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妙词
文坛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名为“联句”或“集句”,就是把别人的句子重新组合,形成一首全新的作品。这种做法放在现在可能会涉嫌“抄袭”,但在当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种联句虽用的是他人作品,但要组合顺畅、达到浑然一体却是十分考验文学功底的。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组合后要有不同的意境和韵味,这就非常难了。
比如今天我们要提到的这首作品,一共有六句,就有五句是借鉴他人作品,其中三句更是一字不落地照搬。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
个词人居然是著名的苏东坡苏大学士,而被他“抄袭”的对象,是唐代的张志和。这个张志和名气不如苏轼,一辈子最拿得出手的就是这首《渔父》。那几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当真是流传千年的经典。想来苏东坡也是很喜欢张志和此作的吧,于是就有了这首《浣溪沙·渔父》。
《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的这首词,词牌是“浣溪沙”,而张志和的词牌是“渔歌子”,二者都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唐宋的词,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音乐作品更为恰当。从文字上看,确实苏轼是照搬了张志和,但是从音乐上而言,这两首作品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作
品。即便是从文学上而言,苏东坡看似“抄袭”,但其实完全创造了新的意境,融入了自己的新的生命体验。
苏轼的“渔父”情结,可谓由来已久。他在黄州的《渔父四首》
就是借渔父,写自己的人生态度。而这首《浣溪沙·渔父》就像是一篇总领之作,深意自现。
词的上片与张志和的作品高度重合,却在中间加了一句“散花洲外片帆微”,加的这7个字将前后两句加以渲染,与第一句形成互文,与后面又形成过度和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十分巧妙。因为加了这一句,便在原来的山水中多了人的存在,那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正是苏轼内心最渴望的自由。
词的下片苏轼又在“青箬笠,绿蓑衣”加上“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可谓画龙点睛,妙笔生辉。苏轼自己被贬黄州,常常披着斗笠,穿着蓑衣,这一句正是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还能有这样的豁达,这份“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洒脱令人羡慕不已。
一首唐代惊艳之作,被苏轼添了几句,便成了一首妙词,当真是自己;如果说张志和的词是一段原木的话,苏轼已经将其雕刻成了新的艺术品。
令人拍案叫绝。如果说张志和是写“渔父”,那苏轼的词更多的是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