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老师《阅兵中的数学故事》有感
扬州江都正谊小学 王蒙
2016年4月5日,扬州江都区实验小学组织了第28届“教学之春”教学专题听课研讨活动。举办方邀请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展示自己最新的综合实践数学课“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并给全区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这节课是华应龙老师参加阅兵仪式的结晶,他作为一名小数数学教师,阅兵中不忘自己的责任,阅兵结束后将阅兵当做资源,进行小学数学课程开发,于是就诞生了《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这节课。这节课讲的是想象,同时这也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华老师的学校有大课和小课之分,大课上课时间是60分钟,不论什么课型,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华老师先出示了一段今年阅兵式的视频,问学生:看后有什么感受?随后出示了3个思考题:
1、阅兵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阅兵中的数学问题可以和小学生分享吗?
3、这种分享有什么价值?
华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练习本左上角写上名字,每个字2平方厘米(第一次想象),原因是华老师说自己眼神不好,同时要求把名字中的易错字写上拼音,在看学生写的名字时还调侃道,有的学生太好了,名字三个字,都注了拼音,华老师喊出了许多学生的姓名,让学生感觉到了亲切感,而且华老师喜欢笑,整个课堂感到很轻松。
在本课中,华老师都是围绕阅兵展开的,其实也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以9.3大阅兵为背景,围绕阅兵中看到的各种精彩瞬间从而产生思考并引发成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一回:破解51之谜;第二回:为了神圣的那一刻;第三回: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这三个“回”就引人入胜,让人无限想象。通过阅兵中的三个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阅兵中的美产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之前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有数学的地方就有美”等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引导着孩子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品质。
课后,华老师对这堂课与在座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华老师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时刻在思考、时刻在想象,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让孩子觉得“数学好可怕”;为什么不用“阅兵中的数学问题”而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呢?华老师解释说:为了让数学有趣,而不是让学生害怕;应该让孩子觉得 “数学挺好玩”;数学是玩具,是和自己的想象力玩耍。在座老师都十分认可华老师的观点,还有不少老师通过积极发言来表达自己对华老师的敬意与钦佩之情。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非常钦佩华老师。在这次培训之前,我在2013年3月份在自己刚工作的第一年,在之前学校领导的带领之下赴江苏海安听过华老师举办的教学研讨会,当时听课的印象还历历在目。今天华老师能够亲赴江都实小,我特别激动,深感作为江都教育人之幸福。下午华老师的“心中有数”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在江都人的心中“心中有数”更像一种方言,就是要做到心中明白的意思,但在放到教学中,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一个“心中有数”的数学老师呢?华老师的一语双关让我产生几点想法:
一、 课堂上的“心中有数”
1、对学生学情要心中有数
华老师在上这节课前,做了大量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学的知识,紧握知识的生长点。由此可以看出,课前的学情分析对上课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通过学情分析,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正确制定课程内容的多少、难易等。这样才能够让课程更灵动更贴近学生。只有充分考虑到了课堂上孩子可能出现的一切可能情况,老师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将课堂变得更高效实用。
2、对教学目标要心中有数
想要上好一堂课,第一个就该要明确“你上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才能时刻提醒老师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华老师在这次的课例分享后,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这节课是干什么”,也就是在问大家这节课我到底希望学生学会什么,也就是教学的目标。一节课若没有目标,这节课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无法将整个课支撑起来,变成了一盘“散沙”。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节课是要干什么”,只有围绕好我们的目标才能把课设计得更有层次。
3、对教学方法要心中有数
了解了详细的学情、确定了正确的目标后,围绕学情和目标的教学设计就成了老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我认为设计的核心在于“有趣、有用、有空间”,首先内容应该是有趣的,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想学数学。其次就是有用,很多成年人都曾感觉,数学是有用,可是学校学得数学很多都“没用”。华老师的课,正是一个诠释数学“有用”的示范,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数学的用处。第三就是要有空间,所谓空间就是让学生有后续的思考和探究,立足于课堂知识,着眼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华老师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中,第三个问题并没有直接在课堂上探究,而是“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唯有做到对教学方
法的“心中有数”才可能呈现出一堂设计精彩的课。
4、对教学效果要心中有数
光能做到对学情、目标、方法有效,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要对教学的效果有数。教学效果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呈现形式,它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一堂好的课,必不可少会有对效果的关注。如,本次华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就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时刻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教学效果并非一定是当堂的教学就检验当堂的效果。如,华老师今天实际研究的问题是“火车过桥问题”、“植树问题”。而这堂课就需要基于这两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华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曾经问到“这个问题和书本上的哪个问题类似?”实际上就是对之前学过的“火车过桥问题”“植树问题”的一个检验,检验孩子们是否掌握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而我们知道,植树问题和火车过桥问题均不是来自六年级的数学问题。因此这种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跨度是很大的。但是却也可以很好的总结出之前所学知识的缺憾。
二、课堂外的“心中有数”
既然是一语双关,我想就出在这个心中有“数”上。我一直都在思考,华老师那么多课,一部分都是综合与实践类型的数学课,他是怎么做到这么大的知识储备,随时都能将自己掌握或了解的人、事、物都运用到数学课堂上来,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听了华老师的讲座,我突然顿悟。其实还是心中有“数”,只不过这个“数”是数学的“数”。我发现,华老师除了爱阅读以外,他最喜欢的就是将自己的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时刻都在想这些资料文献能给数学教育带来什么?能否挖掘其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就是这个心中有“数学”,才成就了华老师如此出彩叫好的课程。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除了应该把常
规课程上好,更应该向华老师学习,时刻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故事、我们阅读的资料乃至我们听得音乐等是否能够联系上我们所教的数学。多提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办。往往就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只有爱思考的老师,才能从有限的时间、资源中获得更多得启示。只有心中有“数”的老师,才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心中有“数”的数学老师吧!
三、学会“想象”
华老师在这节课上多次讲到想象,华老师强调想象的重要性,他说数学是抽象的,很多时候一些抽象的事物需要我们想象出来,这些事物并不具备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学好数学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很重要,在本节课上中重点体现在这一环节上:军人走路都是啪啪啪的跟着步伐走路,我国军人每分钟走112步,每步的距离是75厘米,求速度,应该这样算:112×75÷60=140厘米/秒=1.4米/秒,可是有些学生却说140米/秒,此时华老师请学生说你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140米每秒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太快了,不现实。这儿正是应用了想象,去设想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生活规律。在课程的最后一回“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突然说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再一次点题“想象”。
这次是第二次听华老师的课,一直都听说华老师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华老师的板书就像一幅对联一样:上联(数学使人精细),下联(学而时习之),横批(想象)。华老师最后出示了许多名人对数学重要性的强调,比如: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华罗庚)等等。听了华老师这节课深深感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之路还很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