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3,2017
(CumulativelyNO.315)
民俗学视野下的株谭镇傩舞音乐发展研究聂萌慧(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株谭镇的傩舞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当地的人们热爱傩舞文化,传说有驱鬼辟邪、逐疫迎春的功效。傩舞音乐属于民间舞的范畴,通常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它主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并且广泛的吸纳了戏曲元素,音乐的表达形式有鼓吹乐、丝竹乐、吹打乐,人们可以采纳的曲牌超过十个,株谭镇的傩舞音乐富于表现力。【关键词】民俗学;株谭镇;傩舞;音乐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傩舞音乐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凝聚了人们的智慧,象征着神秘力量。傩舞音乐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株谭镇正是傩舞音乐分布的地区之一。株谭镇的傩舞音乐文化继承了傩舞的原生态文化,保留了传统音乐文化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和文化内蕴相融合,深受株谭镇当地居民的喜爱。本文将进一步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傩舞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探究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性。得傩舞音乐表演的整个主打旋律产生空旷、轻松、愉悦的感觉。在傩舞音乐节奏的操作中,节奏形式一般有四分音符或者八分音符,节奏有时快有时慢,灵活变化分配,从而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利用不同的乐器呈现不同的音色,真正的呈现了傩舞音乐文化的特性。例如有名的曲目《小鬼爬杆》,采用的是混合节拍。(二)傩舞音乐伴奏的应用在民俗学的视野下,傩舞音乐文化属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傩舞音乐的表演中,演奏的乐器一般来源于民间。傩舞音乐演奏乐器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古代,据说只要能发出声音的乐器都可以派上用场,由先秦的土鼓发展到唐朝的锣鼓。由此可见,傩舞音乐演奏乐器的保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傩舞音乐文化的传承性。随着傩舞音乐的不断发展,后续还增添了丝弦、唢呐、笛子等乐器。在演奏乐器引用到傩舞音乐文化中,不仅要保留傩舞音乐粗狂、质朴的原生态形象,还要提高鼓乐的演奏形式,从本质上继承傩舞音乐的特殊形象,强化节奏之间的配合度,从而衬托出傩舞音乐的良好氛围及节奏美。一般配合傩舞节奏变化及控制音乐效果的乐器有三种,即腰锣、板鼓、大鼓。(三)傩舞音乐唱腔的应用傩舞音乐的唱腔发源于东汉,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傩舞音乐的唱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唱词,另一部分说词。在古代民间,傩舞音乐文化主要应用于祭祀活动中,有四大坛、八小坛的说法。在唱腔融入到傩舞音乐文化中,还设计有相关表演框架,一共有二十四戏,利用唱歌、舞蹈、戏曲的形式体现了傩舞音乐文化的传承性。所以说,傩舞唱腔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传承性。在株谭镇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傩舞唱腔最具有特色的地方是音乐的配乐形式,大部分的配乐形式是通过锣鼓来伴奏,纯唱腔曲牌相对较少。在研究傩舞的唱腔过程中,应重视唱腔结构,在唱词的部分,往往以故事讲述为主,一般歌唱者利用清唱的形式,口语式或者低吟式的唱腔结构使得旋律似有非有,唱腔婉转动听、曲调与押韵旋律相结合、高低错落。这样,音乐的语言不断升华,使得口语、曲目的旋律形态能有效转化。唱腔具有鲜明唱词特点的曲目是,《鲍三娘与花关索》。此外,由于傩舞音乐结构中的唱腔部分极具特色,音域相对狭窄、旋律方面比较即兴,并且傩舞音乐唱词的旋律线条大部分在下行,可以体现出词牌原本的沧桑的味道,十分的符合广大农民的审美品味,因而经久不息。一、株谭镇的傩舞音乐文化背景株谭镇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西部,居蜀江上游,地处赣湘边,距离县城50公里左右。株谭镇是附近四市八乡的商贸经济中心,是全国的重点镇,被称之为“花炮之乡”。处于南昌、长沙的省道交汇中心,县、乡公路、高速公路十分便捷,占地面积约87公里,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株潭镇属于革命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彭德怀、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过红军在株谭镇转战。在1982年,上海影视制片厂在株谭镇拍摄了影片《大泽龙蛇》,1991年,江西卫视在株谭镇周家大屋拍摄了影片《茶女》,株谭镇的戏种各式各样,有三角班、傩戏、采茶剧、文明戏曲等。最具有特色就是傩戏,傩戏配有傩舞、傩舞音乐,每年春节期间,经常会有傩戏节目演出。表演者一般穿戏服,戴面具。傩舞音乐一般粗狂、质朴、节奏自由舒展。在傩舞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将原唱腔调和乐器演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得舞蹈跟音乐之间的配合更加和谐。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傩舞音乐表演不仅能消灾消难,还能祈祷家族兴旺、繁荣。以前的祭祀仪式促进了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热闹场景以及灵活的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内心要求,这也是傩舞音乐文化能保留至今的原因。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逐渐变成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将更加关注傩舞音乐文化。二、株谭镇傩舞音乐文化的应用形式(一)傩舞音乐节奏的应用在株谭镇的傩舞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节奏的形式具有浓郁的主打型色彩。其中,在个人傩舞音乐表演时,往往会通过腰锣搭配板鼓的乐器进行伴奏,从而体现乐器伴奏的古朴风格。在傩舞音乐的节奏表演中,通常表演者会将节拍跟常规节奏型相融合,从而更好的控制不同节奏下的表演状态。此外,通过腰锣搭配板鼓乐器演奏的声音比较低,再配合一些舞蹈动作,在活跃的表演氛围中,使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G2015194)。三、研究株谭镇傩舞音乐的发展(一)透过节目民俗性探究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民俗学的角度可以出发,株潭镇举办傩舞音乐节目受到广32 Northern Music
2017年第3期(总第315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3,2017
(CumulativelyNO.315)
大人民的青睐,傩舞音乐节目的内容大部分结合了现实生活。通过傩舞音乐节目可以看到株潭镇的民俗风情,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及憧憬,同时表达了人们迫切驱走神秘力量、祈求生活稳定的愿望。如《拜年》这个傩舞音乐节目,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演奏节目,节目大致表达的意思是人们过新年时激动的情感,期盼新年的到来,特别是节目中的歌词,强烈的表达了人们热爱新年的热情,非常符合株潭镇人民的要求。如《绿品》这个傩舞音乐节目,主要表达了人们希望农作物能有个好收成,渴望财富,希望千家万户顺心顺意。又如在傩舞音乐节目《土地》中,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土地公的敬重,期待土地公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的生活,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对富裕生活的祈祷,期待过上更好的生活美好愿望。(二)透过乐器民俗性探究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民俗学的视野下,纵观株潭镇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乐器的融入。傩舞伴奏乐器使得傩舞音乐表演更加完整,体现民间的特色。这样常见又具有民间色彩的乐器主要以腰锣、板鼓、大鼓等,这些乐器的使用方式及原生态形象几乎跟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傩舞伴奏乐器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感十分符合人们的鉴赏水平,也符合人们的意识处理方式,特别是傩舞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对傩舞伴奏乐器的操作更加熟练,人民群众能更快的将伴奏乐器跟音乐的旋律节拍进行融合,在株潭镇有相当多的傩舞音乐工作者,他们的表演经验十分丰富,可以保证人们更加赏心悦目的欣赏傩舞音乐。(三)透过唱腔唱词民俗性探究傩舞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民俗的角度分析,株潭镇的傩舞音乐文化富含浓烈的地方韵味。在傩舞音乐文化的传播中,人们一般应用简单易懂的唱腔唱词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通过富有感情的表演来引起观众共鸣,使得观众能更快的进入表演情景。在傩舞音乐节目的表演中,株潭镇村民一般会利用当地的方言以唱腔唱词的形式来表达节目中的内容。所以说,傩舞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当地色彩。尤其在一些傩舞节目中,节目的唱词几乎是口头文学,利用通俗易懂的唱腔,使得节目的歌词更加简单明了,并且将傩舞音乐文化结合民族文化,从而保证了观众对唱腔唱词的正确理解,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此外,在民俗学的视野下,艺术形态本身富含社会价值,人们通过傩舞音乐文化跟“神灵”对话,渴望心中的愿望得以实现,体现了人们乐观、积极、坚定的生活信念。通过傩舞音乐文化的传承,可以引导人们对该文化构建正确的认识。四、总结综上所述,在民俗学的视野下,株潭镇的傩舞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随着傩舞音乐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傩舞音乐文化,感受傩舞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株潭镇当地的民俗风情,精神风貌。在思考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深度研究民间艺术的价值,促进傩舞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参考文献
[1]曾莉,徐水亮.关于婺源傩舞文化生态和音乐历史的若干思考[J]. 黄河之声,2016(15):103-104.[2]傅治华.将傩舞改编成傩操的区域性地方特色课程的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93-196.(上接第31页)
通过对实地调查的记录,还有与“阿希克”巴拉提·阿希克的交谈中,解释了萨帕依对于“阿希克”的重要性,每一个真正的“阿希克”都会手持萨帕依来演唱,这种打击乐器,在他们的手里打出的节奏,甚至左右了手鼓,成为了全队的指挥,显出了领袖的气质。也许是在”阿希克“的心中,只有这铁环撞击发出的清脆声,才是演唱时最好的伴奏。在周吉先生的文章《“阿希克调”研究》中,也提到了关于“阿希克”演唱时用的乐器,一人演唱,手持萨帕依或者一手萨帕依,一手它希,有时还能看到二三人或者三五人的演唱,有的弹热瓦普,但是一定会有萨帕依的出现。由此可见,萨帕依这一打击乐器,与“阿希克调”密不可分,听着萨帕依清脆的铁片声,才是真正的游吟。一位真正的“阿希克”,巴拉提·阿希克,不断的寻找,跟他们在一起生活,听他们的吟唱,作者才了解了真正“阿希克”们的生活,正是像我们所说的一般,云游行乞,信仰坚定,以及他们的图腾:火堆,和开启“阿希克”所有神秘的钥匙“麻烟”等等。在种种的无法想象的生活状态下,对于信仰的执着和强大的内心促使他们一直传唱着“阿希克调”。五、小结“阿希克”,在以民间传承的方式传承木卡姆,并且以强大的内心和对信仰的执着与坚持,使他们走到今天。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样的“痴迷者”是否还能继续的保持这样的坚定一直走下去,我们现在的环境是否还能适合他们的生存,这都是现实严峻的考验。对于他们来说,信仰就是坚持下去的信念,拿着萨帕依,传唱着“阿希克调”四处云游,弘扬他们心中对于信仰的执着。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样的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对于研究者来说,对于他们的保护和深入的研究也是非常关键的,至少,“阿希克调”这样的音乐形式,是需要我们将来更加全面的深入的进行研究的。作者简介:张鑫磊(1992—),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当代音乐创作研究。四、对于“阿希克“的生活与演唱的实地走访记录对于这样的群体而言,实地的走访记录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要成为“局内人”才有可能获得他们的资料和信息,也才能近距离的去观察他们,这样的群体有着十分坚实的内心。在刘湘晨的《寻找阿希克》一文中,就提到了“希图切入他们的心域领地,可能是徒劳,你能走过的至多不过是他们的门口,你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期间的壁垒不是一道篱墙,而是无形的天堑”。这句话也就足以说明了进入他们内部有多么的苦难。而作者在进入他们之后,找到了 Northern Music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