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各类语言从来都是不纯洁的,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拿汉语来说,谁也无法想象用几千年前先辈留下的古文如何描述今天的生活。
佛教用语、英语的带入让汉语迎来融合高峰
数据显示,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500个,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迅速增长离不开外来词的持续借入。在汉语发展史上,借入外来词存在三次相对集中的高峰期。延续逾千年的汉唐时期,西域通商和佛教传入为汉语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吸收借入外来词的高峰。西域通商为汉语借入了大量的新奇词汇,如狮子、石榴、苜蓿、骆驼、苹果、菠菜等。而佛教传入则给汉语带来源自古印度梵语(雅语)和巴利语(俗语)及古中亚语言的佛教用语。
明末清初至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思想、科学、知识随现代工业商品涌入中国,以英语为主的印欧语词语被吸收借入汉语体系。清末到五四前后短短一百多年,汉语吸收借入外来词的速度、数量以及范围远远的超过第一次高峰。改革开放后,伴随外来商品、事物、科学、技术、文化、观念的涌入,来自各种语言的外来词大量出现,与前几次高峰相比,这次外来词被引进汉语体系的步伐大大加快,并在借入方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直
接使用原文的现象,即将外语(多数是英语)原词直接带入汉语,直接参与流通,例如:CPU、DJ、DNA、VCD等等。
反之,汉语也贡献5%到20%的英文词汇
目前汉语与外来语发生关系在引进方面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音译,如幽默(humor);二是意译,如显微镜(microscope);三是直接拿来,如GDP、WTO;四是混合式,音译一部分、意译一部分,组成整体,如X光,B超。至于对英语的输出,汉语作为外来词汇基本是直接音译,孔夫子(Confucious)、功夫(kung fu)、麻将(mahjong)、豆腐(tofu)等自不必说。欧洲人做过精细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在汉语与外来语的交互中,较多引发争议的当属越来越多的音译词以及英文缩略词的产生。起初大多数词语都是意译,若找不到准确传达意思的对应词,只能先用音译再慢慢尝试意译,很少有人知道小提琴是先译成“梵雅铃”,电话先译成“德律风”,激光先译成“镭射”。再到后期,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是呈指数级上升,意译效率远远落后于民众使用需求,大量科技术语难以用意思翻译,“拿来主义”(音译或直接用缩写)就成为外来语使用大趋势。
结语:
汉语发展史清楚说明,越不纯洁的语言越具有强大生命力。然而,语言在文化交流的同时毕竟承担着对内凝聚社会、提升发展水平,对外展示尊严及影响力的任务,如何对待母语和外语,开放与保守之间如何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权衡选择。
美国语言学家H.L. Mencken称:“一个活的语言,就好比是一个血漏不止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不停接受外来语的新鲜血液。什么时候这些门关上了,这语言就开始死亡了。”包容力强,善于对外进行信息交换是语言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即使DNA、GDP、NBA等等有一天在出版物中被抹去,拥有共同文化心理的民众仍然会“用嘴投票”,只有使用者才有真正的决定权。
反
(三)网络语言和保持汉语纯洁性
2004年,厦门大学教授李如龙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来说是一种污染,破坏汉语的纯洁性。持此观点的还有《文艺争鸣》的编审朱竞,她写了一本名为《汉语的危机》的书,其中就对网络语言对汉语纯洁性的影响持消极态度。2006年,上海市立法,规定从当年3月1日起,禁止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这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国家还规定在高考作文中不得出现网络语言。以上都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
然而,有观点认为,网络语言诙谐幽默,形象生动,是对现代汉语的有益补充。有些的网友则自编了所谓的金山鸟语通。据调查,18~35岁的年轻人是使用网络语言的主力,也往往对网络语言持肯定态度。国内已经出版了两部网络语言词典:《网络时尚词典》(易文安)、《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远)。以上这些无疑对网络语言持肯定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里有糟粕也有精华,应区别对待。比如,网络语言中的“鼠标、软件、登陆、宽带、聊天室、防火墙”等,这些都是当今信息时代经常用到的词汇,它们是对汉语有益的补充。吸收这些词汇是有益的。一些网络语言,它们粗俗、简陋毫无标准可言,它们是对汉语纯洁性的污染。
(四)网络语言对汉语纯洁性影响的表现形式
笔者以为,网络语言尤其是人们在聊天室里所用的网络语言对汉语纯洁性是有一定影响的,那么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1、网络语言毕竟是网友小圈子里运用的语言,但一旦它冲出特定的圈子,在社会人际交往或大众传播中运用,势必对交流带来障碍、产生隔膜。
2、网络语言对汉字的发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把“我”说成“偶”;把“喜欢”说成“稀饭”;把“这样子”说成“酱紫”等等。这样的语言要是被广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汉语的发音将会遭受很大的灾难。尤其是孩子们,有可能产生混乱、无所适从。
3、网络语言对汉字的字型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比如把“版主”打成“斑竹”。把模仿哭的声音的“呜呜呜呜呜……”打成“……”如此下去谁还会记住这些汉字本来的写法,只用简单的符号或别字来表示,这势必会对汉字的字形拆散、重组、解构。最终会导致混乱。
4、网络语言还会对字意造成不小的影响。网络语言有好多是对现有的词汇赋予新的意思,比如把“丑女”说成“恐龙”;把“丑男”说成“青蛙”;把“发帖子”说成“灌水”;把“上面帖子”和“下面帖子”说成“楼上楼下”等等。这些都是对原来汉语词义的改变或附加,在运用中势必会造成混乱(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5、网络语言对组词方法也造成了影响。以前的“漂亮”被说成“漂漂”;“东西”被说成“东东”;把“受伤很深”说成“很受伤”(受伤是动词,一般动词是不能被程度副词修饰的,比如不能说很吃饭、很跑步)等等。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对以前的词法进行彻底的颠覆呢还是用现有的词法规则来规范它呢?
6、网络语言对句子成分也是有影响的。句子的一般次序是主+谓+宾,在主语和宾语前面可加上定语,在谓语前可加上状语,后面可加上补语等等,这都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句序。而现在网上却到处可见这样的句子:(1)郁闷啊,我现在。(2)你饭吃了吗?(3)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4)走先、起先。等等。句子各个成分的顺序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7、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纯洁性的影响。现代的网络语言,是不规范汉语加上英语、汉语拼音、不标准简称、数字符号、表情符号等的大杂烩,难怪有好多人不能接受它。
三、关于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如何使汉语在新形势下达到规范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一)应该创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对汉语极其珍视,把她当作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单单是一种工具,网民自觉的维护汉语的规范性,正确地使用汉语。比如每年举办汉语节或倡导汉语月活动,这是大有裨益的。
(二)要对正确使用汉语立法,把它提高到法律的高度上,同时再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正确使用汉语法》(暂且这样称呼)的可操作性加强。
(三)语言学家、汉语教育工作者、大众传媒要做这方面的表率。
(四)网络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要真正负起管理的责任来。
各个相关人员和部门要努力联合起来,目的只有一个:保持我们汉语的纯洁性,创造一个正确、规范使用汉语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竞,《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版
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是一个伪命题 [原创]
秋千索
有学者认为,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关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关乎国家统一。导致目前汉英混杂的现象,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现象的蔓延,维护汉语的纯洁性。(来源于网络)
汉语从甲骨文进化到文言文再到现代汉语,从来就不是一个委员会能决定的。谓“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是一个伪命题。请问,语言是纯洁的么?美国人喜滋滋地说Kongfu(孔府)的时候,是不是对英语的污染?中国人说“卡通”、“沙龙”的时候,是不是对汉语的污染?兼收并蓄,才是语言发展的正途。
26个字母只需要学习几天,学会26个字母可以组成无数单词和句子及文章。汉语的文字要认识到能写出文章,学习起码5年文字才行,浪费人生多少年的时间。为什么有简体字,方便对不对。文字简化方便使用才是可取的,抱着几千年的文字不放,学习起来累死人,尤其是繁体字。汉语也要包容,排斥外来语是一种狭隘心理。语言发展的趋势应该是世界大同,汉语的纯洁性真的那么重要吗?
外来的新概念太多,很难做到及时形成大家都认可的译文,大量英文的直接引入就不稀奇了,这也是一个文明处于弱势时期必然面对的压力。中国本来没有相应词汇或不便用
汉 语表达的,就用音译,举一个古老的例子:Jeep这个东西是在抗战胜利后才在中国看到美军乘坐的,那时中国没有这个东西,译成吉普很恰当,如今吉普这个词,不管你有没有文化,也不管你懂不懂英语,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完全没有必要重译吉普这个词了。英文现在是国际通用语言,有一些英文缩略语是很难用汉字简洁表达的。
首先任何文化、语言都不是封闭的,或多或少的受到其他国家、民族其他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汉语就是最早的“汉语”吗?显然不是,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融合了上述的因素;第二,如要维护“纯洁性”,那么纯洁的标准是什么,要不要把“沙发”、“咖啡”、“沙琪玛”等词汇干掉。总而言之,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文化、语言都在交流,应顺应发展之趋势,专家别吃饱了撑的,为了吸引眼球,大放厥词。
无线电是欧洲人发明的,不要用;电视是美国人发明的,腐朽……。自汉朝之后,汉人相对来讲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现在都还没有扭转的趋势。语言的扩散什么规律,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散。当年改革不久,广东的大舌头话不也流行么,不少人不也呼吁抵制么,有效果么?除非中国能真正发达,而不是所谓宣传的盛世,不然人家的语言会更厉害更猛烈地渗透。现在的汉语其实已经很不“汉”了,很多词汇已经是外来词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拒绝的态度对待世界文化,其实是缺乏自信!
《英语故事》(The Story of English, by Robert McCrum, William Cran, and Robert MacNeil著)中提到了不同语言和英语的互动,对于目前关于汉语纯洁性的争议颇有参考
价值,略作摘录:
由于英语的“入侵”,瑞典出现了瑞典式英语(Swinglish), 如Bye-bye变成了Baj baj, 瑞典也有人责怪英语“腐蚀了”瑞典语,作者说:人们总是因为社会的变化,归咎语言的
变化。喊着英语电视节目入侵的那些人,或许是在发泄对于瑞典社会发展变化的不满。“抱
怨语言就和抱怨天气一样古老。”
法国70年代的时候,掀起过维护法语纯洁性的运动,因为法语是“最优秀的语言”(language par excellence), 蓬皮杜总统说:“我们不能让人产生这样一种观念:英语是工业、经济和科学沟通的唯一语言工具。”所以很多英文表述,都被译成了法文,如hot
money变成 capitaux fébriles, jumbo jet 变成gros porteur, fast food变成prêt-à-manger。但是根据法国媒体报道,如今的法语常用词汇中,约有二十分之一为英
语化词汇。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满怀信心地表示,一代人之内,英语的影响就会消除。可是到了八十年代,英语就成了一门全民通用的语言了,以至于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上台后,用英语向全印度人民发言。因为没有办法,要想在社会的台阶上爬上去,必须掌握好英语。一个印度妇女对作者说:95%的印度男人找老婆,英语好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中间确实有势利的成分,因为在“如果你去参加晚会,去俱乐部,大家一般会聚集到说英语的人周围。”另外一个原因,是实用的考虑,因为印度全国有200多种语言,最后大家只能通过一个外来
的英语,将国家统一了起来。
德语中并不抗拒英语的外来词,所以德语中有repeat funktion, der highbyte, resetknopf (reset button), das HP-Top_Management and der High-Speed Prozessor-Bus. 德语中增添的变化是给了这些词增加了性别。德语的名词都分阴性阳性中性,以至于马可·吐温概叹:德语真奇怪呀,少女没有性别(中性),萝卜就有。 很多时候,德语中只是加上性
别和冠词,然后直接搬用。
意大利语也直接借用英语中的科技词汇,例如bufferizare (to buffer), shiftare
(shift-key), debuggare (to debug).
西班牙语也是看重“纯洁性”的语言,可是现在纯正西班牙语辞典里也出现了诸如whisky
这样的用词,和诸多技术词汇,如escaner (英文Scanner)。
英语一开始也是一混杂的语言,丹尼尔·笛福称其为“你们的罗马-撒克逊-丹麦-诺曼底
英语”。目前的英语中,80%的词汇为外来词。
关于语言的开放性,作家H. L. 门肯(H. L. Mencken)说过:“一个活的语言,就好比是一个血漏不止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不停接受外来语的新鲜血液。什么时候这些门关上了,
这语言就开始死亡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