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风景名胜(期末复习)

2020-12-25 来源:钮旅网
.

.

第一章、风景名胜

一、风景名胜资源〔简单看一看〕

1、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务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根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根底。

2、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1、自然属性:最根本的属性2、社会属性3、政治属性4、经济属性

3、风景名胜资源的特性:1、整体有用性2、空间的固定性3、时间的无限性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5、景观的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 二、风景名胜区的建立与开展〔了解〕

1、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拟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开展过程,根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报国务院批准公布。2021年11月全国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 2、风景名胜区的开展

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 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 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5年国务院公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7年建立部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方法? 3、风景名胜区开展阶段〔1994年以后〕 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公布实施 3、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其他形式:〔一〕自然保护区〔二〕森林公园〔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四〕地质公园〔五〕水利风景区 三、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作用与分类〔重要〕

1、风景名胜区的性质: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

2、作用: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研、文化、科普以及铸造民族精神等功能 〔一〕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历史文化信息 〔二〕开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三〕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国民素质提高

〔四〕通过合理开发,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3、风景名胜区的构成与分类 1〕、风景名胜区的组成:游览对象、游览设施、运营管理 2〕、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1.按等级特征分类:国家级、省级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开展过程,根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2、按用地规模分类:

〔1〕小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20 km2以下 〔2〕中型风景区,用地范围在21~100 km2 〔3〕大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101~500 km2

. .word.zl.

.

.

〔4〕特大型风景区,用地范围在500 km2以上 3、按景观特征分类:

〔1〕山岳型风景区 以高、中、低山和各种山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2〕峡谷型风景区 以各种峡谷风光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3〕岩洞型风景区 以各种岩溶洞穴或熔岩洞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4〕江河型风景区 以各种江河溪瀑等动态水景水体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5〕湖泊型风景区 以各种湖泊水库等水体水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6〕海滨型风景区 以各种海滨海岛等海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7〕森林型风景区 以各种森林及其生物景观为主体特点的风景区。

〔8〕草原型风景区 以各种草原草地沙漠风光及其生物景观为主体特点的风景区。 〔9〕史迹型风景区 以历代园景、建筑和史迹景观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

〔10〕综合型景观风景区 以各种自然和人文景源融合成综合性景观为其特点的风景区。 4、按构造特征分类: 〔1 〕单一型风景区

功能比拟简单---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小型风景区 〔2〕复合型风景区 风景+游览接待效劳设施 〔3〕综合型风景区

风景+游览接待效劳设施+居民社会 5、按布局形式分类: 〔1〕 集中型〔块状〕 〔2〕线型〔带状〕 〔3〕组团型〔集群〕 〔4〕放射型〔枝状〕 〔5〕链珠型〔串状〕 〔6〕星座型〔散点〕 6、按功能设施分类: 〔1〕观光型风景区

有限度地配备必要的旅行、游览、饮食、购物等为观览欣赏效劳的设施。如大多数城郊风景区。

〔2〕游憩型风景区

配备有较多的康体、浴场、高尔夫球等游憩娱乐设施,有相应规模的住宿床位。如XX海滨。

〔3〕休假型风景区

配备有较多的休疗养、避署寒、度假、保健等设施,有相应规模的住宿床位。如北戴河、小汤山风景区。

4〕民俗型风景区

保存有相当的乡土民居、遗迹遗风、劳作、节庆庙会、XX礼仪等社会民风民俗特点与设施。如XX元阳梯甲保护区、沪沽湖等。 〔5〕生态型风景区

配备有必要的保护监测、观察实脸等科教设施,严格限制行、游、食、宿、购、健等设施。如黄龙、九寨沟等。 〔6〕综合型风景区

各项功能设施较多,可以定性、定量、定地段地综合配置。大多数风景区均有此类特征。

. .word.zl.

.

.

四、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P17 第二章

一、世界自然保护体系:P20

1.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效劳 野生地:保护野生地

2.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游憩

3.自然纪念保护区:保持特殊的自然景观

4.野生动植物生境管理区:通过管理活动保护其自然特色 5.景观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及游憩 6.资源管理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二、国家公园〔XX公园:第一国家公园〕 1、国家公园的定义:

根据一九七四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开会认定的国家公园标准为:

〔一〕面积不小于一千公顷的范围内,具有优美景观的特殊生态或特殊地形,有国家代表性,且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开发建立之地区。

〔二〕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特殊生态体系而设置保护区之地区。 〔三〕由国家最高权宜机构采取步骤,限制开发工业区、商业区及聚居之地区,并制止伐林、采矿、设电厂、农耕、放牧、狩猎等行为,同时有效执行对于生态、自然景观维护之地区。

(四)维护目前的自然状态,仅准许游客在特别情况下进入一定范围,以作为现代及未来世代科学、教育、游憩、启智资产之地区。

2、 国家公园的功能1、提供保护性环境2、保护生物多样性3、提供国民游憩地,繁荣地方经济4、促进学术研究及国民环境教育 三、世界遗产保护P25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三章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根本理论: 〔一〕系统理论

1系统理论的根本原理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成局部结合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属性 整体性 动态相关性 层次等级性 有序性

2系统理论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 〔1〕规划的要素

基点---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 .word.zl.

.

.

核心任务---各子系统关系的协调。 〔2〕规划的程序与编制 系统知识

〔3〕规划者的思维 〔二〕 可持续开展理论 1可持续开展的根本理论 〔1〕可持续开展理论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污染严重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可持续开展思想 〔2〕可持续开展的根本概念和特征 关键性概念---人类需求和环境限度 特征---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

2、可持续开展理论在风景名胜去规划中的应用 〔三〕生态学理论

1生态学理论的产生与开展

2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名胜去规划中的应用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根本方法 1 思维方法 2 理论方法 3 研究方法 4 技术方法 5 管理方法 6 工作方法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 〔1〕、风景名胜区规划任务 1.综合分析评价现状;

2.依据风景区的开展条件,从历史、现状、开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出发,明确风景区的开展方向、目标和途径;

3.展现景物形象、组织游赏条件、调动景感潜能;

4.对风景区的构造与布局、人口容量及生态原那么等方面做出统筹部署;

5.对风景游览主体系统、旅游设施配套系统、居民社会经营管理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和主要开展建立工程进展综合安排; 6.提出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 〔2〕、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功能

1、控制作用2、协调作用3、优化作用4、保障作用 (3)、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那么 整体性原那么 择优性原那么 动态性原那么 调控性原那么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那么 〔4〕、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方法的科学性 空间的地域性

. .word.zl.

.

.

系统的复杂性 内容的相对性 实施的可操作性 〔5〕、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层次和内容P52-53表3-1 八种规划类型: 〔一〕风景开展战略规划 〔二〕风景旅游体系规划 〔三〕风景区域规划

〔四〕风景区规划纲要〔审批管理〕 〔五〕风景区总体规划 〔六〕风景区分区规划 〔七〕风景区详细规划 〔八〕景点规划

〔6)、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相关规划 〔一〕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二〕城市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 〔四〕旅游规划 第四章 第一节:

一、规划的程序与内容P58 〔一〕规划的逻辑程序 1、系统分析与评价 2、明确问题 3、整合系统 4、方案的筛选 5、系统优化与完善 6、系统的补充与调整 〔二〕规划的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2、制定目标 3、规划部署阶段

4、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 5、规划实施监管与编修阶段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第二小点〕 风景名胜区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规划说明书 根底资料汇编 第二节:〔重要〕

一、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的内容 〔一〕风景名胜区资源系统调查:

〔二〕风景名胜区的效劳设施系统调查

. .word.zl.

.

.

〔三〕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经济系统调查 二、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调查组 2、资料准备 3、制订工作方案 4、仪器设备准备

(二〕资料和数据采集阶段 1、野外实地勘察 2、现场资料收集 3、访问座谈 4、问卷调查

〔三〕成果编辑阶段

1、编写风景名胜区根底资料汇编 2、编写现状调查报告 3、完成现状图纸的绘制 第三节:〔重要〕

一、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1、自然景观资源 2、人文景观资源

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展分类,考虑以下方面: 〔1〕地质地貌特点以及其他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如植被、水文、气候、天象等; 〔2〕欣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3〕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风景名胜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风景名胜资源分类简表P65 三、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1〕、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1)、美学价值评价

1、风景名胜资源的外在美——具有外在美是风景名胜资源存在的必要条件,外在美的特征是在资源评价中首先要掌握的景观资料。 2、风景名胜资源外在美的类型 〔1〕形态美; 〔2〕色彩美 ; 〔3〕动态美; 〔4〕听觉美;

〔5〕嗅觉、味觉、触觉美; 〔6〕构造美; 〔7〕功能美

3、风景名胜资源美学评价方法研究 〔1〕专家学派 〔2〕心理物理学派 〔3〕认知学派 〔4〕经历学派 (2)、科学价值评价

. .word.zl.

.

.

1、科学价值评价的内容: “三定〞:定位、定性、定量 2、科学价值评价的指标分析

〔1〕多样性 〔2〕稀有性〔3〕代表性 〔4〕脆弱性 (3)、综合评价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标准?,资源评价包括:

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 1、风景资源评价的原那么

〔1〕应在兼顾现场体察感受和社会资料分析的根底上进展评价,主客观结合,防止并克制在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之间的片面理论及其评价效果;

〔2〕在准确把握景源特色的根底上,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结合;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评价标准与指标

1、景源划分为:构造、种类和形态三个层次。防止将不同层次的景源放在一起评价,如将颐和园、故宫、长城、XX、XX、XX等放在一起评价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同层次或同类型的景源之间可以进展评价。

2、根据景源层次的划分,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分为综合、工程、因子3个评价层次,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对应不同的评价客体:

1〕对风景区或局部较大景区进展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2〕对景点或景群进展评价时,宜选用工程评价层指标; 〔3〕对景物进展评价时,宜选用因子评价层指标。 3〕、风景名胜资源分级

〔1〕特级景源:具有珍贵、独特和世界遗产价值与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2〕一级景源: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闻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3〕二级景源: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4〕三级景源: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5〕四级景源: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第四节

一、风景名胜区范围的划定

〔一〕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的原那么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了解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界限的要求〔武夷山〕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 二、风景名胜区性质的界定:〔如: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界定涉及规划对整个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定位、开展方向的把握、整体目标的制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确定风景区性质是规划纲要阶段最为重要而具有原那么

. .word.zl.

.

.

性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界定必须明确表达出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并要求定性用词突出重点、准确精炼。 P75案例4.2,风景名胜区性质范例 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崂山风景名胜区: 镜泊湖风景名胜区:

XX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名胜区开展目标确实定 内部系统目标:

建立并完善以保护为根底的风景游览主题系统 建立并完善以便利为主旨的旅游设施配套系统 建立并完善以和谐为核心的居民社会管理系统 外部系统目标:

维护生态,保存自然与文化信息的科教基地 美化国土,提供国民愉悦身心的游乐空间 开展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开展的动力源泉 第五节

一、风景名胜区的分区 区划过程遵循的原那么:

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的环境根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那么、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根本一致 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一〕风景名胜区的分区体系 1、景区划分 2、功能区划分 3、保护区划分

4、其他分区形式:生态分区

〔二〕国家公园分区体系P79〔自学〕 二、风景名胜区的构造与布局 〔一〕风景名胜区的构造

风景区规划构造确实定原那么:

1、规划内容和工程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经济开展状况和社会道德标准,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开展

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构造要素的配置关系

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风景名胜区包括:风景游赏系统、旅游设施配套系统、居民社会管理系统 〔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原那么:

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个层次的关系

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

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开展的营销,为各组成要素的协调统一搭建平台 4、促进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开展

5、在保持风景名胜资源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鼓励创新以突出地域特色

. .word.zl.

.

.

第五章

一、保护培育规划的重要性〔了解〕

1、有利于使风景资源价值更明确、更持久的表达 2、有利于将保护提到综合性保护的高度 3、有利于突出风景资源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4、有利于协调因保护带来的矛盾 5、有利于争取对保护工作的投资

二、保护培育规划的原那么:1、完整性2、真实性3、原生性、多样性4、适宜性 三、保护培育规划的内容: 风景区保育规划的根本内容:

一、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

二、在此根底上,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那么 三、依据保育原那么选的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四、保育规划的方法:、 1、分类保护 生态保护区 自然景观保护区 史迹保护区 风景恢复区 风景游览区 开展控制区 2、分级保护 特级保护 一级保护 二级保护 三级保护

3、核心景区保护 4、专项保护规划

1、生物多样性保护;2、地质地貌景观保护 ;3、水域景观保护 ;4、文物建筑保护 5、石刻碑刻专项保护;6、古树名木保护 5、外围保护地带

第六章

1、游人容量的测量包含哪几种?游览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容量、综合游人容量。

2、环境容量……管理

3、景区规划:是为了集中组织与展示风景区的独特风貌,根据景观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在对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的根底上,按市场需求、资源保护、开展战略与构造布局的要求,通过综合安排游览观光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组织形成具有一定品位、到达一定规模、一定格局的景点和欣赏环境体系。一般要经过区划、构造、布局三个主要步骤来完成。

4、景源特点、用地条件、社会生活需求、功能技术条件和地域文化观念都是影响游览工程组织的因素。

游赏工程设计原那么:

. .word.zl.

.

.

一、适应性原那么 二、特色性原那么 三、体验性原那么 四、整合性原那么 游览工程库分为:一、侧重于风景游览功能的工程资源库 二、侧重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工程资源 三、侧重于旅游功能的工程资源库

5、游线组织应依据景观特征、游览方式、游人构造、游人体力与游兴规律等因素,精心组织主要游线和多种专项游线。

游线选址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旅游流的影响,满足旅游流的交通组织需求,根据主流向确定风景的主要入口、道路分

布与走向。

2、 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游线与山体、水体的关系,同时考虑

地质和工程技术条件,经济、合理、科学地进展选线。

3、 资源保护的影响,以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为原那么,安排游线的位置、密度与规模

等,如草原、森林等区域的游线密度应小,而山地应防止破坏山体,尽量依据等高线设计游线等。生态敏感地区的游线选线都应“近而不入〞,也就是只能接近而不能进入。 4、 景观特色的影响,景观特色是游线区别于其他道路的重要特征,景观特色应是游线选线

的主要导向,选线应有利于将景区内有价值的景观资源组织、串接,有利于对现有景观的利用、展示,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彰显游线特色。

第七章

1 怎么样才称为典型景观?

大多是天成地就之事物或现象,也有一些事人工之作,但也非一时一世之功,多经世代维护开展。此外,各具特色的地方风物作为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要素构成了典型景观。 2 典型景观的特征

一、能提供应旅游者较多的美感种类及较强的美感强度。二、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能深刻地表达出某种文化的特征和精华。三、在大自然变迁或人类科学文化开展中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3 典型景观规划的原那么

一、保护典型景观的本体及环境

二、挖掘和利用典型景观的景观特征与价值 三、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 4 典型景观规划内容 一、地质地貌景观规划 在对典型景观进展地貌规划是,不要套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做法,比方“三通一平〞在风景区规划中是必须制止的,对山体环境的大量改造,完全失去了建立风景区的初衷,应当根据景观的需要,适当对地形进展少量的整理,所以在风景区中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平坦、宽阔,应当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一要注意名胜古迹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应在保护好原有文物遗迹的根底上,进展适当修复和重建,除修复必要的游览步道和平安防护设施外,不得增设与其无关的认为设施,控制游人数量,标准游人行为,保护周围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 。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良好和可持续开展原那么。尊重景观的历史面貌和价值,将中华民族精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完整地奉献给予子孙后代和世人。

三、植物景观规划 由于植物是有生命有机体,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植被形态、植物演替规律都有所不同,因而在植物景观规划中,特别是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中,不同的植被应有不同的具体措施。对于植物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具体规定:1、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保护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和特有植物群落。2、因境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那么扩大林地,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优势,改善风景区的生态和

. .word.zl.

.

.

环境。3、利用和创造多种类型的植被景观或景点,重视植物的科学意义,组织专题游览环境和活动。4、对各类植物景观的植被覆盖率、林木郁闭度、植物构造、季相变化、主要树种、地被与攀援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义植物等,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的控制性指标及要求。5、植物景观分布应同其他内容的规划分区相互协调,在旅游设施和居民社会用地范围内,应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绿地率或高覆盖率控制区。

四、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适度开发,一切细节要求突出民族与区域的特色,保持淳朴真实,力戒矫揉造作,不要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趣味而损害其纯真,在保护的前提下,对于旅游者很不习惯的某些方面,例如饮食习惯等,可以有某些变通措施。2、民风民俗的某些方面时间性较强,许多活动只在特定的日期进展,少数民族常居住于遥远地区,旅途遥远或交通不便,其某些习俗不便对外公开,切不可违背本民族的意愿将其列入旅游工程。

第八章

一、游览设施现状:

风景区内设施规模、类别、等级等状况,找出供需矛盾关系,掌握各项设施与风景及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

二、客源市场分析的目的:在于更加准确地选择和确定客源市场的开展方向和目标,进展预测、选择和确定游人开展规模和构造。 客源市场分析内容:

1、对相关客源地游人的数量、构造、空间和时间分布进展分析,包括游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

2、分析客源地游人的出游规律或出游行为,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和爱好等因素; 3、分析客源地游人的消费状况,包括收入状况、支出构成和消费习惯等因素。 三、游人开展规模预测

〔一〕游人规模预测的计算指标 1.游人抵达数

〔1〕年抵达人数〔人/年〕 〔2〕月抵达人数〔人/月〕 〔3〕日抵达人数〔人/日〕 2.游人日数〔或游人夜数〕 3.游人流动量 4.游人开支总额

(二〕游客规模的预测方法〔年抵达人数〕 1.特尔斐法 2.分析预测法

四、旅游床位预测与直接效劳人口估算

床位数主要受客流总量与滞留时间的影响,而各种档次住宿设施的数量那么决定于客源的构造,主要是游客的消费水平与消费习性。 五、游览设施的配备

游览设施:风景区旅行游览接待效劳设施的总称。

设施工程的八个类型:即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共8类。 〔一〕住宿设施规划

风景区提供的住宿设施有三种类型:一是旅馆;二是临时性住宿设施;三是辅助性住宿设施。 1. 旅馆的功能分类、等级: ⑴ 功能分类:

. .word.zl.

.

.

一般功能:住宿、餐饮 专门功能:

商务功能: 、互联网、文件处理等。 度假功能:营造家庭气氛,配备康乐设备。

会议功能:会议室、谈判间、演讲厅、展览厅等。 家居功能:为长住游客提供家庭式效劳。 2. 营地的种类及布局 ⑴ 营地种类:

一般露营地可划分为7种主要类型: 临时营地; 日间营地; 周末营地; 居住营地; 假日营地; 森林营地; 旅游营地。

⑵ 营地密度与规模: 营地密度各国不一:

在法国,营地内每个单元〔帐篷或拖车及小汽车〕占用的最小面积为90㎡; 在德国,根据不同情况,变化于120~150㎡之间;

荷兰森林管理局推荐的密度更低:每单元150㎡〔而且周围需是大片未开发用地〕。

对于一个每公顷可接待200~300人的高密度营地,其适宜的营地规模为3~5 h㎡,其允许的容量限度约为600~1500人左右。 3.旅馆用地计算

⑴ 旅馆区总面积的计算: S=n×P

式中S——旅馆区总面积;n——床位数;

P——旅馆区用地指数,据建筑研究资料,P=120~200㎡/床 ⑵ 旅馆建筑用地面积:

旅馆建筑用地面积=〔床位数×旅馆建筑面积指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 旅馆建筑密度:

一般标准:20~30%;高级旅馆:10% 旅馆建筑面积指标:

标准较低的旅馆:8~15㎡/床 一般标准旅馆:15~25㎡/床 标准较高旅馆:25~35㎡/床 高级旅馆:35~70㎡/床

每所旅馆的规模,以800~1000床位较经济。 〔二〕饮食效劳规划 1.饮食效劳设施的类型 ⑴ 独立的饮食效劳设施:

布局和效劳功能要考虑旅游行为; 饮食点设计上要有特色; 使用的多功能性。

. .word.zl.

.

.

⑵ 旅馆附设餐饮设施: 酒吧、咖啡厅、音乐茶座等 2. 餐位计算 〔三〕停车场:

二、游览效劳基地的规划与建立 〔一〕旅游基地选择的原那么

1. 应有一定的用地规模,既应接近游览对象又应有可靠的隔离,应符合风景保护的规定。 2. 应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根底工程条件,依托现有效劳设施及城镇设施。

3.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于建立的地段。

4. 游览基地应为游人提供平安、舒适、便捷和低公害的效劳条件。 〔二〕、旅游设施与旅游效劳基地的分级配置

按设施内容、规模大小、等级标准的差异,可以分成六级旅游设施基地: 效劳部——旅游点——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城——旅游市 三、旅游效劳设施的建立及控制的原那么与方法

1. 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定游览设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同时,控制风景区内的接待设施总量,合理规划设计旅游村镇。

2. 游览设施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旅馆选在不影响景观的地方,以隐蔽为好。 3. 改善风景区内外的交通联系。 第九章

一、道路系统的划分 1、过境公路和对外交通 2、车行游览道

3、内部游览专用车行道 4、主要步行游览道

. .word.z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