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罪文化与耻文化

2024-01-11 来源:钮旅网


《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摘要文化是长期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每个民族只能选择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等级制度、耻感文化、追求完美、重视情义是日本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的文化现状。

关键词等级制度 耻感文化情义“在美国所有全力以赴的战争中,迄今为止,日本是难以琢磨的敌人……只有了解他们的行动,才能与之对抗,并赢得最终胜利。”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日本文化的名著《菊与刀》第一章开篇部分的一段名言。《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1946年出版的著作。本尼迪克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日本和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美国需要制定战后对日、德的政策。德国与美国同属于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制定对德政策相对比较容易。日本则是东方国家,美国对它十分陌生。了解日本成为当务之急。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和人民?战后美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日政策才最符合美国利益?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美国政府组织了各方面的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一员。她通过对日侨、日军战俘的访谈以及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深入分析,描绘了日本人思维和情感的习惯模式,勾勒出了日本文化的全貌。而今,已距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年代61年。现在的日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那个时代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想要了解或研究日本的文化,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尽管有学者不认同该著作,但是多数人还是抱着赞赏的眼光来评价这本书的。从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一些特性:一、等级分明——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人认为,等级制度是打造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础。“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等级制度的表达。在他们的日常交往、家庭生活、政治及国际关系的看法等方面都深深刻有等级制的烙印。人们的日常交往接触,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家庭生活的核心也是以性别、辈分和年龄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制,女人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男人,长子是继承者,长子所拥有的特权与父权相

差无几。日本人甚至将这种长子特权的观点推广到对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里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即认为日本是这些国家的兄长,要不要对弟弟好,怎么对弟弟好是兄长决定的事,我们在电影《东京审判》中也看到日本战犯仍然执迷不悟的这么狡辩。二、追求完美——重视精神轻视物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而火山又常常伴随着地震,所以日本人是世界上危机意识最强的国民,缺乏安全感。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认为很多美好的东西可能在一瞬间被毁掉,因而他们对自然很珍惜,追求完美,但在生命底蕴里有种繁华落尽的悲凉。这样的心理使日本人比较崇尚精神和意志,贬低物质。正如书中所写的,日本人常常宣扬:“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没有万年不变的物质。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当日本凯旋时,日本的政治家和军人们会反复强调:这并不是军备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日本精神与美国物质的较量。而当美国打胜仗的时候,他们还是坚信自己的信念:战争到最后,物质力量必将溃败。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身体条件、物质条件的限制不算什么,只要有坚强的精神意志什么都能做到。三、耻感文化——视尊严胜过生命在日本,一个完美的人,拥有自尊的人就是一个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义务及责任并能够严谨地履行其职责的人。他们的自尊就是小心谨慎的生活在这个道义的社会中,不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要成为别人希望他成为的人。当别人的评价取代自己的判断成为日本人人格塑造的主要动力时,日本人的自我就消失了,他们的存在和价值完全依赖于他人与社会的承认。严格的道义要求赋予了嘲讽巨大的力量。所以日本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嘲讽教育。父母经常以嘲弄和讥笑的方式使孩子的行为同道义要求协调起来,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就把别人的夸奖看作比个人的满足还要重要的东西,而被人耻笑对他们来说是最要命的惩罚。这样的教育给日本人的心理和人格带来极大的影响,它首先使日本人产生的是一种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感觉,伴随着这种感觉产生的是顽固的、强烈的羞耻感。四、不寻常的价值观——情义的世界报恩的观念日本人把自己看作是欠恩者,欠祖先的恩,欠父母的恩,也欠同时代人的恩。“恩”是债务,一经接受则永久存在;“报恩”是积极的、刻不容缓的偿还债务。“情义”是第二种类型的“恩”,即应当在相应的时间内如数偿还的恩情债,它是日本土生土长的价值观念。

情义分为明显不同的两类,一类是“对社会的情义”,包括对姻亲的义务、对主君的义务以及对地位平等但于自己有恩的其他人的义务,但这种“对社会的情义”与“义务”不同,“义务”没有止境,怎么报答都不过分,而报答“情义”则要讲究分寸。另一类是“对名誉的情义”,即一种保持名节不受侮辱的责任。这类义务不是报恩,而是维护自己名誉的行为。日本人的价值观不像中国人或多数西方人那样,用一个善或恶的行为来规范一切行为,从而达到统一的人格;也不像中国人或西方人那样用一个标准来评价人。日本人的价值观包含在他们有关“忠”、“孝”、“义理”、“仁”的准则之中,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规则。正是日本人这种不把事物简单定性而是划分成多个圈子的价值观促进了日本多元文化的形成。日本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神圣完满的境界,他们认为所有人死后都能上天堂,都能变成佛或神。顽固和过于自信的思想,使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做不到他就陷在羞耻感当中,为了摆脱耻感,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无论日本人做什么都是绝对的投入并且容易走极端,归根到底,这是人为地将现实世界神圣化、绝对化地必然产物。参考文献:[1]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线装书局.2006.[2]贾庆军.日本人的世俗精神——重读<菊与刀>.书屋.2005.[3][法]G·索尔曼.中上健次谈日本文化.江小平译.国外社会科学.1989.文化万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