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必修1 P2~4, P8~9) 1.1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_______的存在形式,自然天体包括_______、_______(最基本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2) 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________和互相________,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见下图)。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总星系即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3)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因质量大,吸引其他天体绕其公转,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 地球的普通性: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日公转,还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在质量、体积方面与其他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 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太阳光照稳定 外部条件 宇宙环境安全 自身条件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必修1 P6~8) 2.1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
1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 (1)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热能,能维持地表温度。 (2) 太阳辐射为生物繁衍、________和________运动提供能量。
全球的热量平衡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可直接用太阳能发电,____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的太阳能。 2.2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外部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黑子出现在________层,周期11年,它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出现在________层,它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数量同步变化。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活动存在着_______性。
(2)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3)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________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 南北极地区出现极光。
【考点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修1 P11~19) 3.1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自转示意图 方向 (1) 自西向东 (2) 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 周期 自转360°用时,23时56分4秒,为一个________日,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 速度 (1)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点均相等,大约15°/h (2)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点逐渐减小到0 3.2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 昼夜更替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更替周期为24 h,为一个太阳日。
2
(2) 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此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是_______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是_______线。(作图: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 地方时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______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
① 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________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________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________点。 ②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 h;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 min。 (4) 全球按国际规定划分为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按自西向东的方向,从自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 h。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为7.5°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多24 h,即1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 ,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____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____一天。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5)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_____ ___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北京时间是采用东八区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120°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 h 解题步骤:
第一步:求时区差(关于时区差,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求时区差用减法,若两地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求时区差用加法); 第二步:求区时,向东加向西减。
3
3.3 知道地转偏向力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 (2) 偏转方向: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3) 影响:气流、水流等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 3.4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公转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 空看呈逆时针;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速度 近日点(1月初)速度最________ 远日点(7月初)速度最________ 3.5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 黄赤交角是________________的交角,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2)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之间作周期性移动,其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移动情况如图所示:
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
节气 时间(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4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移动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范围 向北 由0°向南北 两侧递减 向南 ________ 23°26′N及其 以北地区 南半球 北半球昼最向南 由0°向南北 两侧递减 向北 ________ 23°26′S及其 以南地区 北半球 南半球昼最长,昼夜长短 ________ 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全球昼夜平分 夜最短;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6°34′S及其以南地区 出现极昼范围 ________
北半球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① 纬度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② 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___________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___________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______,夜越来越______,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________,夜越来越________,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 3.6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________的变化。
(2)四季的划分:① 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的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其中,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
5
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②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按气候划分的四季: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3)不同纬度的季节更替:中纬度地区(温带),四季更替最明显。
(4) 五带:热带是一年中存在________现象的范围,寒带是一年中存在________现象的范围,温带是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考点4】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 P25~27) 4.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组成及特点 大气圈 大气圈是一个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是 , 外部圈层 水圈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水圈是个 的圈层。 生物圈分布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上部有一软流层(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由岩石组成。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生物圈 最活跃的因素。 地壳 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整个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考点5】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必修1 P27-29)
5.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岩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 、 成碎屑物沉积岩 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 、 ,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6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变质作用)。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2)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________ 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__________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__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再到________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3) 地壳物质循环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形态。
(4)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类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太阳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相反。一般来说,两力同时进行。 外力作用 【考点6】 地表形态的变化(必修1 P30~34) 6.1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如下图。
(2) 褶皱与地貌 构造 类型 背斜 判断方法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向上拱起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背斜隆起成山岭(内力);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容易被侵蚀而 (外力)。 7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①向斜凹陷而成谷地或盆地(内力);②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 (外力)。 (3) 断层与地貌
地垒: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地堑:断层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________(地质构造)中;
地下水多储存于________(地质构造)中;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隧道多建于背斜构造,理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6.2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 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3) 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形式 对地貌影响 流水 作用 侵蚀 堆积 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常形成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谷不断加宽加深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 地表 山区山口处形成洪积扇或 ;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等 形成沙丘等 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 形成冰碛地貌 风力 作用 冰川 作用 侵蚀 在 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堆积 侵蚀 风在搬运沙石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积 在 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径地面的刨蚀作用 堆积 在冰川融化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沉积 【考点7】 大气的受热过程(必修1 P36~39)
7.1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明显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增温,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大
8
气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主要是云层的反射);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有关。
7.2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 大气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
(2)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先有________运动,再有________运动。
① 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气压下降(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凹陷; ② 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气压升高(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凸起。 ③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在同一平面上,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 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气压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4)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 (5) 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知识构解
9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