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的心门
作者:马东杰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06期
2008年9月,在接任一个新初一班主任之初,我开始着手研究为学生建立心灵档案。具体做法是通过带领学生画全家福图,画五项图,写出自己的早期记忆和进行词语联想这四种检测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分析,并分类存档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展开研究。 下面,我以早期记忆的解读及应用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早期记忆的解读
1.解读学生的早期记忆,要注意看记忆中的场景、地点
早期记忆中的场景,有家中、风景区、动物园、游乐场、幼儿园、学校等。比如场景发生在家中,我们可以推测这类学生比较恋家、对家长比较依赖或者不太喜欢交往。发生在游乐场、动物园中,这类学生可能比较好动、贪玩等。早期记忆中出现幼儿园的学生不少,多数是说自己怎么不愿离家,哭着喊着拒绝入园,这种学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可能会相对较弱。而早期记忆中出现上学后的情景相对较少,不管他记住的是在学校受挫还是受表扬,都可能说明这类学生对所在集体是比较看重的,他很在意自己在正式群体中的位置。相反,如果某生早期记忆中完全没有学校和幼儿园的影子,那么他就可能更在乎自己在非正式群体(朋友圈子)中的存在。
2.解读学生的早期记忆,要注意看记忆中出现的人物
有的学生早期记忆中哥哥或姐姐很突出,有的都是同伴,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倾向往往会侧重同龄人,即横向的关系。如果早期记忆中出现的都是成年人,父母、老师等,这种学生就会比较重视纵向的人际关系,形成权威人格的几率会高一些。如果某个学生的早期记忆中只有自己,那么这个学生可能非常自我,也可能自主性非常强。 3.解读学生的早期记忆,要注意看回忆中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早期记忆中肯定会有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在做什么,他的关注点是什么。
比如“玩”是早期记忆中最常见的内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的幼年时代主旋律就是玩。但我们不能把分析停留在“玩”这个层面上,玩和玩可不一样。男孩舞枪弄棒,女孩玩布娃娃,性别定位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孩子是在傻玩,有的孩子边玩边思考,智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有人喜欢自己玩,有人喜欢和伙伴一起玩,后者社会化障碍就可能比前者少一些。有些孩子玩的时候,注重的是结果,而有些孩子则可以体验过程的快乐,这两种人长大后人生态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有很大差别。有些孩子喜欢动作型游戏,有些孩子则喜欢动脑筋型的游戏,他们的智力类型显然不一样。
二、早期记忆的教育指导意义
解读学生早期记忆对于具体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我想以一个具体的个案为例: 接新班之初,我想挑个班长,一看档案,小S挺合适——小学时是大队委、市“三好生”、艺术特长生。可是开学第一天,其他学生坐姿端正、严守纪律,唯有他,下动其腿,上张其口;第一次上自习课,全班唯有他回头说话;第一次集体外出活动,他口若悬河、旁若无人,竟从本班队伍“说”到了邻班队伍……班长没找到,却找到了问题生。我认定此人不堪重用。可没想到,在关于班长人选的民意调查中,他的票数竟然位居全班第二。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重新审视我的“判断”。我找来了心灵档案中小S的“早期记忆”。
记忆一:大约3岁时,在我们小区的石桌前,一个朋友拿来一些吃的,我从没吃过的,于是,我就向他讨要了一些,可妈妈见了打了我一巴掌。我觉得很委屈,便哭了起来。妈妈见我哭,不但不安慰我,还把我带回了家。事后,妈妈对我解释了为什么会打我,还说那是我第一次挨打。
记忆二:3、4岁的时候,爷爷与世长辞了。那天,他在屋里,锁着门。早上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天安门,结果,等他们进屋时,爷爷已经昏迷了。之后,爷爷被送到了医院。那时我很好奇,这些大人都在干什么呢?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爷爷。在当时的年龄,我还不懂得悲伤,但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爷爷那张笑眯眯的慈祥的脸。
记忆三:在我3岁时,认识了一位朋友,他的大名我不知道,但别人都叫他“寒牛”。我经常和他一起玩,我们在小区里骑车、捉迷藏、踢球,去花丛里寻宝等等。和他在一起,我很快乐。
记忆四:4岁时,在幼儿园认识了小X。我们聊得很投机,也不知为什么,就成了特别要好的哥们,这也许就是缘分吧!后来,我们的家长之间也有了联系。我经常去他家,他也经常来我家,就这样,我们渐渐亲密起来了。
记忆五:6岁时,上小学了。一天,放学后我往外走,正好身边有一位同班同学,便问他看没看过一部正热播的动画片,他一听是那部动画片,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听他一说,我也兴奋起来,和他讨论起里面的人物来。他对人物的看法和我简直一样,于是我便认为他是我的知音。后来,我们比学习,比纪律,是对手而不是敌人,是不折不扣的铁哥们儿,他叫做小G。
我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五则记忆中,四则与朋友有关、交往有关,可见,这是一个交往型(或称人际关系型)的学生,朋友在他的生命中是重要他人。而且,四则记忆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于交往认知的加深:从向朋友“讨要吃的”第一次挨打,到和一个叫不出大名的孩子玩游戏,到因为说不出原因的“投机”和“缘分”有了一个亲密的好哥们,再到最后有了一个知音式“不折不扣的铁哥们儿”,“比学习,比纪律,是对手而不是敌人”。从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在成长。 2.记忆二表现出他对亲情的重视。五则记忆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重情义的学生。 3.从他与朋友们交往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个好动、喜欢表达的学生,且有一定的上进心。 4.对于人际交往中所受的挫折,记忆深刻。
看来,小S开学初的种种言行,可能是交往欲的一种表现,不应简单地看成纪律问题。在一个比较陌生的集体里,他急于找到新朋友,急于建立新的朋友圈,而民意调查中他那超高的票数,验证了他的确具有很强的交往能力,这正是许多同龄人所欠缺的。
基于以上的心理分析,我具有针对性地与小S进行了一次愉快而有效的谈话,谈话的结果让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把他培养成一个好班长的机会,是科学的心理分析和适时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避免了我的主观误判。
实际工作中,这种“早期记忆”分析法在给予学生学法指导、预防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等方面均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