 目。 问工艺类的项目则不常有机会比赛。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目前还没有制度性 以彝族为例,已进校园的项目多为歌舞类或体育 的资金保障,立项项目学校也有时间和项目本身的限 类,歌舞类的已如前述,体育类的如将舞编成操、摔跤、 制,政府部门的补贴也会有变化,所以这方面工作要做 打陀螺、转磨秋等。而大型歌舞剧、花灯、史诗等类耗 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是很难的,各学校选择进校园项目 时多、投人大的项目进校园情况基本没听说。 时千万不能忽视这一原则。但是,如果不请民间的艺 总之,选择什么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需要 师们进校传授,一些核心性或有族性符号标志的文化 认真考虑的,或者说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如果不假思 又有消失的危险,所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也有 索地随意决定进校园项目,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两难的尴尬。 甚至还可能给自己的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一定 六、适度性原则 要慎重。 由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还只是政府提倡类 项目,并没有真正成为义务教育或制度性教育的“必 参考文献: 修”课,所以在选项目时要考虑适度原则。这个适度 [1]牟定县教育局.县教育局深人开展彝族文化传承工作进校 包括进校园项目的量上的适度;进校园项目耗时量或 园活动[EB/OL].牟定县人民政府网,2009—06—25.http://www. mdx.gov.cn/readinfo.aspx?B1=1303. 难度上的适度,进校园、进课堂项目在比例上的适度, [2]罗树杰.“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动力略论——以广西虎村彝 耗费资金上的适度,利于上级考量上的适度等等。 族的跳弓节为例.第九界人类学高级论坛论文集(未出版). 项目数量上太多或者某个项目耗时太多都会一定 [3]鲁布格中学把彝族文化“请”进校园[EB/OL].中国凉山彝 程度上影响正规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升学率,而升学 族新闻网.http://www.1szxc.cn/news/200958110824.htm1. 率还是上级主管部门考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最主要 责任编辑:蒙阿琅 On the Principles of Selection for the Yi People’S Ethnic and Folk Culture Included in School Programs LI Xiangxing Abstract:The selection of ethnic and folk culture in school programs should be based on some principles.It is as- sumed that the Yi people’S ethnic and folk culture should find its way into school in accordance with such principles as representation,uniform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integra- tion,and faithfulness to the parent culture. Key words:Yi people;folk culture;education;stud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