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哲复习题(课后题)

2023-04-16 来源:钮旅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后习题答案

1 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

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其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理论研究

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而哲学的 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不管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所揭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最后,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以指导。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联系实际说明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

从实践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形式几个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

在性。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 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

。实践手段是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三个

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

实践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 存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第二,实

践具有优化主体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 促进人的发展。

在现实的社会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

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 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和形成的一种相 对独立的实践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 促进,共同发展。

(2)结合实际说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及其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 史。人是惟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由于自然界却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类必然

面临着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创造自己生活环境的任务,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

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且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 社会本身。

在造就自然基础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

动特点的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包括:

第一,实践决策。实践决策是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一个首要

前提,就是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例如,建造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就 必须一方面必须尽量正确、全面地反映该工程所涉及的自然规律和事物的客观属性,这是作出科学决策的

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必须研究该工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考虑、权衡实践活动的整体效益。不仅

要看到目前利益,也要顾及长远利益;不仅要顾及局部利益,更要着眼于整体、全局的利益。

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当实践主体作出进行某项实践活动的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实践目标。实践

目标不是对现存事物的简单反映,而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这种提前反映是

以对现存事物的反映为基础的。如建造三峡工程,就要认识三峡的地貌和地质,水的流量和速度,历史上

的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建造大坝材料的质地、强度、硬度、防锈、防腐蚀的性能,它们之间的力学结构

规律,水流力学规律等,这是对现存事物的认识,是实践目标的一个方面;要构成实践目标,还要把关于

将要建造的大坝的认识加上去,如大坝的规模、造型、结构和功能等。这样,才能形成关于待建大桥的实 践目标。

第三,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实践目标制定之后,实践的运行提到议事日程。除了选择好实践工具、优

化实践主体之外,科学的组织管理就成为实践活动持续、健康、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如对三峡工程的管

理就包括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资金管理、施工管理、信息管理、时间管理等。这些管理能使实践活动朝

着既定目标有序和高效地运行。

第四,实践结果的检验。实践过程的终结,形成了相应的实践结果。实践结果是实践过程中各种因素 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实践目标在被改变了的客体中的实现程度。主体的一切努力也就最终凝结在这种对 象物之中。

人的活动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理对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有什麽意 义?

1)人的活动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改造与被改造和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人通过自己

的活动与物质世界发生改造和认识关系。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是客观世 界发生合乎自己目的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以求对客观世

界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当然,人的活动也要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

(2)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 义的思想武器。 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

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

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1)首先,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其次,意识所反映

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

彩。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人之间的反映表现出差

异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最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然而,任何一种反映,不管是近似的还是歪曲的反映,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种意识,即使是

最荒唐的意识,也总具有它的客观原型。

(2)首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因此,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

面超过人脑的功能。其次,人工智能决不会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

的差别: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人工智能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人的意识活

动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活动要考虑社会后果。人工智能没有社

会性。第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它不能 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

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的特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 是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

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

动的,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般的、共同的、深刻的,只有靠人的理性思 维才能把握;

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一定现象表现的。本质

总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

不仅真象,就是假象也是如此。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入手,因为本质是通过

现象表现的。要区分真象和假象,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国际上霸权主义者总是打着‚民主‛、‚人权‛、

‚人权高于主权‛等旗号,以行不义之事,为自己攫取利益。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科学研究才是必要的,又 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才有科学研究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

体的现象,广泛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对于本质的认识也是随着现象的展开、变化

逐步深化的过程。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不是认识的结束。由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

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科学的认识道路是不平坦的,也是无止境的,只有 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强者,才能真正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这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所在。

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

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

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在由辩证否定所构成的事物发展的链条中,每一 次否定都是‚扬弃‛,是质变。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

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它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波浪式的前进。事物经过对立面的两

次否定、两次转化,就表现为一个周期,表现为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种周期性既表现着事物 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又表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还由于

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及周围 条件的复杂性,决定新事物否定旧事物要经过反复的斗争。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发展会出现暂时的

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为我们认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艰巨性提供了的依据。 第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认清事物发展的

总方向、总趋势,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同时又要客观地对待发展中的问题,充分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

难。既要看到一定的曲折是正常现象,又要时刻注意把握前进的方向,尽量少走弯路。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就要坚定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信心。不可否 认,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它的目标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因而最终必然会取得胜利。同时,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循环论片面夸大曲折性

、回复性的一面,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如果用这种观点去看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往往就会得出悲观失望的结论,在实践中就会丧失信心。直线论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把 前进的道路看成是笔直的。二者都是错误的。如果用这种观点去看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往

往就会得出盲目乐观的结论,在实践中就会急躁冒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 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必须把远大目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急于求

成、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

杂情况。注意区分根本质变和部分质变,以免犯冒进的错误;还要区分部分质变和量变,以免混淆事物质

的界限。在事物的根本质变尚未到来时,要善于等待和积累,努力为根本质变创造条件;当事物进入根本

质变时,要有不断开拓的勇气和能力,为新事物的壮大发展铺平道路。今天,我

们已经完成了三步走战略

的前两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部分质变,是

量的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结果。我们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

发展,使我国由总体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将是

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的质变。但是它同样需要量的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才 能实现。

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既有远

大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一步一步地去达到奋斗目标。

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 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

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揭示了唯心主义先验证与不可知论的根本错误,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

限性,实现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强调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高度统一。它把辨证法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从主体和客体,

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认识活动。

主体素质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主体自身的素质也制约着认识。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是指主体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 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条件。主体的身体素质是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认识还受主体精神素质的制约。主体的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大部分。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

过程。

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 第二,主体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 第三,主体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 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

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2、再认识过程

人们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再认识的过程,再认识就是主体对同一客体原有认识成果的重新认识,它不仅

包括认识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而且包括鉴别真伪,修正错误,使认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更新的过程。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

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

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

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人们需要

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

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而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

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

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2、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即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 性。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作为反映两种不同关系的范畴,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察问题的取向。真理的客

观性是从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

对主体的效用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在客观上固有的作用和功能。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一般说来是一致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 ,真理的价值性又是真理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之一。真理的客观性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实现的。预期的目的

达到了,也就是价值目标实现了。 3、真理和谬误 首先,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确定的界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符

合、一致;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错误的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分裂。就一

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相互联系:其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其二,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

条件下的真理。反过来也是一样,这种谬误如果回到原来的范围以内,恢复它所必备的条件,它又会转化

为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的。

20、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辩证思维的方法一方面来源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的基础,另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这些方法在客观世界中找不

到对应的实体,因而具有主观性。由于辩证思维的方法内容是客观点,形式是主观的,所以成为人们正确 认识世界的中介,人们通过这些方法把握客观世界。辩证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选择功能、操作功能和解释功能。选择功能是指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进

行筛选和过滤,特别是在理性认识阶段,主体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的选择和加工,这个过程迫切需要主体具有辩证思维;操作功能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则进行 组合加工,它是认识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解释功能是指赋予认识对象以一定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功能

。由于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理论思维的重要工具。

21、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由个别、特殊的事物概括出一般的认识的方法称之 为归纳,通过一般认识和原理推出个别和特殊结论的方法称之为演绎。归纳和演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渗

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2)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比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更加深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质上是分析与综合的有机 结合。分析的方法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或因素进而加以认识的方法。分

析的结果只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某一个侧面,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

分析和综合的结合是辩证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只有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科学方法,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分析的综合,会陷人主观主义;没有综合的分析,会陷人形而上学的思 维方法。

(3)抽象与具体

抽象既是思维成果又是思维方法。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思维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

对象某种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是指人们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抽取出来

加以研究,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抽象和具体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出发,经过抽象,达到理性具体。所

以,抽象是对象最一般的本质的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它是人的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 中间环节。‚具体-抽象-具体‛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 ’

抽象和具体的方法是思维把握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主体认识客体并获得真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构

建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 (4)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具体的东西也都是历史的东西。辩证思维中的历史的 方法,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的具体阶段、具体形态来认识和研究它们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抽象概括,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 辑形式再现历史,以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为依据,撇开事物的某些偶然因素和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 流,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中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 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在阶级社会

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矛盾

的尖锐化,直至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革命斗争,而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 的更替。

第三,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社会革命对社

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a,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b,人民群

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a,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c,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d,引起 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五,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调整,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

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

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

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 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

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

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

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 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 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 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 ,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 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

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

;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

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 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

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

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

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

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一) 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 2.不定项选择(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 ①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② 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③ 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④ 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① 可知性 ② 实物性 ③ 运动性 ④ 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 ① 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②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③ 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④ 人的感觉的复合体(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 ) 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④ 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① 可知性 ② 主观性 ③ 物质性 ④ 存在性(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 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③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④ 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7)意识是( ) ①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③ 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④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8)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 ①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 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④ 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就是( ) ①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② 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③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④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③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④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 ① 客观性 ② 能动性 ③ 对象性 ④ 任意性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的‚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年,皆气也。‛的观点属于( ) ① 多元论的思想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④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3)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 ) ① 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②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③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④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① 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③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 ) 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③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④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6)‚坐地日

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 ①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②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③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④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 ) ① 辩证法的观点 ② 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 相对主义的观点 ④ 唯心主义的观点(18)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 ① 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②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③ 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④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19)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 ) ① 运筹帷幄 ② 审时度势 ③ 量体裁衣 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 ) ① 时间的不可逆性 ② 空间的三维性 ③ 物质的客观性 ④ 时间的一维性(2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 ① 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②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③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④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 ) ①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② 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③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④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2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 ) ① 意识转化为物质 ② 意识决定物质 ③ 意识派生物质 ④ 意识先于物质(24)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 ) ① 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② 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③ 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④ 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25)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 ①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③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 本原与派生的关系(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①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② 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④ 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27)《习传录》记载:‚先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观点的错误在于( ) ①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②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③ 主张花离不开人对它的感觉 ④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28)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 ① 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 ② 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③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④ 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2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① 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② 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③ 它是运动的度量 ④ 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 ) ①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② 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 ③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④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3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 ) ① 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② 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 ③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④ 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32)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 ) ① 我思故我在 ② 物是感觉的复合 ③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④ 存在先于本质(33)‚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 ①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 不可知论的观点 ④ 二元论的观点(3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 ① 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② 宇宙精神 ③ 原子和虚空 ④ 单一的存在(35)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观点属于( ) ①

辩证唯物主义 ② 客观唯心主义 ③ 历史唯物主义 ④ 主观唯心主义(3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 ① 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② 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③ 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 ④ 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37)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 ①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②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③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④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38)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 ①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② 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 ③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9)一切唯物论都主张( ) 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 世界是可知的 ③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 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40)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 ① 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② 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③ 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④ 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41)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 ① 正确反映 ② 歪曲反映 ③ 主观反映 ④ 虚幻反映(42)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意识是( ) ① 信息的对立物 ② 特殊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 ③ 信息、物质的普遍本质 ④ 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43)下列哪些观点进一步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 ) ① 宇宙热寂说 ② 唯能论 ③ 牛顿力学 ④ 相对论(4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的观点是( ) ①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 诡辩论的观点 ④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5)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 ①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②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④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6)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 ) ① 多元论的观点 ②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③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④ 诡辩论的观点(4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 ) ① 主观唯心论 ② 客观唯心论 ③ 朴素唯物论 ④ 辩证唯物论(48)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 ) ①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② 要把握事物的度 ③ 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 ④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49)‚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 ) ① 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② 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③ 时间是不可逆的 ④ 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50)比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说明( ) ① 客观事物是因人而异的 ② 人的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 ③ 主体自身素质是有差异性的 ④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51)‚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复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说明( ) ①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② 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③ 意识是第一性的 ④ 人的意识具有不确定性(52)杜甫咏诸葛亮的诗提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有瞩勋名‛的观点属于( ) ①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3)‚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 ) ① 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 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③ 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 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54)人们把握世界的实践环节有( ) ① 实践决策 ② 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③ 实践结果检验 ④ 实践目标的制定(55)实践的结构有( ) ① 实践主体 ② 实践客体 ③ 实践手段 ④ 实践工具(56)实践的特点有( ) ① 实践的随意性 ② 实践的实在性 ③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④ 实践的社会历史

性(5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 ) ①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5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 ) 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④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59)‚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的观点属于( ) ① 朴素唯物论 ② 客观唯心论 ③ 主观唯心论 ④ 唯心辩证法(60)‚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 ) ① 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② 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③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④ 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61)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 ) ①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④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 ) ①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② 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③ 唯意志论的观点 ④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63)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臵?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 ) ① 意识具有能动性 ② 阿Q精神的表现 ③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④ 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⑤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 判断说明(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3)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6)物质就是具体事物。(7)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

一元论。(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①②③④ (2)④ (3)①②③ (4)①②③④ (5)③ (6)①③④ (7)①②③④ (8)①②③④ (9)①③④ (10)① (11)② (12)②③④ (13)② (14)④ (15)③ (16)④ (17)③ (18)①②④ (19)①②③ (20)①④ (21)③④ (22)④ (23)① (24)①② (25)①②③ (26)③ (27)①②③ (28)①②③ (29)①②③④ (30)①②③④ (31)①②③④ (32)③ (33)① (34)① (35)④ (36)①②③④ (37)①②③④ (38)①②③ (39)①②③ (40)④ (41)③ (42)② (43)④ (44)① (45)④ (46)② (47)③ (48)② (49)③ (50)③ (51)① (52)④ (53)① (54)①②③④ (55)①②③ (56)②③④ (57)① (58)② (59)② (60)① (61)④ (62)② (63)①③ 3.判断说明题答案(1)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2)错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3)错误。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4)正确。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5)正确。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6)错误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7)错误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