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麦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技术

2021-10-21 来源:钮旅网
实 用 技 术

DOI:10.16815/j.cnki.11-5436/s.2018.02.014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8年第1期

小麦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技术

毛艳芝1,唐 玮2,陈永明3,赵 阳3(1.江苏省阜宁县东沟病虫测报站,江苏 阜宁 224400;2.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 建湖 224700;3.江苏省盐城市植保植检站,江苏 盐城 224002)摘要:随着种植制度、种植方式和气候条件的改变,小麦病虫草害呈现出加重发生的趋势,对小麦产量、效益构成很大威胁。大力推广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控制病虫草的危害,保证小麦产量、品质与小麦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农业部提出“两个零增长”行动计划,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综合防控措施,充分协调农业、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坚持科学的化学防控策略,实施统防统治,是实现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农药减量;绿色防控

毛艳芝,唐 玮,陈永明,等. 小麦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20+26.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江淮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区之一。笔者根据本地多年的实践和大面积生产调查,总结出小麦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在农药减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危害。

一、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

江苏阜宁,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两侧,属于淮河流域麦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既有黄淮麦区的特点,又有长江流域麦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麦田草害逐年上升,杂草群落演替变化

受种植结构变化和种植方式改变的影响,小麦田杂草危害越来越重。

(1)杂草发生面积扩大

据植保统计年报资料,2001-2005年,阜宁县种植小麦面积为70.64万亩/年,杂草发生面积61.52万亩/年,占小麦面积的87.1%,形成草害面积0.46万亩/年,占小麦面积的0.7%;2006-2010年种植小麦77.42万亩/年,杂草发生面积66.29万亩/年,占88.6%,形成草害面积0.67万亩/年,占0.9%;2011-2015年种植小麦83.58万亩/年,杂草发生面积70.96万亩/年,占84.9%,形成草害面积1.54万亩/年,占1.8%。

(2)杂草危害损失重

田间调查,2001-2005年平均杂草发生量为94.5株/m2,2006-2010年为108.3株/m2

,2011-2015年为150.9株/m2

(3)杂草群落演替变化大

全县麦区主要杂草为看麦娘、硬草等禾本科杂草和大巢菜、泥湖菜、婆婆纳等双子叶杂草。2008年前优势种为看麦娘、硬草、泥湖菜等;2015年调查,优势种为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早熟禾等,特别是早熟禾、抗性看麦娘,同时雀麦等恶性杂草发生面积不断扩大。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小麦播种迟,冬前化除面积小,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杂草抗性上升,化除效果下降等。2、赤霉病成灾频次加大,危害程度重、病症类型多

赤霉病从偶发性病害演变为常发性病害。

(1)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区域扩大

从发生年度来看,2000年以来流行频率明显高于上世纪,2011年以来的近5年流行频率又明显高于前10年,尤其是 2010基金项目:江苏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编号:SXGC[2016]194 项目名称:稻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20

大流行或中等偏重发生的年份明显增加,8年中2年大流行,2年中等偏重发生。

(2)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

近年来,小麦几乎都有赤霉病发生。2003年阜宁县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7%,病穗率大于50%的面积占11.3%;2010年赤霉病发病面积增加,占种植面积91.4%,病穗率大于50%的面积占7%;2012年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2%,与2003年持平,但绝对面积增加,病穗率大于40%的面积占21.6%。

(3)显症期早,穗腐、颈腐、秆腐并发

2012年为赤霉病大发生年份,5月3日查见病穗,5月上旬大面积显症,比常年早10天以上,到 5月中旬初最高病穗率达93%。部分种植高感品种的田块穗腐、颈腐、秆腐并发。

(4)品种间发生危害差异性大

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抗耐性有较大差异,表现出南方培育的品种轻于北方品种,如扬麦系列、宁麦系列和镇麦系列轻于豫麦如矮抗58等、鲁麦如济麦22等。

3、小麦白粉病发病呈现加重趋势,盛发期提前

白粉病发病加重,近年来连续重发,且自然发病程度十分严重。如2014、2015年阜宁县系统田最终病株率均达到100.0%,病叶率在80%以上。2016年进行了19个不同品种自然发病试验,其中宁麦13、扬麦13、淮麦29、淮麦20发病最重,自然病指分别为79.67、77.37、73.7 、67.47,其次是济麦22、淮麦30、徐麦35、周麦21、淮麦26、淮麦35、淮麦33、连麦8号,自然病指在52.67-58.83,郑麦9023、连麦7号、淮麦32自然病指在41.17-48.73,瑞华麦520、天民198、徐麦30自然病指在31.47-37.7,徐麦33发病最轻,自然病指为26.6。

4、麦穗蚜、麦粘虫间歇性发生,部分年份发生较重

受后期天气的影响,穗期蚜虫和麦粘虫的发生,年度之间差异较大,表现为间歇性发生,干旱年份加重发生。

二、小麦病虫草害减量控害策略

要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达到既减少农药用量,又能控制病虫草危害的目的,坚持科学的防治策略是关键。

1、坚持“综合防治”的策略

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从而减少化学防治的次数和农药用量。如选用种植耐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的减轻赤霉病的发生。目前仍未有高抗赤霉病的品种,但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耐病程度有较大差异。适期播种、健康栽培,培育壮苗越冬,合理肥水运筹,增强苗期、分蘖期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等可以降低纹枯病的发生。2、坚持“主动出击”的策略

对可防不可治的赤霉病等,要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策略,在抽穗扬花时主动喷药防病,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用药一次。如果不及时喷药预防,等见到病穗后防治,那将无济于事。

(下转第26页)

水 土 工 程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8年第1期

大量投入,使得改良历程漫长,套种一季耐盐冬绿肥,起到冬春裸露地生物覆盖的作用。春季结合整地翻压还田,可产绿肥鲜草20吨/hm2以上,是一项扩大有机肥源,培肥改土的有效途径。适宜种植的冬绿肥种类有:二月兰、毛叶苕子、油菜、冬牧70黑麦等。

播种,形成垄台和垄沟相间的种植方式。2006年在丁庄乡佟家寨村模拟试验表明:5 cm和15 cm土层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垄台要比垄沟分别高出25.53%和21.96%,土壤温度也分别高2.3℃和1.7℃。在春季返盐期,垄沟比垄台同土层含盐量低96%-141%,比平播土地减少138%-167%,结合灌水压盐,其保苗效果更佳。

3、土壤培肥改良利用措施

(1)利用秸秆还田培肥土壤

1999-2004年在丁庄乡孙家洼村对麦秸、玉米秸耕翻还田连续五年的观测,麦秸还田7.5吨/hm2,耕层(0-20 cm)土壤盐分下降到1.72 g/kg,脱盐率79.7%;玉米秸还田7.5吨/hm2,耕层(0-20 cm)土壤盐分下降到2.12 g/kg,脱盐率75.8%;不进行秸秆还田(对照)地脱盐率仅46.3%。0-100 cm和0-200 cm土体盐分变化也具有相同趋势。

(2)增施各种有机肥改良土壤

1999-2004年在丁庄乡时楼村通过施用麦秸(7.5吨/hm)、厩肥(牛粪7.8吨/hm)、化肥(常规)、对照(耕种不施肥)不同处理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施用麦秸和厩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化肥和对照。

(3)利用冬季绿肥改良土壤

中度以上盐碱地一般用来种植棉花,棉田缺乏有机物质的

2

2

四、改良成效

1、控制涝灾

由于完善了灌排农田工程措施,在7-8月降雨量达500 mm的丰水年,雨后2-3天能很快排完地表水,消除沥涝,达到了十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2、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质提高到1.2 g/kg以上,有效磷提高到25 mg/kg以上,全氮提高到0.8 g/kg以上,土壤容重降低到1.32 g/cm3以下,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到52%,为作物创造了高产稳产的土壤条件。

3、减少土壤盐分

改良后土壤耕层(0-20 cm)土壤盐分降低1 g/kg左右,中度以上盐碱地面积减少60%左右。

4、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

1981年盐碱地小麦亩产100 kg左右;到2015年小麦亩产达552 kg左右,是1981年的4.7倍;1981年玉米亩产120 kg左右;到2015年达到628 kg左右,增长了4.8倍。

(上接第20页)

3、坚持“一喷三防”的策略

对小麦后期(穗期)的病虫,坚持肥药混喷、杀虫剂杀菌剂混用的方法,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抗倒能力,做到病虫兼治,减少防治用工。

4、坚持“统防统治”的策略

统防统治具有提高药效、减少用工、减少药量的效果,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要大力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使用高效机械,积极开展社会化统防统治,解决病虫防治人工不够、技术掌握不到位、防治不及时等矛盾,提高防治质量和防治效果。

5、坚持“治早治小”的策略

积极应用土壤封闭技术,控制杂草出草量。抓住播种后越冬前有利时机,喷药防除杂草,把杂草控制在3叶期前,减少除草剂用量,提高化除效果。

3、积极开展冬前化学除草

推广“一封一杀”的化除技术,在小麦播种出苗前,每亩用75%异丙隆WP75 g加50%丙草胺EC50-60 mL或75%异丙隆WP100 g加10%苄嘧磺隆30 g进行土壤封闭,控制杂草发生。小麦出苗达3-4叶期,在杂草三叶期前,每亩使用15%炔草酯30 g或7.5%啶磺草胺12.5 g加75%异丙隆WP100 g或50%异丙隆WP150 g进行茎叶处理,防除禾本科杂草杂草。要特别注意的是,日最低气温达5℃以上才能用药,并且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有寒流到来前3天,停止使用化除措施。4、狠抓病虫防治

贯彻主动出击防病害、压低基数控虫害的策略,推广“一喷三防”技术,达到一次施药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

(1)适期防控

对于小麦赤霉病,坚持一次用药主动预防、看天用好第二遍药。第一次在小麦见花到扬花初期(即10%植株扬花)及时施药,阴雨或雾露天气多的年份隔 5-7天用第二次药。

(2)选准药种

大面积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选用氰烯菌酯、氰烯菌酯复配剂、戊唑醇复配药剂,同时注意药种的交替使用,降低抗药性菌株频率。防治白粉病可选用环丙唑醇、己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在麦穗蚜发生较重的年份,药剂可选用烯啶虫胺、醚菊酯等。

(3)优化施药技术

施药技术对药效有较大的影响。要积极实施统防统治,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优势,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施药。同时根据不同的施药方法,用足剂量,用足水量,机动弥雾机不少于20 kg/亩,手动喷雾不少于30 kg/亩。为提高药效,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可在防病治虫药剂中增加助剂,如白醋或有机硅等。

三、小麦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树立绿色防控理念,贯彻科学防治策略,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努力提高防控水平,实现农药减量、防效提高、小麦质量安全的目标。

1、优化品种布局

坚持选用抗耐性较好的品种,降低赤霉病的发病风险。强化区域内品种的一致性,以2-3个品种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3-4个品种,减轻品种“多乱杂”的现象,避免抽穗扬花期拉得太长,提高小麦生育期的整齐度,降低赤霉病的流行风险。根据近几年大面积生产实践和试验比较结果,以种植扬麦、宁麦、镇麦系列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较好。

2、推广机条播,搞好沟系配套

推广机条播技术,控减用种量,优化麦苗基数,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完善田间灌排设施,提高灌排能力,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健康栽培。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