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探讨
目的:预防PICC置管深静脉输液的感染。方法 对116例患者PICC输液进行置管的部位、方法、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关系的观察。结果 116例患者PICC置管医院内未发生相关性感染。结论 护士正规操作,安全教育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深静脉输液;输液
PICC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它以独特的优点在临床应用。主要以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为插入途径,最后进入上腔静脉。由于血管直观,穿刺点暴露,创伤小,而便于操作;又因其方便维护,并发症少,便于长期使用,为长期输液和化疗的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通路。现临床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概率也会增加。国内外许多报道表明,深静脉置管导管性败血症发生率1%~27%[1]。局部皮肤的感染率为4.0%~4.5%。败血症和局部皮肤的感染是PICC置管的主要并发症。笔者对116例PICC留置患者感染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PICC留置的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成功置管116例,其中肿瘤内科67例,血液内科32例,普外科9例,神经外科5例,ICU 2例,骨科1例,其中男85例,女31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2岁。置管选择贵要静脉87例,头静脉29例,肘正中静脉3例。116例患者PICC置管医院内发生相关性感染7例,
2. 预防措施
2.1注意保持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像测量生命体征这类看似“清洁”的操作及接触患者房间的物体都可使医护人员的手被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2],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进行其他护理操作前执行静脉治疗。护理人员在执行PICC插管、更换敷料、给药及检查穿刺点、戴手套前后均须严格进行清洁手部皮肤。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含酒精手部消毒剂多数情况下适用,但消毒皂和流动水对清除体液及血液污染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2,3]。
2.2有效防护:在执行PICC穿刺时应用最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微生物侵入
[2,3-4],包括执行穿刺的人员应戴帽子、口罩,帽子要遮盖全部头发,口罩应遮盖住口鼻,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接受PICC穿刺的患者除铺盖无菌巾外也应戴口罩。
2.3应用有效消毒剂:美国CDC推荐碘伏、70%酒精可作为优先使用。消毒时应采用自穿刺点向外环形消毒的方法,消毒剂自然待干后再进行穿刺[4]。
2.4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敷料种类,无菌纱布和透明膜各有其优点,有研究显示后者引起CRBSI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前者,但透明膜具有可直接观察穿刺点,不需要频繁更换及在患者洗澡时保护穿刺点不被污染等优点[5]。对于出汗较多,穿刺点有渗液、渗血的患者推荐使用无菌纱布[2]。纱布敷料应每两天更换一次,透明膜每7天更换1次,但当敷料潮湿、粘贴不牢固或有明显污染时应立即更换[2,6]。
2.5避免定期更换PICC:定期更换导管并不能降低CRBSI发生的危险[3]。要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是否拔管,仅有发热和病情轻至中度的患者,不必常规拔除PICC;如果在留置导管的局部出现红斑、化脓等临床征象,应予拔除;如果血培养结果阳性,定量或半定量培养发现细菌定植,应拔除导管,必要时在新的部位重新放置;没有持续血行感染证据,或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没有可疑的局部或迁徙性并发症时,可保留导管[5];为避免CRBSI发生,在治疗结束时要尽早拔管,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6]。
2.6注意保持接头处无菌:如肝素帽和正压接头使用后保护不当而被污染,或连接输液器、注射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4]。肝素帽3~5天更换1次,正压接头7~10天更换1次,每次使用前用酒精严格消毒,范围包括肝素帽和正压接头的顶端及周边,待干后连接输液器,液体输完封管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固定。
2.7导管内腔浸液:导管内腔浸有抗生素可减少局部细菌的定植及CRBSI发生的危险[4]。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发现抗生素锁技术,即用高浓度抗生素封闭导管来杀灭致病菌,也能降低CRBSI发生率[2]。
3. 讨 论
3.1 以预防为主 皮膚表面的细菌可以通过破损处进入血管内,并沿着导管到达导管的顶端,引起导管顶端的细菌定植,并随之在纤维蛋白内或鞘外繁殖,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病原体也可通过皮肤的破损口进入皮下,引起皮下感染;操作者手
上的细菌、患者肘部皮肤上的细菌、甚至操作者头发上的细菌落下等,致使穿刺时细菌进入血管内而成为感染源,进一步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因此,严格的按操作规程进行置管、连接管道,由专人负责置管、接管,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制度,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3.2 穿刺点周围皮肤污染监测 以寄生于穿刺伤口局部皮肤的病原菌所致的术后感染最为多见。在夏季或患者比较虚弱,出汗较多,如不及时更换贴膜,在2~3 d内繁殖大量的病原菌,造成局部感染,引发菌血症[5]。有资料表明,穿刺点周围细菌培养阳性率随换药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换药后的阳性率比穿刺后的阳性率高40%。提示我们重视换药时的无菌操作。3~5d贴膜发生卷边的占35%,并常出现贴膜内有潮气。因此,要求更换贴膜应≤3 d。每周监测1次皮肤细菌污染情况,以确保不发生感染。
3.3 患者的易感性 由于患者高龄、热量不足,化疗、机体免疫功能低,又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病等,在接受深静脉置管过程中极易发生感染。我们认为加强营养、控制好基础疾病,适当的应用增加免疫功能的药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宣教、指导和督促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Diana Tilton.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 in-fections in the Critical Care Unit.Crit CareNurs,2006,29:58-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