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中国画构图的再思考

2022-08-17 来源:钮旅网
爱以教1f斯充 对中国画构图的再思考 口尹小晨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符合自身要求的审美法则,传统绘画在构图上形成了对立统一、“s”形曲线、均衡态势 等特点。时代在发展,当代画家应探索个性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巧妙地平衡画面诸因素对立统一关系,使画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 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对立统一多元化 “构图”一词本是舶来语,广泛地应用 流泉,或小桥、人物等,借以破实,以求空灵 表达庄重和威严、安静和稳定的心理,从而 于造型艺术中,也称构成。在中国传统绘 变化,可谓“一烛之光,通室皆明”。“疏可跑 给人以美感;另一种是秤杆式的均衡,秤杆 画中,将其称为“章法”“布局”。构图是产 生作品的必经之路,在创作中,画家须根据 题材,把所要表现的形象元素加以组织,在 一定的空间里安排和处理所运用元素的关 系和位置,把个体元素组织成统一的视觉 整体,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而画家 的表现意图、思路、具体内容都体现在构图 上,画家的个性思维和激情灵感也通过画 面的形式结构体现出来。不同的构图会产 生不同的意境和形式美,可以说,合适的构 图可以传达出作者的想象意图和审美指 向。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符 合自身要求的审美法则,画面构图形成了 特有的规律。 一、对立统一 《易经》日:“一阴一阳谓之道。”以太极 图阐释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中国古代朴 素的辩证法,涵盖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普遍 规律。而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也与此相 契合。太极图中其形象性的两鱼,盘旋运 动,首尾相接,动静相生,是图案创作的最 精绝之品,包含了绘画创作的原理,即黑白 相生,虚实相生,亦为对立统一的规律。 中国画最基本的材料,除去纸、笔之 外,就是水与墨。水墨的材料特性直接关 系到中国绘画的黑白层次、情趣格调。在 中国画中,黑与白、虚与实之间的构成关系 决定绘画作品的艺术效果,潘天寿说:“我 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 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 实之联系,即以空白显实有也。”又说:“无 虚不易成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 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 用,绘事乃成。”李可染的山水画常以大面 积的黑衬托小面积的白。齐白石的画则常 以大面积的白衬托小面积的黑,起到黑白 对比强烈的效果。疏密也同理。黄宾虹通 过勾染、皴擦,使画面重叠繁密但不显得闷 塞,是因为他在大密之中留出或白色小路、 20 马,密不透风”之说也是强调疏密对比。中 国画在大黑、大白、大疏、大密中通过一点 一线之白,便使画面空灵起来,就是实中求 虚的道理。 中国画在特定的时候讲究“计白当 黑”,绘画构图中认为黑比白重要,虚比实 重要,就是善于抓“阴”与“阳”这对矛盾。 明代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中,画面中以 大块空白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境,增 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白是因为有了黑 才产生的白,是黑白对比之下的白,白并不 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云,是雾,是地,是 天,是烟,是水。白可以带给观者无限的想 象。齐白石在画鱼、虾时,以空白表现水的 存在,体现了“我自画鱼不画水,此中亦自 有波涛”的意境。 二、“S”形曲线 “S”形曲线既是中国画构图艺术的呈 现,又包含着中国朴素的辩证观念。如,太 极图中的“S”形曲线与圆弧吻合,象征大千 世界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的永恒性运动。 “S”形曲线灵活多变的流动感觉,使它在画 面的艺术构成中灵活多变、无有定势、无可 限制。“S”形曲线在视觉心理上带给观众一 种柔中有刚、婉转起伏、流畅优雅的节奏和 韵律感,而且在构成中能虚善藏,虚中见 实,实中有虚,贯通得势,浑然一体。中国 绘画的传统观念很注意画面气脉贯通,绘 画构图中各种物象的组合常由一条“S”形 气脉连缀贯通起来。“S”形曲线就是延续, 就是转化,就是周而复始,这在石涛、吴昌 硕、齐白石等人的画中经常可以看到。“S” 形曲线构图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能创造 出优美而又富于变化且协调统一的艺术效 果。 三、均衡的态势 在绘画构图中,达到均衡的效果有两 种方法,一是天平式的均衡,支点居中,即 左右两边分量比较均等,这样的构图能够 式均衡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以视觉中 心为支点,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等 要素配置形态,使画面构成保持视觉意义 上的均衡。这种秤杆式的均衡构图方式在 潘天寿的构图中经常出现,这种在不平衡 中达到相对平衡的构图方式,常给人跌宕 奇险、丰富多变的艺术感受。 艺术家追求的价值就是创作,打破基 础技能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壁垒,构图起着 重要的作用,构图是对画面的宏观性把握, 一切技巧——用笔、用墨、设色、写形,无不 以各自的局限性一一纳入章法的宏观规划 和把握之中实现各自的存在价值,任何局 部都必须服从于整体。画家的艺术思维、 艺术发现、构思立意、表现思路都需要在构 图中加以呈现,也就是说,构图反映了一位 画家的思索方式。 中国画的临仿传承方式在漫长的因袭 沉积过程中,呈现为不断程式化。时代的 发展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 面都发生了变化,创新是时代前进的必然, 艺术领域的探索是无穷尽的。在新的艺术 环境中,新的审美条件下,当代画家应“师 古人心,不师古人迹”,在潜心学习传统构 图特点基础之上创造新的绘画语言,将自 身对画面的精神领悟融入创作,并注入个 性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巧妙平衡画面 诸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使画面符合现代 社会审美需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其志.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美术教育研 究,2011(1). [2]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李祥林.齐白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编辑王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