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审计需求分析

2022-12-04 来源:钮旅网
第1章 审计需求分析

目 录

第一节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第二节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第三节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审计需求动因.本章主要分析审计需求的动因以及对同动因的理论解释.通过本章的分析,预期能够深刻理解审计需求三个不同的理论假说: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理论假说所引发的可检验的经验假设,从而在实证的层面上透视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内隐特质.本章的学习,希望建立以下基本观念:审计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鉴证机制,财务信息使用者除了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降低财务信息风险之外,还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保险人,因此,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 综述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它通过自己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 早期:

传统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只不过是一系列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对诸如为什么会产生审计需求、审计的本质是什么等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甚少追问。这种研究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审计学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

西方审计理论界开始对过去的理论研究进行反思,试图探寻审计所赖以存在的一组基本假设及其完整的观念(概念)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在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中,主要存在着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及保险理论。

本章对这些相互竞争的理论进行描述与分析,并试图揭示其理论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一、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与理性预期 二、 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剩余计量与审计需求 三、 审计需求代理理论的经验检验 概述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简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 ,1976)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的选择所致;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

1.1.1企业委托代理关系 简森和麦克林(1976)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是指:

当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并由此而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受托人时,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1.2代理成本—-形成

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以其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 ->代理人的行动并不总是 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在某些具体的场合下,两者的目标可能刚好相反 效用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

1.1.2代理成本—-分类

简森和麦克林将代理成本的组成归纳为 : 1、 委托人的监督成本

监督成本就是委托人为了“控制”代理人的行为所花费的成本,如计量和观察代 理人行为的成本、激励契约的建立和履行的成本等.

2、代理人的保证成本

代理人的保证成本是指代理人愿意向委托人保证他不会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否则他将向委托人进行补偿。

3、剩余损失

通常,对于有着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代理人来说,当监督和保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代理人仍然有可能采取有别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行动,这样两者的差异就会导致委托人财富的减少,所减少的数额就是委托人的剩余损失。

监督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共同构成代理成本,并具有此消彼涨的关系,比如当监督成本和保证成本较大时,代理人的行为偏离委托人效用函数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从而剩余损失相应地也会小一些。

1.1。3经营者行为的外部性

在一个经营者拥有全部股权的企业中,经营者享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同时也将完全承担由于低效或无效经营管理所可能产生的全部损失。

经营者向外融资 ->其所拥有的股权比例将会下降至100%以下 ->经营者将不需要象过去一样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完全的责任 ->经营者的行为具有了外部性

比如,当经理人员拥有全部的股权时,其任何在职消费支出都将由其本人全部承担,但是如果只拥有30%的股权时,对于同样的支出,就只需要承担30%的份额,其余70%将由其他投资者共同承担。这样,其效用函数中来自非货币性收益的相对份额将会相应的上升,即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相同的效用。因此,经理人员会有更大的激励去偷懒(道德风险),去从事各种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理性的投资者预期到经理人员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他们将会在经理人员向资本市场融资时,降低企业股票的出价水平 ->这样,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经营者将不得不承担由于企业价值降低所导致的股票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经营者为了避免这部分代理成本所引起的损失,就会向投资者做出额外的承诺,保证他们还会象以前自己拥有100%股权那样勤勉,不滥用股东托付的资本。

当向外部债权人举债时,为了能够降低债权人的风险预期,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经理人员会向债权人承诺,将借入资金用于风险较小的特定项目;但是,一旦取得资金使用权之后,经理人员将更愿意将这些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中去(张维迎,1996)。因为,债务资金的利息是固定的,风险较高的项目通常意味着较高的投资回报,一旦投资成功,经理人员将能从这部分超额盈余中获益。而且,如果投资失败,其所受到的损失也将相当有限,尤其是对于那些小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更是如此。

理性的债权人也将能够预期到经理人员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他们要么通过提高债务利息的方式将经理人员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所可能带来的损失预先考虑在内,要么在与经理人员签订的借款合同中对企业的某些行为进行限制,比如明确规定借入资金的用途或者对企业股利分配的条件做出限制。 经营者为了能够借到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

借到资金,通常都愿意与债权人签订具有某些限制性条款的借款合同。

委托人能够合理地预期到代理人会为了提高自身效用水平而过度地获取非货币性收益 委托人在制定报酬计划时也会将这部分由于代理人行动所带来的损失考虑在内,预先从代理人的报酬中扣除这部分可能的损失

这样,代理人所能获得的报酬将会因为委托人的这一理性预期而减少。 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将愿意向委托人保证自己不会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如果这样的保证能够消除委托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其投资中的风险,那么委托人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同时代理人也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双方因此获益.这样,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能够减少监督成本,他将主动向委托人提供信息,以确保委托人能够确信他没有采取背离委托人利益的行动(Wallace,1980)。然而,由于这些监督代理人的信息是由代理人自己提供的,其可信性问题尚未解决。

1.2.4Ng的研究——综述1。1。7 一个关键问题及其解答

这些承诺和限制性条款是否会得到代理人的自动遵守呢?代理人主动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

问题的答案是:

必须引入监督约束机制

简森和麦克林(1976)系统地论述了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的确定,以及在有效市场情况下,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的代理人将最终承担代理成本,理性的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要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将存在主动要求被监督的激励。审计通过对代理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发现和阻止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代理人遵守其所做出的承诺。因此,审计是一项能够实现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

1。2.1受托经济责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维系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对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履行和解除。

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代理人)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同时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如公司章程和法规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 。

1。2。2 受托经济责任度量规则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建立、运行与解除的过程中,资源委托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与代理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代理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能够接受的受托经济责任度量规则 ,以检验受托经济责任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而审计就是人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一个通过缓解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状态,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的社会装置.

1.2。3Holmstrom的观点 Holmstrom (1979)假定代理人的努力无法被委托人所观察-> 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就不能直接作为企业合约制定的依据,而必须代之以一个可观察的变量,比如净利润 ->以净利润作为制定合约的依据,就要求这种企业剩余计量对于委托代理双方来说就必须是可观察的 ->由于代理人(经理人员)掌握着公司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选择权,外部股东不一定会相信净利润是充分可靠并愿意以净利润为基础支付经理奖金 ->这样公认会计原则和审

计就变得十分重要

为了使委托代理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净利润的计量过程,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了一系列的计量规则。而审计的作用则正是通过增强报告净利润的可信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契约摩擦,进而确定并解除受托经济责任、维系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1。2.4Ng的研究——综述

Ng(1978)认为:由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导致了代理人拥有较多的信息。虽然从法律上来说,股东拥有终极所有权,但是在实践中代理人拥有实际的经营决策权。

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缺乏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盈利机会的信息; 不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

甚至也不了解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出现。

他们至多能够了解代理人可能采取的行动集合.除非企业清算,否则他们也没有关于企业真实收益的信息。他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经过会计信息系统加工处理后的企业会计剩余.

1。2.4 Ng的研究——综述

根据代理理论,股东为了能够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实现激励相容,通常都会愿意在补偿计划中给予代理人一定份额的股权,这样根据补偿计划,代理人员将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代理人也必须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承担一定的风险,以使股东确信经理人员会选择努力工作.

1。2。4 Ng的研究-—三个公式 w=r(s,a); 其中:w——企业的真实收益;

a——代理人行动; s—-自然状态;

r——企业真实收益与代理人行动和自然 状态的函数; y=f(w); 其中:y——企业的会计剩余;

f—-企业会计剩余与企业真实收益之间的函 数;

x=p·y; 其中:x—-代理人可以得到的企业剩余;

p—-代理人企业剩余的分享份额; 1.2.4 Ng的研究-—三个公式说明

(1)第一个公式表示企业的真实收益w是代理人行动a与自然状态s的函数,这两个变量对于委托人来说,都无法直接观察到,并且除非企业清算,否则委托人也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真实收益w。

(2)对于委托人来说,所能获得的信息只是经过会计信息系统f处理后的企业剩余,更准确地说是企业的会计剩余y的信息。

(3)由于委托人不能够真正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收益w,因此在许多需要以之作为基础的合约条款中,只能以会计剩余y作为替代变量,比如经理人员的补偿计划、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合同等,这就导致了对于y的计量显得非常重要。

(4)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函数f与之对应,会计政策的选择就成了影响各方利益的均衡器。

(5)通常情况下,经理人员的补偿计划都会规定,经理人员参与企业剩余分享的份额x=p·y,相应地,股东可以从企业剩余中获得的份额就是z=w-p·y,p在一定的区间内取某一固定的比例,这样对y的计量将直接影响到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分割.

1。2。4Ng的研究—-结论

最后Ng在其文章中得出结论:函数f就是实务中所运用的公认会计原则,使契约各方清楚地知道作为合约条款基础的企业会计剩余是如何计量出来的,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正是对代理人是否遵循公认会计原则计量企业的剩余进行鉴证。

1。2.5各家观点 Wallace(1980)指出 :

正是企业剩余分享的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当局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Watts & Zimmerman(1986)也认为 :

管理当局之所以如此关心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将会影响管理当局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限制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能力,而管理当局在其任期内总是试图获得最大份额的红利,即红利假设 。 谢德仁(2001):

从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角度指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对管理当局是否适当地遵循了通用会计规则和合理的行使了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进行鉴证。 1。2.6观点综述

以Ng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对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需求性质的讨论已经相当深入,并且他们清楚地看到,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对经理人员等代理人行为的直接监督是不可能的, 因此企业更多的是通过制定适合的补偿合约来实现激励相容,而审计则是通过确定和解除受托经济责任为这些契约的顺利制定和履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这就是审计降低代理成本、维系委托代理关系的方式所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审计必须由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第三方关系人来执行,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有助于审计结果为企业契约各方所接受。

1。3.1审计需求代理理论的经验检验——研究概述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最早是由Watts & Zimmerman(1979)在《以市场为借口的会计理论的供求》一文中提出.

Balachangon & Ramakriaman(1980)在《对有激励报酬计划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一文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

(1)审计的出现就是要求经理们按契约的要求来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抑止其具有偏见的行动动机,因此审计是保持经理们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控制器;

(2)审计的动力并不完全由股东们产生,正直诚实的经理人员也希望通过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报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示其良好的经营绩效。

1。3.2Chow的研究

Chow(1982)利用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对1926年的16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企业自愿接受审计的情况做了调查。

Chow假设

企业自愿接受审计的可能性将会随着企业债务比率的提高、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债务契约的数量以及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会随着企业经理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Chow的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所设定的假设,不过由于数据的原因,Chow未能对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出检验.

1.3。3其他学者的研究 Tauringana & Clarke(2000)以92家英国小企业作为样本,研究了自愿接受审计的情况,结果表明,如果经理人员剩余索取权分享份额越小,企业的规模越大,那么企业越有可能自愿接受审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Chow研究中的遗憾。

Carey(2000)则对家族型企业自愿接受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186家澳大利亚家族型企业为样本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中非家族成员的比例越大,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越有可能自愿接受审计.这些经验研究的结果与审计

需求的代理理论基本一致,即审计具有控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一、信号传递观 二、信息系统观

三、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经验检验 第二节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观点

之所以存在对审计的需求,是因为审计具有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和通过信号传递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意义

该理论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所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审计行业管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类

信号传递理论 signaling theory 信息系统理论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该理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功效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增进财务信息价值 2.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观 理论含义

某一集团会通过将信号传递给相关的另一方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Adverse selection

1、 市场上买方拥有更多有关产品的信息

2、 若买方对产品质量不了解,只能按市场同类产品的平均质量出价 3、 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卖方受到损失

4、 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卖方选择退出市场或改为低质量产品 2.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观

如何解决逆向选择?

2.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观

例: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 (1)为了能将自身的股票卖一个好价钱,高、低素质企业都试图向市场展示其最优状态 (2)由于是首次发行股票,市场很难从企业过去的业绩中对其为了进行预期 (3)企业有较大的空间利用报表粉饰或财务舞弊

(4)由于市场对企业一无所知,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现象

审计需求的信号传递观认为,信息的发布与信息的质量成本成反比,通过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能向市场有效传递有关公司状态的信息,从而缓解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

2.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息系统观 信息系统观 背景

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观是随着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出现而盛行的 立论前提

假定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广泛地依赖财务信息,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

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观认为审计的本质功效在于增进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及其决策有用性

2.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息系统观 立论依据

Ⅰ. SFAC No。1

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及概率做出合理的估计

Ⅱ. Watts & Zimmerman,1983

✓ 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 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和概率做出估计,从而实现对企业市场价值定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Ⅲ。 Ohlson & Feltham(1995)净盈余理论

✓ 论证了应计制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之间内在的数量关系 ,建立了若干基本估价模型,揭示了估价模型、报表体系和会计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明了企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观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逻辑延伸,认为审计的本质功效在于增进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及其决策有用性

1、随着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投资收益就不仅仅包括过去单纯的股利,而且还包括股票市场的转让所得

2、投资者不仅关注所投资企业的会计信息,而且也同时关注其他备选投资企业的会计信息,试图通过不断变换投资对象来获取股票价差

3、对于投资者来说,信息获取的目的在于价值发现和决策有用,获取的途径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契约关系 典型代表人物 汤姆·李

Tom Lee 1993

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的范围从只对委托人负责到不断向第三方负责的拓展就是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假说的最好体现

“没有人会否认,在过去50年里,注册会计师在增进财务报表可信性方面的重要性正得到迅速和稳步的提高…”

“审计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信心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这种信心,资本市场的整个基础将受到破坏,因而审计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1937年罗斯福总统在庆贺美国注册 会计师协会成立50周年的贺信

“在世界上,注册会计师是责任重大、最受依赖的一种职业。当他在鉴证一家公司的帐目时,他不仅要查簿记员的差错,而且他还必须披露公司管理当局本身是否偶然或故意地递交虚假报告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

(强调注册会计师在受托责任解除中的作用 ) 1987年里根总统给美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100周年的贺信

“你们的协会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在建立和维持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的审计人员为经营企业和政府机关的财务报表提供可信性。没有这种可信性,

债权人和投资者就无法作出给我们的经济带来稳定性和活力的决策.没有你们,我们的金融市场将土崩瓦解。”

可见,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观是从整个市场的高度来认识审计的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在解释审计需求时存在一个基本前提:

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明示的委托代理合同,比如现有的股东和经理人、债权人与债务人等。

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观 : 1、假定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广泛依赖于财务信息,并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但同时他们又不具有判断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的能力,因此必须聘请具有专门会计专长的审计师来进行审查和判断,进而作出鉴定证明,并予以报告(Wallace,1980)

2、信息是一种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商品,市场要对信息商品(包括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的供应和质量施以有效的管制。

2。3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经验检验 1、审计需求 信号传递观 2、审计需求 信息系统观

2。3。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经验检验(一) 审计需求信息传递观的主要实证含义

1、聘请不同类型事务所审计能向投资者传递不同审计质量的信号 2、该信号表达了客户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市场预期

3、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质量的企业与低质量的企业区分开来

通常,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被认为比小规模的事务所更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因为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保持独立性的经济动机。

❖ 信息传递观实证检验的两个方面

(1)选择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审计对IPO定价的影响; (2)客户所具有的特征和客户选择事务所之间的关系

对聘请不同类型事务所审计能否作为一种“信号”进行经验检验 Titman & Truman(1986) 其分析性模型认为:

客户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类型能影响IPO定价 Betty(1989)

直接测试了Titman & Truman(1986)的分析性模型,发现投资于那些选择大事务所作主审事务所的IPO公司股票,其在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因此IPO公司能通过聘请大事务所审计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Datar, Felthman & Hughes(1991)

发现客户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类型能影响股东权益比率

Francis & Wilson(1988),Eichenseher & Schield(1989),Johnson & Lys(1990), Defond(1992)

研究了客户聘请事务所类型与客户特征之间的关联性

其结果表明:相对而言,将主审事务所变更为“八大\"事务所的客户,其公司规模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更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和较高的成长性

Simunic & Stein(1987)

发现“八大”事务所的客户大都规模较大且其经营风险较小

这些经验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客户所选择的主审事务所的类型是一种“信号”这一假设,说明审计具有传递有关客户特征的“信号”的功能 2.3。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经验检验(二) 审计需求信息系统观的一个主要实证含义是 实证含义:

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

审计意见对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是决策有用的,即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

通过对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进行经验研究,支持信息系统观 信息系统观经验研究的特点

1、 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特定的研究时间窗内市场对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反应 2、 在计算非正常收益率时利用市场调整模型或风险调整模型计算期望正常收益率 3、对检验样本采用配对样本或设计控制变量进行控制和比较研究

Dodd et al. (1984) 方法:

选择了1973-1980年间首次收到保留意见的美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按保留意见原因分为5个样本组

结果:

1。在审计报告公布前后5天存在细小的负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但统计上不显著 2。在公布前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累计非正常收益率达到-8.9%且统计显著,并在不同的样本组中均存在这样的负反应

LaSalle & Anandarajan(1997)

研究了银行信贷经理在信贷决策中对因诉讼和持续经营原因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反应

结果发现:信贷经理在面对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时减少了贷款意愿、调低了对该客户还款能力的评价和该客户改善盈利能力的评价、调高了可能贷款的边际利率

Dopuch et al。(1986),Loudder et al.(1992),Frost(1994),Chen et al.(2000) ) 审计意见具有决策有用性以及审计报告具有信息含量 这些经验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观

第三节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一、 财务信息风险的转移:从鉴证机制到保险机制 二、审计保险价值的形成机制:审计师民事责任制度 三、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经验检验

3.1 财务信息风险的转移:从鉴证机制到保险机制

1、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Jensen &Meckling,1976),是一群要素所有者为谋求自身投入要素的保值增值而签订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的履行过程

2、几乎所有的契约都涉及经济利益的交换,交换意味着成本的付出和收益的获取。只有交换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愿意签订和履行契约

3、企业契约的缔结和履行实际上是建立在各方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的,契约各方需要相应的信息对所涉及的成本效益做出必要的评估

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证财务报告披露的真实性,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以便企业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从这一意义上看, 信息使用者的本质(直接)需求是降低财务信息的信息风险.

1、 企业契约各方之间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信息出现不对称状态

2、 投资者不能衡量正确未来收益

3、 信息使用者使用现有信息与企业签订契约存在风险 4、 市场产生一种需求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是阻碍企业契约签订与履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降低信息风险的两种机制: 鉴证机制:

通过审计师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看其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从而降低财务信息的信息风险 保险机制:

通过保险的方式将财务信息的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保险人 保险机制不一定要消除财务信息中的错误和舞弊,但是它同样能够起到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的目的

鉴证机制可以体现在审计的定义中

审计通常被直接定义为,“客观地获取和评估关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事件认定的证据,以查明这些认定与确立的标准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并把其结果传达给有利害关系的用户的一个系统过程”(Auditing Concepts Committe,1972) 其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放在如何改善审计的鉴证作用上 鉴证机制的体现

在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中,审计被认为是通过鉴证的方式控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审计需求的信号传递假说中,审计是一种鉴证机制,高质量的企业能够通过这种鉴证制度与低质量的企业区分开来

在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假说中,审计通过鉴证的方式改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增进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审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对审计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给审计师偏离既定的审计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标准提供了行为空间

在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针对审计师的诉讼爆炸现象,审计理论界开始日益盛行审计需求的保险假说

保险理论

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就是投资者通过保险的方式将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审计师,实现财务信息风险的降低或消除,即在财务信息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审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这就派生出了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3。2 审计保险价值的形成机制:审计师民事责任制度 3。2 审计师提供全额赔偿责任时,作用表现为信息保险人

1、信息使用者因虚假信息导致损失 2、信息使用者提起诉讼请求赔偿

3、审计师对信息使用者因审计失败所导致的损失进行全额赔偿 4、信息使用者所预期的投资回报就是可替代的

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是从投资回报中获取经济利益,还是从审计师那里取得经济赔偿,两者之间是无差异的,即: R=Price1(f)-Price2(g)

R──信息使用者所能得到的赔偿数额

Price1(f)──根据审计失败的信息得出的股票市场定价 Price2(g)──企业真实财务信息下的股票市场定价

由于社会是一个混沌系统,对于初始条件非常敏感,有时很难确切地计算出信息使用者

的投资损失。因而只能设置近似的计算方法,比如民事赔偿法中对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统一规定,当然这也是降低司法成本的必要方式。这样,信息使用者仍然需要承担部分的信息风险。

从审计师的角度来说,审计失败的预期赔偿额越高,审计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溢价就会越高,较高的审计费用将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让审计师承担过高的风险,对于股东来说同样不一定是最有利的制度安排。

从社会的角度,如果审计师承担全额保险,而又很难界定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的话,投资者将更趋向于投资高风险的产业(Schwartz,1997),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实践中所看到的通常是一种比例保险的审计制度安排,不同的审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对权利义务的配置,起到了在审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风险分配的作用

为什么财务信息保险通常不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保险公司提供?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只有审计的鉴证机制才能在实质上(最终意义上)降低财务信息风险,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而审计的保险机制仅仅在于风险总额一定情况下,具体参与人(明示或暗示的审计契约各方)之间对风险的重新分配.也正因为如此,起鉴证作用的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是各国审计准则的核心要素之一。

其次,相对来说审计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这一特征是与传统保险公司不相符合的

3。3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经验检验

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经验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其一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认识审计的保险价值. Menon & Williams(1994) Baber等(1995) Willenborg(1999) O’Railly等(2000)

其二则是从经理人员的角度来认识审计的保险价值 Wallace(1980)

根据Simunic & Stein(1996)的观察认为,目前只有美国证券市场会对审计的保险价值作出反应

Menon & Williams(1994)是较早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保险价值的研究者,他们基于上世纪90年代初Laventhol & Horwath(以下简称L&H)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案,通过观察原L&H客户股票价格的波动进行研究

事后能够证明L&H在过去的审计质量中存在问题

信息使用者通过诉讼的方式请求从事务所那里获得赔偿 信息使用者通过诉讼的方式请求从事务所那里获得赔偿 信息使用者得不到赔偿或者得不到足够的赔偿 Menon等基于保险理论的三个假设

1、原L&H客户的股票价格将会在市场得知L&H清算的消息后出现普遍的下跌

2、在原L&H客户中,那些越有可能卷入诉讼的公司,其股票价格相对于L&H的其他客户将会下跌更大

3、首次上市公司的股价下跌幅度将远远大于其他已上市公司

Wallace(1980)等少数研究者则是从经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进行保险价值的经验检验 美国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发展,经理人员以及其他参与企业融资活动的专业团体所面临法律责任越来越大,经理人员等专业人员聘请审计师则相当于是为自己投保了一份业责

任保险

根据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就存在重大错弊的财务报表给信息使用者造成的损失负连带赔偿责任

法律中\\实践过程中没有明确地界定审计师的审计责任与上市公司的会计责任区分开来,法官在对上市公司等被告的处罚中倾向于加大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判令具有赔偿能力的审计师给予赔偿(深口袋理论\"(deep pocket theor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