鏊 理论・综述 索绪尔 “亡 口 语 ,, 理论研究综述 口韩硕 摘要:“语言”和“言语”的划分是索绪尔言语理论体系的基石,索绪尔由此确立了语言研究的唯一对象,并使 语言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建立起来。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他所倡导的“语言”的语言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 系,而“言语”的语言学研究却始终未能明确自己的阵地。自上世纪5o0-代陈望道、方光焘、高铭凯等引进索绪尔的语言 学说以来,中国语言学界对“言语”问题的讨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对这三个阶段中集中讨论的五个问题进行比较 详细的梳理。 关键词:语言言语索绪尔 教程》 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索绪尔对“言语” 主要有如下界定: “言语活动的研究包含着两部分……另一部分是次要 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中包括发音, 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物理的。” “言语在这同一集体中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人们所说 的话的总和,其中包括:a.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 的组合;b.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需的同样是与意志有关的发 音行为。所以在言语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集体的;它的表现 是个人的和暂时的。在这里只有许多特殊情况的总和,其 公式如下: (1+1’+1”+l”’……)” “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 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 (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 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H】l 通过以上陈述不难看出,“言语”在索绪尔专为语言的 语言学而构建的理论体系中是居于次要地位的,这一方面是 由于索绪尔迫切地想要在关照对象多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 究背景下,确立起能使语言学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所需的唯 一的语言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其理论体系自身的性质 所决定的,与同质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 则”[5](P30)的“语言”相比,“言语”要复杂得多,因此也 更加难以界定和说明。所以在《教程》中索绪尔对“言语” 的讨论是不多的,因为在他看来,要给这样一个异质的、充 满个人意志和无穷变数的事物下定义需要更长时间的、更为 成熟的思考。 蝴 靴甥 语 索绪尔对“言语”的不完整阐述为后世学者在“言 … 理论.综述\ 语”研究领域的进一 步拓展预留了极大的空间:但也正因 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本质上与高铭凯的观点一致。 为如此,语言学家们对其“言语”的定义产生了多重理解 聂志平[g]( 在1987年的论文中表示: “索绪尔所谓 和持续争论。自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方光焘、高铭凯等 的言语有作为一种行为或活动的结果的静态事实及作为一 引进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区分学说以来,中国语 种行为或活动的动态事实两种意义。”这一理解基本把握 言学界对言语问题的集中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了索绪尔《教程》中的原义,但他下文对言语活动体系的 第一阶段,2O世纪五六十年代,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 术语调整在笔者看来却是不必要的。他把与“语言”相对 着言语有无阶级性。由于夹杂了特定的时代因素和个人的 的“言语”改称为“主体行为的个人特征”,将言语活动 情感是非,这场论争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学术轨道:争论双 和言语中行为意义的部分合并起来,并以“言语”一词来 方从不同术语出发的概念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术 总括。这样,就形成了如下结构: 的交流与进步。尽管如此,语言学家们对言语具体所指的 一些认识仍为后辈学者的言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氛围趋于正常 化,学术探讨更为自由。语言学界在“言语”和“语言” 关系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一致,有的学者还将“言语”与 “语言”的区分理论扩展到了语法领域,促进了语法观念 根据聂志平的观点,这一术语的调整可以使索绪尔“语 言”与“言语”的逻辑关系更为明晰,避免研究者因对《教 程》中表述的误解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但实际上,单 的更新:在延续传统语言学对语言系统内部研究的同时, 提出了要加强对“言语”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索绪尔言语理论的研究在 用“主体行为的个人特征”来表示言语行为的结果部分(即 中国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在老一辈语言 言语的静态事实)也是不恰当的,“特征”表示的是事物的 学者的影响下,不断有年轻学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除各 属性,是概括性的,它和存在更为广泛的“结果”还是有差 大报刊发表的论文,裴文、马壮寰、申小龙、岑运强等的专 别的。 著,都对“言语”作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探讨。 除上述观点外,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由 我们认为自建国以来中国语言学界对言语问题的研究 范晓在上世纪90年代的学术讨论中提出。大意为:言语就 大致可以分为5个方面,下面就这5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 是言语活动,只表示言语的行为,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 梳理。 语;言语行为的产物或成果叫话语;而语言则是“言语中 表达思想内容的形式”[1o2(P2 ̄3),这种分类实际上取消了 “语言”和“言语”的对立,体现了范晓反对“语言”和 (二)“言语”是否具有社会性 关于“言语”的性质, 《教程》中是这样阐述的: “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 二、国内语言学界关于“言语”问题的讨论 (一)“言语”的内涵及具体所指 讨。由于索绪尔对“言语”的定义大多是从与“语言”对 比的角度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言语”与“语言”的区 别上,因此在“言语”的具体所指方面,索绪尔的表述是 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往往始于对其含义的探 “言语”二分的立场。 不甚明确的。所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O年代初发起的 “语言”和“言语”大讨论中,以方光焘和高铭凯为代表 的两派学者首先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是 基的影响,然而却对“言语”有着不同的认识。 为”和“言语作品”,即动态和静态的言语活动两大类, “在言语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集体的:它的表现是个人 的和暂时的。”[11](P35 2 许多学者断章取义,据此批评索绪尔对“言语”的定 但始终离不开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而这种规则 聂志平在《再论语言、言语的区分》一文中,参照 索绪尔的再传弟子,也都受到了苏联语言学家斯米尔尼茨 性太过绝对,理由是尽管每个人的言语表达都各具特色, 高铭凯认为,索绪尔的“言语”主要包括“言语行 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基本成为了中国语言学界的共识:方光 索绪尔第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的内容,通过对索绪尔“言 焘及其学生王希杰则从术语的单义性出发,认为高铭凯的 语”理论的重新解读,将人们的这一误解进行了澄清。他 “言语”定义不符合现代科学术语的规范。他们的理解 说:“我们可以把索绪尔所说的言语理解为两个:I.从执 是:语言活动一言语作品一言语一语言。“言语”和“语 行者角度与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系统相对的,作为个 言”构成了语言世界,“言语作品”是语言活动和语言世 人行为的言语;2.作为语言的客观的外在的存在,亦即人 界的桥梁,因此,言语只指言语作品的形式,而不包括要 们对语言使用和所产生的话语的总和的言语。” ](P2 表达的思想内容。[6](㈣ 我们认为聂志平的这段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教程》 在其后的学术讨论中,岑运强[72(P26)将“言语”概括 中索绪尔的言语思想。当“言语”作为“语言”的对立面 为“过程”(说和写)和“结果”(所说和所写)两个方 存在时,相较于“语言”的社会契约性质,能够根据执行 面,“言语”就是“说”(写)和“所说”(所写)的总 者的意愿自由组合、表达的“言语”自然是极富个人特征 和;申小龙将“言语”定义为“说话的总和,它既是动态 的;而当“言语”作为“语言”的外化,表现为“言语行 的说话行为的总和,又是静态的说话结果的总和”[8](PSI), 为”和“言语作品”时,体现的则是全体社会成员言语活 理论.综述 动及其结果的总和,具有社会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当 上引批评者们所依据的两句话,是索绪尔对言语活动 中,通过个别性体现出来,每一个个体在本质上都具有一 进行划分时的阐释,这些关于言语性质的描述都是相较于 般性,二者相互交融,它们的对立形态只存在于人类的认 “语言”而言的。而这种对“语言”和“言语”近乎苛刻 识当中,而实际上“客观存在的只是同一事物”h6]卵”。所 的区分在这一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其目的主要是将 以在他看来,将“语言”和“言语”完全对立起来是没有 同质的“语言”从异质的“言语”活动中剥离出来,确立 必要的,它们的相互依存和互相融合的属性决定了根本就 语言学唯一的研究对象,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语言科学。换 不需要对“言语”和“语言”做出界线分明的区分。 句话说,“言语”的个人属性是在与“语言”的对比过程 和辩证的。 范晓的观点在语言学界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对“言 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的深刻认识和体会。不过,需要 中产生的,它并不具有绝对性和唯一性。一切都是相对的 语”和“语言”之间对立关系的消解体现了其对两者“你 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裴文在《索绪尔:本真状态及 指出的是,这种理解也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 其张力》中有更为明确的表述: “无论是语言还是言语都具有社会性。 当我们试图从共性中寻求个性以示区别的时候,我 们无疑会指认:语言具有社会性,言语具有个体性。不过 有必要说明,这样的指认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相对于语 言,言语的区别性特征是个体的,而相对于言语,语言的 区别性特征是社会的。语言与言语的区分突出了语言系统 的结构性。”【l3]( 5 申小龙则认为人们对“言语”是否具有社会性的争论 源于对“社会”概念的不同理解。他指出存在两种“社会 范畴”[14 3 “ :社会心理范畴和社会行为范畴。索绪尔 《教程》中的“社会”概念是从抽象的社会心理出发的。 由于索绪尔属于社会心理学派,而他的思想又明显受到了 弗洛伊德的影响,所以他所说的“社会性”指的是“语 言”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意识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言 语”体现的则是一种具体的个人心理,它属于个人心理范 畴,因此也就不具有社会性。大多数学者之所以认为“言 语”也具有社会性,是因为他们都把言语置于第二种社会 范畴——社会行为范畴中,这层意义上的“社会”包含的 是具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象,如果从这一角度考察作为 人们言语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言语”,得出的结论就必 然是“言语”也具有社会性了。 (三)“言语”与“语言”的关系 上世纪5O年代末,方光焘用哲学的辩证观点表述了 “语言”和“言语”的一般和个别、本质和表现的关系, 奠定了语言学界以辩证的哲学视角看待“语言”和“言 语”关系的基础。其后,王希杰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补充和说明: “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常数和变数 之间的关系,零度和偏离之间的关系,潜性和显性之间的 关系,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关系, 范式和用例之间的关系……”[ ](Ps 值得注意的是,方光焘 在肯定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联系的同时,也对索 绪尔两者截然对立的观点提出了批判,认为这种绝对的对 立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范晓在批判的道路上走得更 远,他的“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不仅打破了索绪尔 的二元论,而且将“语言”作为“话语”这一言语活动产 物的形式部分,直接置于了从属地位,也由此取消了“语 言”和“言语”在同一层面上的二元对立。他的理由是: 点,忽视了二者之间在性质上的本质不同,而更多地关注 它们的统一性。 在国内,大部分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 岑运强和聂志平都将“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看作 “工具”和“对工具的使用”的关系,十分注重从对立统 一的视角来考察这一对基本矛盾;申小龙在提出“语言” 和“言语”的关系是社会和个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 也强调一刻也不能忘记二者之间的区别。总的来说,他们 都对“语言”和“言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对索绪尔的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解读和还原。 笔者认为,早期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讨论, 实际上是围绕对“语言”和“言语”,究竟应关注它们的 联系多一些,还是应关注它们的区别多一些这个问题上。 这种讨论是不必要的。索绪尔在他的《教程》中早就作了 说明: “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 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它们是截然不 同的东西。”["](P4I 作为统一于“言语活动”这一更大 范围中的两面,“语言”和“言语”本就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而科学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就是既要看到它们的紧密关 系,又要充分地认识到它们不可混淆之处,只有这样才算 是真正运用了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语言。 此外,在“语言”和“言语”关系的争论中,语言学 家还对它们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 种以范晓为代表,他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言语、语 言、话语同时出现,人类的第一句话就代表着言语和语言 的产生;另一种则是坚决地站在索绪尔的阵地上,认为既 然“语言”是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就一定是先有 “言语”资料的积累,然后才有具有社会契约性质的语言 的产生,岑运强等人都持这一看法。 关于“语言”和“言语”的产生孰先孰后的问题,实 在是一个难以考证和自圆其说的问题,正如马壮寰【18](P39) 在《要点评析》中所提到的,如果从二者相互依存的观点 出发,“语言”和“言语”的先后就无从谈起。但是要是 像索绪尔所认为的那样,“言语”先于“语言”而存在, 没有了语言规则制约的话语并不能达到交际中相互理解的 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算不上是“言语”:而没有了 “言语”,“语言”自然就不可能存在,于是又回到了最 初的语言起源这个问题上,造成了一个无穷的循环。这是 “语言”这一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产物留给我们的一个难 理论.综述\批又一批学者们不懈地探索。 点,但也正是它的扑朔迷离造就了语言的魅力,吸引了一 言,它恐怕只具有次要且偶然的重要性。’,f。3](Pl19)因此, 他所提倡的恰恰是当时语言研究所缺乏的和亟待充实发展 的,也是建立一门真正的语言学科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 (四)“言语”的范畴 对“言语”范畴的讨论要从“句子是否属于语言”说 能发现语言的普遍规律,不但能够指导关于“语言”的语 起。按照索绪尔的观点,句子是社会个体根据一定的语言 言学研究,而且也为关于“言语”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强有 规则自由组合而成的,它随言语主体的个人意志而变化, 力的理论支撑。正如他在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时所提到 具有无限和不可把握的特性,因此他认为“句子属于言 的: “考察言语部分的最好方法,是把语言作为我们的出发 语,而不属于语言”[1g] ””。吕叔湘从句子的动态性出 点。”_24](P8O)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索绪尔观念中的语 发,也得出了句子属于“言语”的结论。上世纪八九十年 言研究并不是仅限于“语言”的语言学,只不过在研究过程 代,随着“语言”和“言语”区分理论在语法领域的深入 中有所侧重而已。遗憾的是他的早逝致使其只完成了一方面 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倾向于句子的二分学说。以王希 的探索,也正因为如此,招致了后世相当一部分学者的批评 杰『20] 为代表,他强调语言世界(语言+言语)中的任 和反驳。 何层面、任何单位都可以分别从“语言”和“言语”两方 面来认识。词、短语和句子都既是“语言”的,又是“言 语”的,“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的区别在于前 者是抽象的、超越了具体语境的,而后者则是具体的、同 语境密切联系着的。马壮寰[21] ”s 认为索绪尔《教程》 中的“句子”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概念,“不属于语言的句 子”是指“话语”,即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具体的句 子; “属于语言的句子”是指从具体话语中概括出来的抽 象的句式结构。 岑运强[22 3(P73)在讨论句子归属范畴的基础上,以句 子的区分为分界点,对语言各个基本单位的归属都一一进 行了界定:句子以下的静态单位,如语音中的音素符号、 音位、音节,词汇和语法中的语素、词、词组等属于“语 言”范畴;句子是“语言”和“言语”的交叉点和分界 线,句子的模式属于“语言”范畴,句子的具体内容属于 “言语”范畴;句子以上的语流、语调、句群、段落、段 群、篇章属于言语范畴。另外,岑运强指出,语言的演变 既涉及“语言”的范畴,也涉及“言语”的范畴,句子以 上的“言语”形式,如果呈现出明显的习惯用法和内部结 构的黏连规律,也应该属于语言学的研究。 至此,“言语”范畴的具体内容和构成基本得到了确定。 (五)关于“言语”的语言学的建立 自1916年《教程》出版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界 对索绪尔偏重“语言”本体研究而缺少“言语”运用研究 的批判就从未中断过,20世纪9O年代甚至出现了一股否定、 打倒索绪尔的国际潮流。这其实都源于对索绪尔语言思想的 误读。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建立在 对特定社会现实思考的基础之上,索绪尔当然也不例外。在 研读《教程》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索绪尔在他所构建的二重 分类原则里每次都只选了其中的一个方面,他所积极提倡的 研究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是对语言共时的研 究。这是因为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大环境下,人们关注 的要么是言语现象各种各样的表现,要么是一种或几种语言 特殊形式的归纳比较。研究对象多样,关照范围广泛,没有 能够概括一切语言的普遍的永恒的规律,这就是索绪尔对当 时语言研究现状的总结。而在他看来:“从语言突然投射到 其他学科和其他研究对象之上的光芒,无论这光芒是多么的 耀眼,就语言本身的研究,就其内部发展和其研究目的而 在中国语言学界,关于言语的语言学建立的必要性, 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 方光焘持坚决反对的观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 当时索绪尔的“语言一言语”理论传入不久,主流语言学 界的研究焦点还主要集中在索绪尔所提出的对“语言”符 号系统内部的研究上,“言语”研究的土壤尚不够深厚; 另一方面则是由方光焘的语言观点所决定的,他所构建的 “言语”活动结构是:语言活动一言语作品一言语一语 言。“言语”和“语言”共同构成了“语言世界”,这整 个的“语言世界”就是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它不仅包括了 对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的研究,也包括了对作为思维 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的研究,二者都属于语言学。 从这一角度来看,方光焘观念中的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 比较宽泛的,涵盖了许多一般意义上的“言语”研究的内 容,当然就谈不上建立关于“言语”的语言学了。 王希杰抱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尽管在学术立场 上他坚定地站在方光焘一边,但是也并不反对他人对“言 语”的语言学的建立。他进一步指出,在研究“语言” “言语”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索绪尔的基本精 神,而不必纠结于他对关于“言语”的语言学的态度。杨 信彰 5](P27 ̄3o)则认为《教程》对“语言”和“言语”的区 分过分强调了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的分析,忽视了对语言使 用的研究,导致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学家在“言 语”研究方面的低关注度,并由此阐明了扩大语言学研究 范围、加强“言语”研究的必要。 岑运强是建立“言语”的语言学的大力提倡者和积极 实践者。早在上世纪9O年代中后期的“语言”和“言语” 讨论中,他就提出了要尽早开垦关于“言语”的语言学这 块领地。他的《再谈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 语言学》一文在进一步阐释“语言一言语”理论的同时,也 预言了今后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不但重视“语言”的语言 学,而且开始重视“言语”的语言学;不但重视内部语言学 (即微观语言学),而且更加重视外部语言学(即宏观语 言学)[26](P27)。其后,他又对“言语”的内涵、范围及研 究方法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并于2006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以 “言语”的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言语的语言学导 论》。在这部书中,岑运强分别从狭义和广义、微观与宏观 等不同的角度对言语的语言学作了初步的探索,在国内语言 理论.综述 学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奠定了真正立足于“言语”的语言 学领域研究语言运用的基础。 三、结语 版社,2008. [22】岑运强.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 2008, 【4). “语言”和“言语”的二元区分是索绪尔整个言语 理论体系建立的第一步,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步,索绪 [2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啪.于秀英译.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尔由此打开了普通语言学的大门,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时 [2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 代。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语言学家们追随索绪尔的脚 步,在关于“语言”的语言学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 绪尔第三度讲授[M】.张绍杰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O01. 开阔。发展到今天,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 [25】杨信彰.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J】.山东外语教 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与此相对,“言语”研究却由于索绪尔本人对语言系统 内部研究的大力提倡而遭到了语言学界的长期忽视,人们始 参考文献:学,1996,(3). 终无法为“言语”划定一个切实的研究范围、梳理出大致的 组成部分和结构系统,对言语的研究也就带有了一些漫无目 的的主观随性意味。这也是过去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索绪尔语 言学说受到世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一些学者甚至据此提出要 彻底推翻索绪尔的言语观。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任 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有赖于对已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我们 既不能彻底否定索绪尔的言语理论,更不能将索绪尔关于言 语的见解和主张当作不可更改的定律,因为至少在他自己看 来还是不够完善的。没能看到索绪尔呈现在言语方面成熟又 理性的思考是一个遗憾,不过也正因为这个遗憾才使得言语 研究能在有着“语言”的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言语材料更为 丰富的今天开始它全新的生命。而不久的将来,一定是一个 “语言”的语言学与“言语”的语言学并进的时代,它们互 相补充,共同发展,构成了语言学的完整框架。 注释: [1】[2】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 [3]3【1 3】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f5】【11】【1 7】[19】[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I15】I20]王希杰.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2). [7】【26】岑运强.再谈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擘 ….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3). 【8】申小龙.索绪尔“语言”和“言语”概念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9】聂志平.异质中的同质区分——论索绪尔语言理论中言语、语言 的区分及正确理解[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4). f1o】[16】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J】.汉语学习,1994,(2). [12】聂志平.再论语言、言语的区分【J】.语言与翻译,2004,(4). [14]中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 [18】[21]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 M】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M] 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3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f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M].于秀英译.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f7】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J】.汉语学习,1 994,(2). 【9】杨信彰.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 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 1996,(3). [10】聂志平.异质中的同质区分——论索绪尔语言理论中言语、 语言的区分及正确理解[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87,(4). [11】聂志平.再论语言、言语的区分【J】.语言与翻译,2004,(4). [1 2]王希杰.语言和言语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J】.汉语学习, 1994,(5). 3】王希杰.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对话….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2). 学习,1994,(4). 1 5】岑运强.再谈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fJ】. 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16】岑运强.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 2008, (4). 1 7】中小龙.索绪尔“语言”和“言语”概念研究….中国海洋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韩硕 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14】岑运强.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J】.汉语 [[[2661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