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0-04-08 来源:钮旅网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印度与中国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都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也都是正在崛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国家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都正在奋力追赶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其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大有益处。

一、印度经济现状

(一)印度的国内经济现状

印度人口负担沉重、产业结构不平衡、有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的宗教矛盾等实际问题。三大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可以更鲜明地阐释印度的国内经济现状。

第一产业现状:科技兴农仍任重道远。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相关资料显示,印度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是印度农业发展面临的长期现实问题。

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协调不足。目前,印度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能源工业亦发展迅速,尤其制药、汽车等领域发展前景更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大 。然而,印度电力供应仍很紧张,此外,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的印度轻工业随着

其整个工业格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正逐渐让位于化学、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型工业发展中,明显没有良好的协调发展氛围,这俨然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较大阻碍。

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关键。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相对乐观的,而且其优势也逐渐展现出来。印度拥有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及英语语言优势,这为服务业的快速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业势必会为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持,进而有效促进其金融市场和旅游业的繁荣。 (二)印度对外贸易状况

1.对外贸易优势。印度是仅次于我国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丰富,正处于人口红利期,未来劳动人口多。

印度广阔的国土大多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与亚热带,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耕地面积为世界第二。约7500km的海岸线支持了印度渔业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国土面积的30%。旅游资源巨大。印度占据重要的的战略位臵。内陆过境部分既是文明发源地,又是北方国家通往印度洋的门户。

2.对外贸易政策。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印度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也称“内向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贸易赤字问题),也就是出口替代战略,刺激出口。

3.对外贸易规模。外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外贸总额不断增加。2008—2009年度的贸易总额是1990—1991年度的11.58倍,是2000—2001年度的5.14倍。2008—2009年度,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37%。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提升,对外贸

易对印度GDP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8—2009年度,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37%

4.对外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是印度最大的外汇储备增加源泉,2010年印度在全球服务出口领域位居第十,软件行业是服务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是印度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货物贸易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主要进口商品是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机电产,2010年印度成为全球第20大货物出口国。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1.中国(世界工厂):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2.印度(世界办公室):印度与中国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

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二是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三是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内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四是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比较

1.印度: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

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

2.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人才和法律制度优势得到了凸现。

三、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中印同是两个发展中大国,两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都遭受了殖民掠夺和压迫,印度独立和中国建国以来都经历了5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在发展的初期都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但在80年代以后逐步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印度的发展模式是知识密集型、以

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印度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既有反面的又有正面的。

1.对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要极大地提高国内需求,就要解决大量中低收入阶层的就业问题,尤其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拉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发展中大国的必经之路。过早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不利于吸纳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不利于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印度大量的贫困人口和城市贫民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这是印度发展模式的反面启示。中国应逐步转变制造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把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变为依靠国内需求和消费实现增长的模式。 2.印度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过渡和升级衔接得很好,使第三产业自始至终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其占GDP的比重历来高于第二产业,实现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还不明显,第三产业主要是靠传统服务业的拉动,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拉动。金融、保险、商务、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出现,而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达到70%,这种模式一方面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现阶段不断出现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已经预示着风险。要尽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3.印度的产业发展是逆向发展。印度以信息软件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打破了没有工业的发展,服务业就发展不起来的一般规律。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滞后,中国需要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和制造业,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不具备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市场在国内,不在国外,应首先抢占国内市场先机。中国巨大的制造业给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了发展的空间,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巨大的计算机及软件市场需求,快速发展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都为IT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一流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就是看到了在中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

4.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大量利用国际上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利用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机会,与本国高技术人力资源相结合,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化了其竞争优势,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印度的的成功经验,中国的软件与信息产业一定要走开放之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软件企业缺乏竞争力。一方面,国内需求层次低,没有形成高端需求的客户群体,降低了软件企业竞争的强度,制约了整个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和生产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国际一流的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企业进入较晚,使中国的企业缺乏与大公司竞争与合作的机会。而印度的软件业是在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中成长的,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端客户,迫使企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的产业规范,从而培育了印度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软件产业一方面要引进来,引入竞争机制,国内企业要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和竞争中成长壮大;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找伙伴、找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5.印度信息产业的崛起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是制度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立竞争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准入、扩大开放;建章立制、规范市场等都是印度成功的经验。中国服

务业应借鉴印度的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进入与退出的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非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应要求其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政府应完全退出,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政府政策的扶持,一要倾斜在吸纳就业人数多、投资能力弱的服务业企业上,二是要倾斜在跟踪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上;制度化建设还应体现在扩大开放程度,规范服务业行为等方面。 6.印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功还在于紧跟全球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产业发展的全球规划,按照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走出依靠利润低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使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持续的提高。

印度改革带来的经济持续和良性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采取不同于中国的“世界工厂”而走“世界办公室”之路,突破了长期低速的增长率,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应向印度学习,加速发展服务业,调整服务业的结构,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中介及商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政策的倾斜。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国家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重要的是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