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嘉图比较成本经济学说述评

2021-04-19 来源:钮旅网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述评

摘要: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关键词:李嘉图 亚当·斯密 劳动价值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交换价值 相对劳动量

Abstract: ricard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dam Smith founded Labour theory of value, and so as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n the analysis of thi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ricardo give labor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h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tax principle \"in the very opening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value of an item, or yue to the exchange with any other the amount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depending on the goods required relative quantity of work \". Furthermore, he also like Smith, the value will be divided into \"use value\" and \"exchange value\out that \"usefulness is not measure exchange value standards,\" think \"Commodity Exchange value and decided to exchange value of commodity law, namely decided to exchange his goods must pay how many rules of this commodity, all depends

on in these goods to pay on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work\".

Keywords: ricardo Adam Smith Labour theory of valu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change value relative quantity of work

1 李嘉图及其经济学理论

1.1 李嘉图生平

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资产阶级犹太移民家庭,在十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三。童年所受教育不多,只受了两年商业教育,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1793年21岁的李嘉图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购置了一份地产。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当时英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是“黄金价格”和“谷物法”,他热心地参与这两个问题的辩论。1809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黄金价格》,走上了经济学之路。直到1819年达到经济学巅峰。不过,这位受到很少正规教育的大学者的著作尽管处处闪现着天才的光芒,但是逻辑混乱。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李嘉图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使他非常富有,1814年42岁时便退休了。

1819年,李嘉图在英国议会上院购买了一个代表爱尔兰的席位。他占据这个席位直到去世。作为议员,李嘉图支持自由贸易和废除旨在保护英国国内农业的《谷物法》。

“金价论战”发生在18世纪末。英国由于对拿破仑的战争处于财政困境,政府利用大量发行银行券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引起金价上涨,银行券贬值。李嘉图在《晨报》上匿名发表了《黄金价格》引起了所谓“金价论战”的论战。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方,李嘉图是金属派的首领,他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券发行过多,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要求有一个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

李嘉图于1823年9月11日去世,年仅51岁。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取了这位天才的生命。

1.2 比较优势的定义。

比较优势是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于1817年建立。认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在国际间转移的情况下,各国生产它们在成本上优势最大和劣势最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则都能节省劳动。 比较成本说在历史上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个理论。比较成本说”也称为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可是这一理论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合理内核,但在国际贸易实践的检验中却暴露出很大的片面性和非现实性。尤其在面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境时,比较成本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 比较优势基本内容。

又称比较利益论。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

比较成本说在历史上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个理论。

1.4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了“谷物法”。“谷物法”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涨到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而且这个价格限额不断地提高。“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资本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出于发展资本、提高利润率的需要,英国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谷物法”,从而与土地贵族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在全国各地组织“反古无法同盟”,广泛宣传“谷物法”的危害性,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他们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应,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的生产数量。为此,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1.5比较优势的具体含义

在《国际经济学》的各种版本中,对于什么是“比较优势”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为了

使大家更加容易地理解比较优势,先分析一个例子,然后再给出比较优势的定义。(英国和葡萄牙生产布和酒的比较)从分析可以看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哪怕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表现出绝对的劣势,两国之间仍有可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为了说明他的比较优势论,李嘉图建立了经济模型,合理地抽象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其理论的前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2).自由贸易。

(3).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

(4).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

(5).没有运输费用。

(6).不存在技术变化。

(7).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8).劳动价值论(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homogenous);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人维持不变。

现以英国和美国生产小麦和棉布为例,对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分析如下:

假设美国每工时可收割600斤小麦,英国每工时只能收割100斤小麦;美国每工时可生产4码布,英国每工时只能生产2码布。虽然美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然而,两国生产的相对成本是不同的,因而两国各具比较优势,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利益论,美国应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小麦换取英国的棉布,而英国则应专门从事棉布生产,并出口部分棉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如果两国间小麦和棉布的交换比例为1∶1,美国用600斤小麦交换英国的6码布,比分工前的国内交换多获2码布或节约1/2工时,而英国用6码布可换取美国的600斤小麦,相当于国内生产的12码布,与分工前相比,实际获益6码布或节约3工时。可见,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通过两国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获益。

2 比较优势理论应用

分析工具简介:

2.1.需求曲线

经济学上的需求是指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人们的购买量的多少。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向右下倾向的曲线。

2.2.供给曲线

经济学上的供给是指在某个价格水平上厂商的生产量的多少。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向右上倾向的曲线。

2.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了购买某种商品已支付的价钱和这种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等于市场价格减去各个生产者的成本的差的和。

2.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指一个经济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或发生微小变动,所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程度。

2.5.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选择成本。

2.6.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坐标系中的每一点都代表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一个产量组合。由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变化趋势不同,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呈现不同的形状:当边际成本不变的时候,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而当边际成本递增的时候,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3 比较利益论简评

3.1比较利益论的科学性及历史进步意义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内核,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石,可以说,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技术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它证明了国际贸易不仅是由于绝对利益的差异,更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

2.它从理论上有力支持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贸易自由,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3.2比较利益论的历史局限性

1.李嘉图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2.未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3.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

4.比较优势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分工地位不可逆转

5.比较优势理论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期望的利益

6.比较成本说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出在哪里

3.3评说与借鉴

在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水久地自我封闭起来,而总是要以一定的强度和方式参与区域分工和竞争。但是,关于区域分工和区域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随着现实的区域分工竞争模式的演化,以及经济学家认识的深化,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下面,本文仅谈一谈作者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的新认识。

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他认为,每一个国家均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合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那么它们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力和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各自的福利。因此,斯密的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论或绝对成本说。

斯密的理论虽然正确,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 十九世纪初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以著名的“葡萄酒和毛呢”的例子,公布了他的国际贸易学说。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打破当时经济学长期的“思维定势”,将国际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推进到“比较成本说”的新阶段。

这一学说是有其科学性的。首先,这一学说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其次从相对生产率差异引出的相对优劣的思想“两优取最,两劣取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这一学说问世以来一百多年的国际贸易发展史看,它对发展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就是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嘉图就这样比较圆满地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他的“比较成本说”比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更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也称为国际贸易的一

般理论。可是这一理论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合理内核,但在国际贸易实践的检验中却暴露出很大的片面性和非现实性。尤其在面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境时,比较成本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述评

班级:20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

姓名:张明飞

学号:200940805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