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2011年10月第26卷第10期 CJGMCM October 2011.Vol 26.10 ・2121・ 才能通利下窍,逐石下泻;气化得司,气机畅通则水液 弊,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复发率。 代谢正常,结石、积水难以形成,已成的结石也难以增 参考文献 大。故理气当是治疗结石、防止复发、预防并发症的重 [1] 杨学信.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复发性泌尿系结石102例观察[J]. 要治疗原则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证 四川中医,2003,9(21):51. [2] 郝俊卿.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的Il缶证体会[J].中医药研究, 治》日:“沉香散,治气淋,多因五内郁结,气不得舒,阴 2001,17(2):16. 游于阳而致壅闭,小腹胀满,便溺不通”。这为沉香配 [3]刘庆林.沉香药对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5): 伍相关方剂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了思路。沉香辛苦芳 70.71. 香,功专行散,能醒脾开胃,祛湿化浊,行气止痛,性专 [4] 田燕泽,秘效嫒,朴香兰.沉香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I临床应用 下降,直达下焦,入于肾经,行而不泄,专于化气降痰, 研究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1): 77.81. 兼有扶脾温肾之功。药理研究认为理气行滞类药物可 [5]吴立峰.泌尿系结石的中医治疗方法[J].黑龙江中医药,2008, 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解除结石嵌顿,并能有效修复 4:28-29. 因结石嵌顿所造成的粘膜损伤 。因此,现代中医治 [6] 郭洪波,罗玉梅,陈朝霞,等.沉香散加减治疗输尿管结石68例 疗泌尿系结石之时,可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加用沉香 [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70—1271. 以行气降逆、暖肾利水、促进肾气化功能及相关脏腑的 (本文校对:叶伯鑫收稿13期:2011—03—07) 功能活动,有利于推动结石运化和排出,防止再生之 试论血府逐瘀汤的本意及临床运用 李大林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瘀血;方剂学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1.10.10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1)一10—2121-04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 都属胸腔部位。尽管这种把胸腔当作生理性的存血之 任先生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 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血府”血瘀却确实是客观存在 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虽然受时代的影响,限 的病理现象,对后世医家从中医脏腑气血生理、病理的 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但是,本方和他治疗瘀血的 认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些方剂,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特别是他丰富和发展 首先,从中医的脏腑概念来看“血府”。中医对脏 了的“活血祛瘀”(现多称“活血化瘀”)法,已成为目 腑的认识,是在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对生理病理现象的 前中医研究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是通过对“血 观察以及长期而丰富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但 府”、“瘀血”、“逐瘀”以及血府逐汤临床运用的论述, 是,与现代医学中的脏腑含义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 说明“活血祛瘀”法的临床重要作用。 在中医学里的脏腑不单纯是解剖器官,更重要的是生 1“血府”辨识 理、病理方面的意义。同时,再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来探 何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脉者,血 讨“血府”。人以气血为本,《灵枢・本脏》篇云:“人之 之府也。”府者,聚之义,即含全身的血液都聚存于经 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为气所 脉之中。从广义理解,这里的“府”,应当包括全身的 化,神来血之中,则精神仍源于气血。血与气,异名同 经络气血。但《医林改错》所言之“血府”,却不指此, 类。生理上不可分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正如李梃 原书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低,最为坚 《医学人f-1》所言:“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 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肋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 之始也。”机体一旦发生病变,不是因于气,便是因于 右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日府。“膈 血。因此,可以用气血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生命运 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日血府”。 动的全过程。所以,气和血之在人体,不仅是指它的物 虽然,王清任说的“血府”范围大小不尽一致,但 质性,而表现于功能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王清任对气血尤为重视。他说:“治病之要诀,在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阆中637400) ・2122・ 光明中医2011年10月第26卷第l0期 CJGMCM October 2011.Vol 26.10 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又 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 瘀。”强调了气血在某些疾病发生方面的重要性,并指 出半身不遂的产生是由气虚血瘀引起,这些对气血生 理、病理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再从王清任因瘀血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这 一学术思想来看,“血府”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因此, 《医林改错》之所谓“血府”:①是包括心、肺、血脉的整 个胸腔;②心、肺以及气血的部分功能活动。这也是 “血府逐瘀汤”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有较普遍意义 的道理所在。 2“瘀血”的概念与形成 2.1瘀血的概念 什么是瘀血,历来认识不尽一致。 中医认为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道路,正常情况下,血液在 脉道内必须畅流无阻,永不止息而有节律地流动着。 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消散,淤积于机体 某个部位,均属瘀血。瘀血所致的病症是谓瘀血证。 2.2瘀血的成因 瘀血的成因很多,摄其要者,有以 下诸端。①损伤:各种损伤,是致离经之血停留于局 部,不能及时消散,而成瘀血。《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日:“有所堕坠,恶血留内”。②气滞:气为人之根 本,气行血行,气滞血涩,轻则为郁,甚则成瘀。故日: “百病生与气”。忧思恼怒、肝郁气结、疏泄失常、气滞 血瘀者多见。《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大怒 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格致余论・痛风 论》也说:“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则血气之运或迟 或速,而病作矣。”③寒凝: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抑气凝血,致经脉郁 滞,气血运行不畅。《素问・调经论》云:“寒邪客于经 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王清任亦说:“血受寒 则凝结成块”。现代病理学研究,属于外寒冻伤,毛细 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粘性增加,很快出现血小板、红细 胞等在血管内凝结成颗粒状或团块状固体的现象,导 致从毛细血管逐渐蔓延到较大的血管内的血栓形成, 即局部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血热:津液是血 液的重要成分,火热灼津伤液,则致血液粘稠、流行不 畅,滞而成瘀,热邪迫血妄行,脱离经脉,则易见吐血、 衄血、斑疹、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伤寒论》 中的“蓄血证”即是热与血互结而成瘀。清代医家叶 天士在温病的察舌、验齿、辨瘀斑等方面,丰富和发展 了对血热致瘀的辨证论治,为后世推崇。同时,热邪人 血,可瘀聚而为痈肿疮疡。《素问・至真要大论》日: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其中包括热邪。《灵枢・痈 疽》亦云:“火热不止,热甚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 日痈”。⑤气虚:气与血,两相维持,气不得血,则散而 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灵枢・刺节真邪》篇 日:“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 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王清任亦颇有所得: “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凡遇是症,必细心 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 2.3瘀血之特征瘀血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故 其证多而复杂,变化无穷,但“瘀血有瘀血之证可查”, 临床表现以疼痛、肿块、出血、紫暗、脉涩为其主要特 征。①疼痛:瘀阻经脉,不通则痛,其痛多呈针刺、刀割 或纯痛、久痛不愈,反复发作,痛处不移、按之则剧,昼 轻夜重。《素问・举痛论》日:“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 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 痛。”②肿块:瘀积肿块,触之可得,固定不移,多有瘀 血。《医林改错》云:“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皆有 形之血也。③出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 因素,有些出血是瘀血所致,而出血之后,离经之血不 消而瘀,反更易造成经脉失畅,进一步加重出血或变生 他病,这在妇科尤为常见,如月经不调、崩漏、恶露不 尽,等等。④紫暗:跌打损伤,常见受伤局部青黑、晦 暗、肿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内有瘀血,亦多见面色黧 黑,唇爪青紫,舌色紫暗或紫斑瘀点,或有肌肤甲错,皮 肤赤丝缕纹,腹大青筋暴露等。《灵枢・厥病》说:“真 心痛,手足青至节。”《金匮要略》亦云:“病人胸满,唇 痿舌青……为有瘀血。” 另外,因“瘀血”停滞的部位不同,程度的差异,时 间的长短,还可出现寒热、口渴、喘咳、胸肋撑胀、小腹 硬满、发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麻木、瘫痪等 症。但临床必须四诊合参,全面辨证,方能诊断无误。 瘀血证以涩脉为主,而细脉、弦脉、迟脉、沉脉亦属 常见。 3 关于“逐瘀” 瘀血证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血脉不通” 则是其共性,故可以此作为一切瘀血证的共同基础,治 疗则“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素问・至真要大论》即 在“活血祛瘀”的原则下,分别辅以温经、清热、补虚、 理气等法,亦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谓“必先度其 形之肥瘦以调其气血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 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本为期。”由于气 血常相互为病,故祛瘀方中多配以行气之药。 对于瘀血的治疗,因病症缓急轻重不同,在脏腑经 络之各异,则又有化瘀、逐瘀、破瘀之法。化者,即用活 血力量较弱的药物,疏通经脉,畅流血行;破法,则是用 最猛烈之品,直攻病所,使死血顽结崩解而除;逐瘀则 介乎于二者之间,所用活血药物之力亦较强,使瘀血溃 散而消。一般说来,病缓症轻,瘀在经络,或属血行不 光明中医2011年10月第26卷第1O期 CJGMCM October 2011.Vol 26.10 ・2123・ 畅者,当活之化之;若瘀久症重,病在脏腑,或有死血块 者,当逐之破之。 味,为活血祛瘀之首选,而王清任尤常运用,并多将它 们配合,相得益彰,活血逐瘀之力更强。 临床实践证明,活血祛瘀药物的作用实有强、中、 弱之别,其中逐瘀破血药较活血化瘀药性峻力猛,攻坚 溃结之力较强。王清任最常用的四种活血药,即桃仁 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伤寒论》中小柴胡汤 证皆由上焦不通所致,可见柴胡能疏通上焦,和解表 里,运转枢机,透达邪热,又为治肝郁气滞之主药,它能 人藏血之脏,疏肝解郁。畅达气血,并能升达阳气,以 利浊阴下降,还能解血府之热。桔梗能开宣肺气,祛痰 破血,属最强类活血药,川芎、赤芍、红花则力为中等; 并且,把它们配合应用,确能收到“逐瘀”的效果,可见 王氏治病独具匠心,用药精巧,而方用“逐瘀汤”之名, 亦不无道理。 排脓。《本草经》日:“主胸肋痛如刀刺,腹满,肠呜幽 幽,惊恐悸气”。本方用桔梗载药上达胸中,共奏活血 4方剂剖析 王清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瘀血的实质 及广泛性,总结出50种瘀血证;并且对其治法有独特 见地,提出根据瘀血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医林改错》说:“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 症。”王清任认为“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 因此,不能一见原书开列病证:“头痛、胸痛、胸不任 物、天亮出汗……干呕,晚发一阵热”某证就投予血府 逐瘀汤,都是在常法治疗不效,或经仔细辨识确属血瘀 所致者,才用活血逐瘀法。本方应用较广,临床病证多 见头痛、胸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痛如针刺、刀割,固 定不移,或呃逆失眠,急躁易怒,常见舌质暗红,且有紫 斑瘀点,口唇、两目、面部晦暗,脉涩或弦紧。 原方组成: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 钱,枳壳二钱,赤芍二线,柴胡一钱,甘草二线,桔梗一 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一钱合现在3.3克),水 煎服。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组 成,既专活血祛瘀、又善疏肝理气。桃红四物汤(《和 剂局方》)是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而成,能养血化瘀。 《成方便读》“一切补血之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 ”……,此方乃调理一切血证,为其所长;王清任以生 地黄易熟地黄,加重凉血滋阴、治血府郁热,将白芍更 为赤芍,更加强化瘀之力。四逆散为《伤寒论》方,能 和解表里,疏肝理脾。主治传经热邪,传人于里,阳气 内郁,或肝郁不疏,肝脾不和,脾土壅滞不运, 不达 四肢的“热厥证”。王氏用意在疏肝理气解郁。桃红 四物汤合四逆散为血府逐瘀汤之主体,长于理气活血 逐瘀。其中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本草经》谓其 “主瘀血、血闭瘾瘕……”。为活血祛瘀之上品。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活 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临床运用表明,红花确 善于通利经脉,活血祛瘀。川芎性温、味辛,能行气开 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张元素说:“川芎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它能透达全身,入血行气,善治血瘀气滞。 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本草经疏》说:“主破 散,主通利,专人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以上4 逐瘀之效。枳壳破气,行痰,消积。枳壳善治胸中、肠 胃气滞,与桔梗相配,开肺散结之功尤佳。牛膝祛风利 湿,通经活血。本药性善降而能引血下行,血府逐瘀汤 用来活血逐瘀,通利经络,引血下行,使胸中瘀血得以 消散排出。临床上川牛膝生用效果最佳。此外,当归, 为补血活血之要药。生地黄,重在滋阴养血,以防理气 药之辛散、逐瘀药之破泄而耗伤阴血,且二药也有活血 之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组合,行气破滞,活血逐瘀。 综观此方即以脏腑经络的机能特点和气血的生 理、病理关系为立法依据,选药恰当,组方严谨。①气 血兼顾:以活血祛瘀药物为主,配疏肝理气之品,寓行 气于活血之中,使疏泄正常,则气分之郁结得散,血分 之瘀滞得除。②升降同用:方中柴胡、桔梗其性上升, 枳壳、牛膝则善降,川芎透达全身,最能散邪,同用有升 清降浊之功;但其目的不在升清,而重在降浊,使瘀秽 得逐,达到“血化下行不作劳”。③攻中有补:行气活 血中寓养血益阴,以防理气逐瘀之品耗伤阴血;同时,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祛瘀即能生新,寓补于攻之中。 本方所治的病变部位以胸部为主,旦为气滞血瘀 之实证,或某些情志病变而确为瘀血所致者。因此,方 中既有开肺药物,又有下气之品,且瘀血从肝而治疏肝 行气以利活血,使机体升降有常,出入有序,气血畅流, 瘀去新生。 5 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报道时有见;且后世治疗范围 愈加扩大,不仅专治“血府”血瘀之证,凡属气滞血瘀 诸证,不论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病变,都可以用本 方为基础化裁治疗,投之无不得心应手。 心悸案 王某,女,32岁,无业。初诊2009年5 月。患者来诊前4个月余,因其夫车祸亡故,心中悲戚 不堪,即渐发胸闷肋胀,心悸失眠,脘痞纳呆,喉中如物 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能。西医诊断为咽炎,神经官 能证;中医诊断为“梅核气”。服用多种西药和30余 剂中药,而症状毫无减轻。查阅所用药方,或为“利咽 散结”;或为“理气解郁”;或是“宽胸化痰”;亦有“镇 静安神”。望其面色略带晦色,形体憔悴,观其舌淡红 ・2124・ 光明中医2011年10月第26卷第1O期 CJGMCM October 2011.Vol 26.10 而有瘀点,论其脉细涩。辨证施治:思则气结,气结则 血瘀,又多方治疗无效,莫非“血府”血瘀之证?便试 血者,加入一些力量较强的破血药则疗效更佳,如穿山 甲、土鳖虫之类。本文就该方的理、法、方、药及其临床 应用进行了探讨,虽然,它有一定的适应证,但从其治 投“血府逐瘀汤”4剂,岂料效如桴鼓,病人喜悦,言病 已去大半,后再继服4剂。随访病已痊愈。 头痛案 高某,男48岁,干部。2008年6月初 疗范围来看,足以说明奠基于《内经》、《难经》、《神农 本草经》,开创辨证论治于张仲景,并为后世医家丰富 和发展了“活血祛瘀”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血气不 诊。患者阵发性头痛5年,其人平素性情急躁,复因劳 累或精神刺激,而发生头痛。开始呈阵发性轻度刺痛, 以枕部及两太阳穴处为重。因延误治疗,症状有增无 减。来诊前4个月症状加重,经常因感冒、生气、劳累 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瘀血的产生, 是气血循行的失常,而“活血祛瘀”法就是使气血恢复 动态平衡。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 而诱发,痛如锥刺,痛苦难忍,且伴有头面汗出,头晕眼 花,两目发胀。曾用各种镇静止痛西药,但效果不能持 久,又行针灸和中医药先后以“平肝镇阳”,“祛湿化 痰”,“镇静安神”,等法,终未见愈。2008年6月18日 来我处就诊,查两目红丝,面赤如醉,舌质暗红,舌面两 侧有瘀斑,苔薄微黄,两脉弦劲,血压正常,余未见明显 异常,既往无其他病史。辨证论治:肝气不疏,头痛如 锥刺,且多法治疗无功,正如王清任所云:“无表证,无 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无效”当属气 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逐瘀。方药:血府逐瘀汤 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5g,桃仁15g,红花12g,枳壳 10g,赤芍12g,柴胡10g,川芎15g,牛膝12g,桔梗6g, 甘草3g,全蝎8g,蔓荆子12g,白芷12g,地龙12g。服3 剂,头痛顿减。效不更方,继服6剂,症状基本消失。 后嘱常服“逍遥丸”以调之。 胸痛案 严某,男,41岁,教师。初诊2007年8 月。患者胸骨疼痛3个月,时轻时重,并有热辣感。每 于进食时疼痛加剧,势如刀割,甚则食入即吐,有时带 有少量鲜血,曾在我市人民医院做心电图正常,又经食 道钡餐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道炎,食道痉挛”,用西 药打针输液,消炎、止痛,疗效甚微,病人疑为癌症,益 加恐惧。来我处就诊时查其面部有轻度色素斑,舌质 暗红,舌尖有紫暗瘀点,舌两侧有紫暗缕纹;两脉弦细。 证属“血府”气滞血瘀,治以理气降逆,活血逐瘀。方 药:血府逐瘀汤加味。加辛温之法半夏,下气散结,和 胃止呕,加焦栀子,清热除烦。当归12g,生地黄20g, 桃仁15g,红花12g,枳壳15g,赤芍15g,柴胡8g,桔梗 6g,川芎12g,牛膝15g,姜半夏15g,栀子(炒)15g,甘草 6g。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连服10剂,疼痛 基本消失,嘱其再服3剂,病情痊愈。 6 结语 血府逐瘀汤确实对若干病证有可靠的疗效。笔者 从医30余年,还曾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冠心 病、风湿性心脏病、非化脓性肋软骨炎、损伤性胸背痛、 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肠粘连、乙肝等,中医辨证属气 滞血瘀者,均收到满意效果。临床体会,若为有形之死 厚味摄人过量,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增加,以及任何一 种疾病,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气血的运行,这就有出 现瘀血的可能,因此,“活血祛瘀”法越来越被广泛重 视和深入研究,并且在临床工作中,只要辨证准确,用 之的确疗效甚佳。 (本文校对:王猛收稿日期:2011—03—16) 临证药王歌诀(十八) ①斩关夺门_3K,巴豆-, 辛热大毒开寒幽 峻下寒积水谷流. 瘢痕积聚痰癣休 @温通之王数细辛, 散寒解表风寒劲 温肺化痰祛寒饮. 通鼻止痛治不孕 @护肝降酶王五味, 酸温津润心'J ̄-,Clr。 滋肾敛肺收关围. 精泄不固气阴亏。 ⑤理血要药丹参王, 活血凉血四物像。 通经消肿除烦恙. 风湿热痹寐天亮。 ⑦温药之王必推姜。 生姜辛温散表强。 -T-姜-4'r-热救厥阳. 温中痰咳呕逆降。 ⑩辛热毒药王乌头。 川乌草乌痹风透。 温燥肢体心腹痛. 寒疝阴疽畏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