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毛文书,等: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3.1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变化 ll9 3梅雨特征量的时间演变 上文分析江淮梅雨量的空间分布时,是把梅雨 由图3中年际分量(柱线)可以清楚地看出,梅 雨特征量均存在显著不同的年际变化特征。若以超 量在时间上作为一个点来考虑的,下面把整个江淮 地区各梅雨特征量分别做区域平均,将其在空间上 过0.7倍标准差作为梅雨特征量偏多(迟),低于 一0.7倍标准差作为梅雨特征量偏少(早)的标准, 作为一个点,来进一步分析各梅雨特征量的时间变 化特征。使用谐波分析方法对梅雨特征量时间序列 进行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分离,利用线性倾向方法计 算梅雨特征量的长期演变趋势。图3给出入梅日 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 梅雨特征量的时间演变曲线,其中柱线为年际尺度 分量,光滑曲线为年代际尺度分量,虚线为线性趋势 线,细实线为±0.7倍标准差选择线。 给出48 a以来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异常年份如表1 所示。 由表1可知,48 a来江淮梅雨人梅日期异常偏 早的年份有4 a,异常偏晚的年份有6 a;出梅日期 异常偏早的年份有8 a,异常偏晚的年份有4 a;梅 雨期长度异常偏长的年份有7 a,异常偏短的年份 有8 a;梅雨量异常偏多(以下简称丰梅年)的年份 有5 a,梅雨量异常偏少(以下简称枯梅年)的年份 斗 1豳1 豳1 3 1 宣 z 豳1 蒸 ・ 豳1 。 一. Il ¨ _I I_1 【 1 l r1 IllI ¨ 。 ’ 一 1975 1985 l995 l 1955 l965 年份 蛐 图3梅雨特征量标准化距平年际尺度分量(柱线)、年代际尺度分量(实线)的时间变化和长期趋势(虚线) a.入梅日期.b.出梅日期;c.梅雨期长度;d.梅雨量;e.梅雨强度 Fig.3 Interannual(bar)and interdecadal(solid line)component evolution nd along—term trend(dash line) of normalized Meiyu characteristic variable anomaties for(a)onset date,(b)end date,(c)duration,(d)rainfall,and(e)rianfall rate in 1954--20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0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第31卷 有6 a;梅雨强度异常偏强的年份有7 a,异常偏弱 的年份有9 a。 振荡的结果。 3.2梅雨特征量的年代际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见,江淮梅雨特征量时间分布不 由图3中线性趋势线(虚线)可以清楚地看出 均,其年际变化差异显著。梅雨量异常的年份,丰梅 年中分别各有1/4的年份人梅日期偏早和出梅日期 48 a来梅雨特征量均存在显著不同的长期趋势变 化特征。其中除人梅日期长期趋势系数呈下降趋势 以外,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 偏迟,有4/7的年份梅雨期长度异常偏长,有5/7的 年份梅雨强度异常强;枯梅年中有4/8的年份出梅 偏早,有3/7的年份梅雨期长度异常偏短,有3/9的 年份梅雨强度异常偏弱。 表1梅雨特征■异常年份 Table 1 Anomalous years of Meiyu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期趋势系数都呈上升趋势,说明从较长时间尺度来 看,江淮梅雨特征量除人梅日期偏迟以外,出梅日期 偏迟、梅雨期长度偏长、梅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 由图3中年代际分量(实线)可知梅雨特征量 呈现显著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人梅日期的年代 际变化(图3a)表明,1954--1956年、1970--1975 年、l987一l994年人梅日期偏早,而1957--1969 年、1976--1986年人梅日期偏迟。出梅日期的年代 际变化(图3b)表明,1956--1964年、1970--1975年 出梅日期偏早,而1965--1969年、1976--2001年出 梅日期偏迟。梅雨量的年代际变化(图3c)表明,50 in the Changjiang.Humhe River Valley in 1954--2001 特征量 人梅日期 异常 偏早年 年份 1966、1971、1984、1991 偏迟年 1965、1972、1982、1990、1992、1993 出梅日期 偏早年 200o 20ol . . —. 1958 1961 1971 1978 1988 1994 偏迟年 梅雨期长度1954、1959、1962、1974 年代前期梅雨量偏多,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梅 雨量偏少,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梅雨量呈正常 略偏多的状态,80年代中期 0年代初期梅雨量显 偏长年1954、1956、1962、1980、1984、1991、1996 偏短年 ,。.一。 1958、1965、1972、1978、1988、1994、 ‘ ‘ 2O0o、20ol ’ 著偏多,90年代中期—20世纪初梅雨量呈偏少一偏 多的波动状态。梅雨期长度的年代际变化(图3d) 梅雨量 丰梅年 枯梅年 1954、1980、1983、1991、1996 1958、1959、1961、1978、1985、2000 表明,50年代初期梅雨期长度偏长,50年代中期一 60年代后期梅雨期长度偏短,70年代呈偏多一偏少 的波动状态,80年代初期—20世纪初期梅雨期长度 梅雨强度 偏强年1954、1962、1969、1980、1983、1991、1996 .偏长。梅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图3e)表明,50年 偏弱年 一一 1958 1965 1971、1978 1981 1992 ‘‘ ‘ ‘ ‘‘ 代初期梅雨强度偏强,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梅 雨强度偏弱,70年代初期一80年末期梅雨强度呈偏 弱一偏强一偏弱的波动状态,90年代初期—20世纪 初梅雨强度呈偏强的状态。 以上分析表明,从较长时间尺度来看,梅雨期长 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出梅日 1994、2O0o、20ol 为进一步了解梅雨特征量的周期变化特征,分 别对各梅雨特征量进行最大熵谱分析(图略),结果 表明:人梅日期具有2.67 a和8 a的显著周期变 化;出梅日期具有9.6 a和2.8 a的显著周期变化; 梅雨期长度具有9—9.6 a和2.67 a的显著周期变 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比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 基本相似,只是振幅略有不同。谐波分析的结果还 表明各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分量之间具 化;梅雨量具有9.6 a和2.53 a的显著周期变化; 梅雨强度具有6.86 a和2.67 a。由此可见,5个梅 有显著不同的方差构成,说明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 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特征,各梅雨特征量 雨特征量均具有相同的准3 a的周期变化特征,其 中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还具有准10 a的 的年际尺度分量的方差贡献均大于年代际尺度分量 的方差贡献,说明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变化比年代际 变化要显著。5个梅雨特征量中以梅雨强度的年际 尺度分量的方差贡献最为显著,达85.34%,人梅日 相同显著周期变化特征,江淮梅雨的这种周期变化 特征同Allan等_】 及Reason等 研究指出的有关 2—2.5 a的年际振荡及l0—13 a的年代际振荡在 全球气候系统中最突出的结论是吻合的。其他研究 也证实了准6—7 a振荡在气候要素中存在的事 实心 ],并被认为是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和ENSO 期的年代际尺度分量的方差贡献最显著,为 28.33%,说明梅雨人梅日期的年代际变化较其他4 个特征量更为显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毛文书,等: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121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各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 出现在6—7月,大旱的1958年、1959年、1961年、 间的关系,分别计算了各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分 1978年和1985年也都出现在6_7月,大涝年、大 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入梅日期和出梅日 旱年分别与梅雨量丰梅年、枯梅年几乎相同,说明梅 期这两个特征量的年代际变化分别与梅雨期长度、 雨量的丰枯不仅反映了江淮6_7月降水量的多寡, 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江淮地区6—7月的旱涝。 相关或正相关关系,其中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梅雨 由图4b可知,48 a来江淮地区的雨季一般出 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之间相关系数大,达0.69~ 现在4_-9月,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雨季的开 0.91,通过0.001的Monte—Carlo显著性检验。 始期集中在4月,雨季的结束期集中在9月;但80 以上分析说明,一般而言,江淮梅雨入梅偏早、 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雨季的开始期明显往后推移, 出梅偏晚,梅雨期长度偏长、梅雨量偏大、梅雨强度 大多集中5月,而雨季的结束期也明显提前,大多集 偏强,反之亦然。可见,江淮梅雨入、出梅的早晚,梅 中在8月。由江淮地区的雨季变化图与江淮梅雨入 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强弱,对江淮梅雨量的丰、枯 梅日期的时间演变曲线对比分析发现:50年代中期 有重要影响。 至80年代初期,江淮地区雨季偏早,则江淮梅雨入 4江淮地区降水异常月际和雨季变化 梅日期偏早;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江淮地区雨 季偏迟,则江淮梅雨入梅日期偏迟,说明江淮梅雨入 为了对江淮地区各月降水量的异常变化有一个 梅日期的早晚与江淮地区雨季的变化密切相关。若 了解,若以某年该月降水量与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 以降水量距平的高值区表示该年强降水事件,图中 之差大于1倍标准差表示降水异常,以某年该月降 清楚地表明暴雨等强降水事件大都出现在6_7月, 水量与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距平大于零表示雨季, 这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吻合…J。 图4给出江淮地区各月降水量异常的月际变化分布 和雨季变化分布。 5 结论 由图4a可知,江淮地区各月降水量异常年际变 (1)梅雨量空间分布不均,EOF分解结果表明 化显著,48 a来江淮地区月降水量异常的时段主要 江淮地区梅雨量的总体变化特征一致,将江淮地区 集中在江淮地区夏季的6—8月,其中大涝的1954 梅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是合理的。 年、1980年、1983年、1991年和1998年降水异常都 (2)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不同的年际变化和多 图4 1954--2001年江淮地区各月降水异常的月际变化(a)和雨季变化(b) (图a中阴影部分表示距平绝对值大于35 mm;图b中阴影部分距平大于35 ITIIII) Fig.4(a)Monthly rainfall anomaly(areas where the absolute value>35 ITIIII are shaded) nad(b)riany season(areas where hte value>35 lain rae shaded)variations in hte Changjinag—Hualhe River Valley in 1954--20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2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第31卷 时间尺度振荡周期,5个梅雨特征量具有相同的准 3 a显著周期变化特征,其中出梅日期、梅雨期长 度、梅雨量还具有相同的准10 a显著周期变化特 征。 (3)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不同的年代际变化和 长期趋势变化特征。5个梅雨特征量的年代际变化 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其中梅雨期 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之间相关系 数大,达0.69—0.91,通过0.001的Monte—Carlo显 著性检验。除人梅日期呈下降的长期变化趋势外, 出梅日期、梅雨量、梅雨期长度、梅雨强度均呈上升 的长期变化趋势。 (4)江淮地区雨季一般出现在4 月,50年代 中期至80年代初期雨季的开始期集中在4月,雨季 的结束期集中在9月,但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 雨季的开始期明显往后推移,大多集中5月,而雨季 的结束期也明显提前,大多集中在8月,江淮地区雨 季偏早,则人梅日期偏早;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I]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 象出版社,1992:495-496. [2]周曾奎.江淮梅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3. [3]叶笃正,黄荣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M].济 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7. [4]魏凤英,张京江.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统计 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3):313-320. [5]徐群.近八十年长江中下游梅雨[J].气象学报,1965,35(4): 5l7_5l8. 【6] 徐群.近46 a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J].气象科 学,1998,18(4):3l6-329. [7]章淹.近半个世纪江淮梅雨的重大变化[J].科技导报,1997, l5(9):58-60. [8] 王叶红,王谦谦.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 气温异常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4):685— 691. [9] 胡娟,王谦谦.我国江淮地区5—7月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4):495-501. [10] 刘勇,徐敏,朱红芳,等.安徽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J].气 象科学,2004,24(4):488-494. [11] 毛文书,王谦谦,王永忠,等.近50 a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区域 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1):33-40. [12] 毛文书,王谦谦,葛旭明,等.近l16 a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 特征分析[J].气象,2006,32(1):84-90. [13] WCRP.cLⅣAR—A study o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 biliyt:Science plan【R]//WCRP No.89,WMO/TD No.690. Geneva: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1995:57-60. [14] 马开玉,丁裕国,屠其璞,等.气候统计原理与方法[M].北 京:气象出版社,1993. [15]黄嘉佑.我国夏季气温、降水量场的时空分析特征[J].大气 科学,1991,15(3):124—132. [16]施能,魏凤英,封国林,等.气象场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中蒙 特卡洛检验方法及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20 (3):355-358. [17] 丁裕国,江志红.气象数据时间序列信号处理[M].北京:气 象出版社,1998:194-201. [18]North G R,Bell T L,Cahalna R F.Sampling elrors in the esti— marion of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J].Mon Wen Rev,1982,110(7):699-706. [19] Allna R,Lindesay J,Parker D.E1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climatic variability[M].Victoria:CSIRO Publishing,1996. [20] Reason C J C,Mulenga H.Relationships between south African rainfall and SST anomalies in the southwest Indina Ocean[J]. nIt J Climatol,1999,19(5):165l_1673. [21]Gray W M.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frequency.Part I:El Ni— no and 30 mb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fluences[J].Mon Wen Rev,1984,l12(9):1649—1667. [22]Kuaff J A.The modulation of monsoon intensiyt by stratospheric QBO[C]//Proceedings of hte Sevententh Annual Climate Di— agnostic Workshop.1992:306-3l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