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2024-02-28 来源:钮旅网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11-03-02T11:44:38.50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6期供稿 作者: 王连斌[导读]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王连斌(瓦房店市永宁镇中心小学,辽宁大连116326)

创新意识是小学生潜在的一种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在教学目标上,设置合理,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怎样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梯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三是带着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 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 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能够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