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东华 罗宇红
来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现实分析
谭东华 罗宇红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000)
【摘 要】我国开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建构现代价值观念、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和谐世界构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形象越来越正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还未根本扭转、文化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有限、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人才严重缺乏。当下,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秉持和而不同、包容多样、求同存异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对外文化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价值;机遇挑战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8.05.01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8)05-006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在多方面,于文明而言,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交融超越文明冲突隔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间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须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
对外文化交流是以主体间的文化平等为前提条件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相互开放、碰撞、交流、融合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里,任何一个民族的建设和发展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它必将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中。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指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1]2014年,*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就开展文明交流与维护世界和平之间的关联作出了深刻阐释,“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可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建构现代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及我们受“左”的思想束缚,我国基本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人们思想观念保守、封闭,容易夜郎自大,较少接受外来的先进科技与文化,结果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使人们在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接纳新的文化理念与精神。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世界性交往日益扩大的过程中,随着不同文化频繁地交流、融合,当前人们更多地接受和形成了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法治、契约、规则等意识,改革、创新、拼搏等精神,已重新认识和审视自我与他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进而形成与现代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二)有助于消除误解,塑造国家良好的形象
当前,一些国家对中国印象形成威胁、恐惧和落伍的误解,主要是对当代中国缺乏真实了解或者了解不完全。因此,通过文化交流塑造国家形象,是我们社会的共识。我们必须作深刻的反思,要改变思维和态度,改进方式方法,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纠正对中国的偏见,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从而在国际上塑造当代中国友好、文明、进步的良好国际形象。
(三)有助于维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展示自身的文化个性和自信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但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以来,目前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地发展,但有的也停办或撤销。这在文化交流中虽是正常现象,有的却有着更深刻的原因。有分析认为,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其一是孔子学院自身存在的不足或管理上的不善;其二是中国加速崛起,文化走出去,引发某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的醋意,使这一带有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教学机构在媒体上不断引起争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输出变得更为急切,孔子学院成为“中国威胁论”新时期的实体代表;其三,也许是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社会舆论过度强化敌对势力文化上的颠覆和渗透,使得西方反过来认为并担心中国可能借助孔子学院对西方进行“文化入侵”和“反渗透”。西方长期以来只习惯于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输入给他人。可见,对文化输出的问题切不可操之过急。
(四)有助于寻求价值共识,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和谐世界的构建既是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更大视野和范围的社会和谐。不同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交融中实现共享,形成共识,才能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价值共识是在不同文化的频繁交往和持续传播中逐步达成的。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共识的形成,推进人类和平事业。从深层次和长远过程来看,文明间冲突的过程也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冲突中有融合,融合中有冲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普世价值日益处于主导地位,原来各文明的差异处于次要地位。但各文明仍将顽强地保有其数千年中形成的某些个性特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来就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单一的文明必然会导致落后和停滞,甚至成为怪诞不经的东西。当佛教传入中国,似乎与本土的儒教、道教传统格格不入,被视为异族异教,后来逐步融合,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甚至当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衰落后,却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反倒成为其主要的传承地。可见,通过文化交流,对外传播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大力倡导合作共赢价值理念,对积极构建国际共识,形成集体认同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广泛成为国际共识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近年来,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推动国际社会真实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并逐渐形成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
并举、市场运作”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还是文化交流的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新高。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一些挑战。
(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面临的有利因素
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一直是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来对待的,处于次要的、辅助性地位。进人新世纪后,我国对外文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6年,中央第一次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深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3]201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党和政府对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在战略上,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加强国内文化建设的同时扩大文化对外开放。在政策上,从管理向引导扶持转变,支持引导民间更好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方式上,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切实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二是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灵活,渠道越来越多样。至2016年底,我国就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其中绝大部分国家为了落实政府协定,每2-3年签订一个更加务实的执行计划。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开拓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多种交流渠道,其中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就是进行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平台。通过这些海外文化传播平台,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外交活动,将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介绍给了世界各国民众,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尤其是最盛大的春节,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节日,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有调查发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8-24岁青年人都是认为中国有吸引力、看好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计划到中国旅游比例最高的人群。中国旅游吸引力大,88%的海外民众未曾到过中国,60%的海外民众表达了来华一游的意愿。同时,有访华经历者对中国态度往往更积极。”[5]
三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扩大中外文化交流领域。近些年,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仅仅注重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同样重视把外国文化引进来,为我所用,推动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在交流中博采众长,在合作中完善自我。“由文化部联合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举办的“亚洲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文化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这些品牌活动吸引了上亿中外民众参与,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领域和范围[6],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特别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为中国未来的文化贸易开启了一个新的天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沿线国家间将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等。”[7]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开展文化交流是大有可为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必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增强和提升。
四是加大文化国际传播力度,海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稳中有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加强国际传播力度,讲好中国故事。*总书记走到哪里,中国好故事就讲到哪里,总书记反复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等中国特色外交理念和外国人喜闻乐见的精彩讲述,向世界展示有故事的精彩中国。在*总书记率先垂范、
亲自推动下,我国新闻媒体加大了国际传播力度,2015年9月下旬,中美联合制作宣传片《一带一路,连接你我》和《中国,与你同行》分别在美国新闻频道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和有线电视新闻网滚动播放,引起了美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同时,中美友好形象宣传片也出现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通过书法、茶艺、戏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和而不同”“换位思考”的主题。2017年6月,中国中文卫视启播盛典在北京举行。它以“推广中国旅游资源,传播中国经济信息,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为使命,立足香港,倚重祖国大陆,面向整个世界传播中国。国际舆论注意到,中国“共产党正寻求与西方主要传媒机构建立关系,以帮助提升其在西方的形象”。今天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国际上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有了明显提升。美国独立性的民间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通过在2014—2015连续两年对35个国家的调查,得出结论:“中国的正面形象愈发深入人心。2014年,这些国家中有49%——近半数的民众对中国持有正面观点,到2015年,这个数据上升至54%。而对中国持有消极看法的民众则从2014年的38%下降至2015年的34%。”[8]
(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面临的制约障碍
一是“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还未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无论在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方面,“西强我弱”的状况还未根本扭转。比如在文化事业上,根据国际图联规定,人均图书馆的数量是5万人一座公共图书馆。现在日本是4.2万人一座,美国是3.3万人一座,法国是2.2万人一座,英国是1.2万人一座,而我国是40多万人一座图书馆。[9]而在文化产业上的差距更为突出。在当前世界文化市场里,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日本占10%,中国仅占3%;[10]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76%,而美国的占比高达25%,日本达到20%,欧洲平均在10%到15%。[11]特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软实力偏软,时常被西方妖魔化,成为其意识形态冷战的牺牲品。这种“西强我弱”的世界文化格局状况显然很不利于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二是我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有限。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当今中华文化已经热热闹闹地走出去了。但走出去的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影响力又有多大呢?电影《战狼2》在国内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收获了高票房,为我们主旋律电影产业树立了信心。但在美国上映时,无论是票房还是反响都没有达到预期,说明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外吸引力不强,竞争力有限。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像《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和美联社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文化国际传播力较弱,导致在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中,往往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境地,加大了境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文化误读”现象。目前,西方国家依据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庞大媒体网络,凭借这些媒体网络形成了针对中国的铺天盖地的话语攻势。这种话语权的不对等,是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硬伤,也是我们劣势的传播能力所难以应付的。
三是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人才严重缺乏。中国的文化产品之所以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主要是因为产品的原创能力低,缺乏创意人才和传播人才。文化“走出去”是好事,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几乎被中国艺术家包下,这就不是好事。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在8个月里,接待了到访的133个中国音乐团体,大部分并不在乎有没有人买票,有的团体直接“把一摞票往门房一放就走了”。演出当天居然还有一半座位是空的。现在很多大陆“走出去”的演出就是自娱自乐,被人家当作笑话了。目前这个现象被文化部门注意到,已经纠正并阻止其延续。这说明“走出去”既需要优秀产品,也需要真正的人才,是不能“自欺欺人”的。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缺少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品,发展成为品牌和名牌的创意人才;缺少具有国际文化市场营销眼光、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缺少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外汉语传播人才、优秀翻译人才、优秀媒体传播人才等等。比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语言的翻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所以,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需培养一大批既精通外语又熟知了解中华文化的高端翻译人才。至于其他方面,同样有大量工作需要改进。
总之,当今中国在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此,我们既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也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始终秉持和而不同、包容多样,求同存异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倡导和平、合作、共融,在政治上求和平、经济上求共赢、文化上求包容,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为巴西大型文化艺术展致贺词[EB/OL].中国法院网,2004-05-6.
[2]*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3]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作重要讲话[EB/OL].中华新闻网,2006-08-23.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5]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EB/OL].新华网,2014-02-22.
[6]赵少华.把握规律科学发展,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J].求是,2012,(16):52.
[7]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2015-03-28.
[8]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中国的形象越来越正面
[EB/OL].http://www.jiemian.com/article/314379.html,2015-06-29.
[9]李宁波.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EB/OL].http://www.jcjst.com/read.asp?id=3732.
[10]张国祚.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许 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