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2022-11-14 来源:钮旅网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市统计局 2011年12月

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

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719.43万人(图1)。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28.24万人,占45.62%,外来常住人口387.04万人,占53.80%,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4.15万人,占0.58%。372.00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9.98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45.30万人。

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1

与2000年“五普”时的533.79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85.64万人,增长34.78%,年均增长率3.03%。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5.9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2.89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34.78%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20.69%、全国的5.84%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 全国 广东 佛山 2000年人口数 (万人) 129533.00 8642.00 533.78 2010年人口数 (万人) 133972.49 10430.31 719.43 增长(%) 5.84 20.69 34.78 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6.90%,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

2

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 地 市 全省合计 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惠州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肇庆市 人口数 (万人) 10430.31 1270.08 1035.79 156.02 719.43 459.70 822.02 312.09 444.89 391.81 占全省比重 (%) 100.00 12.17 9.93 1.50 6.90 4.41 7.88 2.99 4.27 3.76 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42.81万人,增长13.00%,年均增长率1.23%,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165.87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89.35%。

二、佛山人口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人口的结构大致分为三大类别: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3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 1、年龄结构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85.50万人,占11.88%;15-59岁人口575.82万人,占80.00%;60岁及以上人口58.42万人,占10.15%(表3)。

表3 2010年佛山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负担

单位:%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少儿 总抚养比 人口占比 人口占比 人口占比 抚养比 ① 全部常住人口 户籍常住人口 外来常住人口 11.88 15.83 8.48 ② 80.00 69.17 89.31 ③ 8.12 14.99 2.21 老年 抚养比 ④=⑤+⑥ ⑤=①/② ⑥=③/② 25.00 44.56 11.97 14.85 22.89 9.49 10.15 21.67 2.47 与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减少1.78万人,减少2.04%,年均减少1780人,比重下降4.4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增加167.07万人,增长40.87%,年均增加16.71万人,比重提高3.4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20.68万人,增长54.80%,年均增加2.07万人,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少儿人口的绝对萎缩,老龄人口的大比例增加,既表明了佛山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也表明了佛山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总体上,中间年龄段人口的增加,则进一步减轻了佛山的社会负担。2000年,佛山总抚养比30.58%,约3.3个劳动者养

4

1人;2010年,佛山总抚养比下降至25.00%,约4个劳动者养1人(图2)。

佛山总体社会负担的减轻是外来人口中和的结果。单从户籍人口看,2010年社会总抚养比高达44.56%,大约2.2个劳动者养1人,负担很重。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户籍人口的比例达14.99%,老年抚养比达21.67%,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还将加深。

图2 2010年佛山的社会负担

2000年 总抚养比30.58% 约3.3个劳动者养1人 2010年 总抚养比25.00% 约4个劳动者养1人

2、性别结构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387.50万人,占53.86%;女性人口331.93万人,占46.1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的110.05上升为116.74,

5

高于全省的109.00以及全国的105.20。

性别比的提高,基本上源于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佛山户籍常住人口的性别比2000、2010年分别为99.90和100.82,较为稳定和均衡;外来常住人口的性别比则由2000年的123.52提高到2010年的132.49,在较高的基数上进一步走高(表4)。

表4 2000、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性别比(女=100) 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 外来常住人口 2000年 110.05 99.90 123.52 2010年 116.74 100.82 132.49 2010年比2000年增减 6.69 0.92 8.97 3、健康状况

第一,死亡率。一般而言,在一年中死亡人数占总的常住人口的比例越低,表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2000到2010年,佛山人口的死亡率存在明显的下降,从3.75‰到2.86‰。

第二,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口健康问题也是衡量整个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方面。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的比例达到64.68%,基本健康的占29.44%,两项之和高达94.12%,说明佛山老人安居乐养,身心健康(图3)。

6

图3 2010年佛山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二)人口的地域结构 1、行政地域结构

人口的行政地域分布,可以体现地域的人口密集程度,从而反映地区之间的生产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佛山的情况也是如此(表5)。

2010年“六普”,五区常住人口按总量大小依次为:南海区,258.88万人,占35.98%;顺德区,246.17万人,占34.22%;禅城区,110.11万人,占15.30%;三水区,62.27万人,占8.65%;高明区,42.00万人,占5.84%。与2000年“五普”相比,禅城区的人口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南海区下降1.1个百分点,顺德区上升2.48个百分点,高明区和三水区分别小幅上升0.2和0.41个百分点。

7

表5 2010年佛山五区常住人口分布

地 区 全市合计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高明区 三水区 人口数 (万人) 719.43 110.11 258.88 246.17 42.00 62.27 比重 (%) 100.00 15.30 35.98 34.22 5.84 8.65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1895 7149 2411 3052 437 712 2、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并反超户籍人口。2010年“六普”佛山外来常住人口387.0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53.80%。 与2000年“五普”相比,增加165.87万人,增长75.00%。其中,省外250.28万人,占64.67%;省内136.76万人,占35.33%。

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看,佛山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全省的30.30%;增幅高于全省的48.58%;省外人口占外来人口比重略低于全省的68.72%。

务工经商是外来人口流入佛山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76.99%。

外来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56.1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3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计达74.42%(图4)。

8

图4 2010年佛山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分布

(三)人口的社会结构 1、家庭规模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198.49万户,家庭户人口547.8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75人,低于全省的3.20人和全国的3.10人。与2000年“五普”相比,家庭户显著增加70.87%、83.32万户,增幅远高于同期人口数的增幅;户均人口减少0.47人(表6)。

从家庭户规模看,三人及以下户占总户数的72.01%,其中一人户占22.65%,二人户占26.32%,较2000年分别增加8.48个百分点和6.68个百分点;从家庭户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一代户和二代户,分别占46.4%和40.74%,尤其是一代户,比重较2000年大增13.75个百分点。

家庭规模的演变,说明佛山家庭主要是以单人、一对老年夫

9

妇或一对年轻夫妇(加未成年孩子)为成员的核心家庭,该类家庭不仅普遍,且呈大幅上升的势头。

表6 佛山两次人口普查家庭规模情况

2010年比2000年 增减 数量 家庭户(万户) 家庭户人口数(万人) 家庭户户均人口数(人) 116.17 375.20 3.22 198.49 547.80 2.75 82.32 172.60 % 70.87 46.00 2000年 2010年 -0.47 2、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68.12万人,占9.47%;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139.40万人,占19.38%;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313.76万人,占43.61%;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148.61万人,占20.66%。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9.79万人,文盲率1.36%。

横向比较看,2010年佛山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9469人,高于全国的8930人和广东省的821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19378人,高于全国的14032人和全省的170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43613人,高于全国的38788人和全省的4291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20658人,低于全国的26779人和广东省的22956人。文盲率低于全国的4.08%和广东省的 1.96%。纵向比较看,下面

10

的专栏描述了新世纪十年来佛山人口文化程度全面提升的状况。

专栏 新世纪十年来佛山人口文化程度全面提升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由3672人上升为9469人,

上升157.87%;

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618人上升为19378人,上升32.56%; 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2704人上升为43613人,上升2.12%; 具有小学及以下程度的由28800人下降为20658人,下降28.27%。

3、产业分布

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59:60.67:33.74。与2000年的12.80:59.21: 27.99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7.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5.75个百分点(图5)。结合两个年份劳动力资源总量推算,2010年佛山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2000年减少40%左右,表明人员流出渠道较畅,流出速度较快,产业比较效率得到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加40%和70%左右,表明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增强。

图5 2000、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11

第三产业27.99%第一产业12.80%第三产业33.74%第一产业5.59%第二产业59.21%第二产业60.67%2000年2010年

进一步与佛山经济结构的比较发现,10年来佛山的就业结构明显优化。2000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9:52.8:40.3,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24.54;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9:62.7:35.4,结构偏离度大幅下降为7.44,就业平衡程度大大提高,符合偏离度随经济增长、产业演进而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表7)。

表7 2000、2010年佛山的就业结构偏离度

单位:%

2000年 就业结构 增加值结构 偏离度 就业结构 增加值结构 偏离度 2010年 1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12.80 59.21 27.99 - 6.90 52.84 40.26 - -5.90 -6.37 12.27 24.54 5.59 60.67 33.74 - 1.87 62.68 35.45 - -3.72 2.01 1.71 7.44 注:结构偏离度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之和,产业偏离数为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员比重的差值。

就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就业层次则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如从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就业情况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这类传统行业就业比重较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40.99%,住宿和餐饮业占10.70%,而高端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2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0.68%,就业比重较低。

三、几个简要结论

(一)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对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719.43万人,较2000年增加34.78%、185.64万人,总人口前移一位至全省第四位。人口总量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扩大了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摊薄”了人均指标,对城市各类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测算,2010年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每万人拥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数等《珠三角纲要》、“幸福广东”考核所涉人均指标,将较原公布数减少16%左右。

13

(二)性别构成男大于女,外来人口为其主因

佛山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10.05上升为2010年的116.74,高于全省的109.00及全国的105.20,究其原因,概源于高达132.49的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性别比的不平衡甚至失衡,可能波及家庭、婚姻,乃至社会的稳定。为此,除继续禁止胎儿性别选择外,需要更多地着力于产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促进女性从业比例较高的服务业的发展,并在就业、工资、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进一步关爱女性。

(三)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佛山15-59岁年龄段人口575.82万人,占总人口的80.00%,数量较2000年增加167.07万人,比重提高3.42个百分点。丰富的总量,极高的比例,为佛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储备,人口红利仍将持续。另一方面,该年龄段人口以外来人口为主,而其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近3/4,劳动力的结构性问题将趋于显化,其中高端人口尤为短缺。

(四)户籍老人比例升高,社会负担压力增加

2010年,佛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8.12%,老年抚养比10.15%,分别较2000年微增1.05和0.92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变化不大,但这完全是外来人口中和的结果。单从户籍人口看,

14

老年人口占比达14.99%,老年抚养比达21.67%,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户籍人口的老龄化一方面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一方面则会加大养老服务需求。扩大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注重开发老年用品产业(尤其是保健、休闲和旅游业),加强公共福利设施(如养老院等)建设,等等,是应对老龄化问题之关键所在。

(五)家庭人口有所减少,生产消费双向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198.49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75人。家庭户较2000年显著增加70.87%、83.32万户,增幅远高于同期人口数的增幅;户均人口减少0.47人。家庭户数量的快速增加、户均人口的不断减少,意味着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理念受到抑制,几代同堂的理念趋于式微,大家庭的裂变不可逆转,核心家庭转而成为普遍的现实存在。家庭规模变小,有利于餐饮、家电、家具、汽车、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市场容量的增加,也显著加大了养老、扶幼的社会化需求。

(六)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培养引进仍需加强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由3672人上升为9469人,上升157.87%;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618人上升为19378人,上升32.56%;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2704人上升为43613人,上升2.12%;具有小学及以下程度的由28800人下降为20658人,下降28.27%。人口文化程

15

度全面而快速的提高,是新世纪10年来佛山社会事业发展的点睛之笔,集中反映了多年来佛山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也昭示着佛山经济增长的依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积极演变进程。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是改善佛山人口素质、提高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七)学龄人口数量减少,优质资源仍然稀缺

2010年,0-14岁少儿人口85.50万人,较2000年减少1.78万人,减少2.04%,年均减少1780人。学龄人口的减少对佛山教育影响巨大,一方面可以缓和初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意味着需要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人口减少,对教育的需求将产生抑制作用,师资、设施、布局等存在重新合理配置的内在需求。此外,由于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依然短缺,总需求下降了,但供给的结构性错位依然存在,如外来孩子期待的均等的教育机会。

(八)流动人口迅速攀升,社会管理任重道远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与一地区产业、城市、环境、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联系紧密。2010年,佛山外来人口总量387.04万人,较2000年增加165.87万人,增幅75.00%,总量、增量、增幅分别是常住人口的53.80%、89.35%和1.9倍,流量巨大,势头惊人。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

16

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社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因之衍生。如何实现科学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良性循环,成为各级政府必须直面的长期而艰巨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外来人口的结构,如流出地、家庭状况、居留时间与住所、职业分布等方面特征,对认识和改善佛山外来人口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九)就业结构明显优化,走向高端仍需努力

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59:60.67:33.74。较之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7.2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减少40%左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4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5.75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 70%左右,与经济结构的吻合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从行职业分布看,制造业固然是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也还主要是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以终身教育为基本手段,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逐次有序实现劳动力的升降流转,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注:数据来源于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

供稿:佛山市统计局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