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及基本参考书
引言:从文化史、学术史到思想史:二十五年来中国大陆学术回顾之一侧面
一、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关于唐宋之际中国思想的转型。
基本资料1: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基本资料2: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文本,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
选读: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葛兆光《文学史:作为思想史还是作为思想史的背景?》,《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期(2004)。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历史研究》2004年1期。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7。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学生书局,台北,1982。葛瑞汉《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程德祥译,大象出版社,2000。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一、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作为历史领域的思想史研究方法
基本资料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册《绪论》(台北:允晨,2003;北京:三联书店,2004),
基本资料2: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10月号;刘述先评论,《九州学林》(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第二辑;余英时《抽离、
回转与内圣外王——答刘述先先生》,《九州学林》(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第三辑,2004年春季号;杨儒宾《如果再回转一次哥白尼回转》,《当代》(台北)2003年11期;余英时《我摧毁了朱熹的价值世界吗——答杨儒宾先生》,《当代》(台北)2004年1期;杨儒宾《我们需要更多典范的转移》,《当代》(台北2004年2期;葛兆光《拆了门槛便无内无外》,《当代》(台北)2004年2期。刘述先《对于余英时教授的回应》,余英时《试说儒家的整体规划——刘述先先生回应读后》,均载《九州学林》第四辑,2004年夏季号;金春峰《内圣外王的一体两面——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九州学林》第六辑,2004年冬季号;包弼德《对余英时宋代道学研究方法的一点反思》,程钢中译本,《世界哲学》(北京)2004年4期;田浩《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程钢中译本,《世界哲学》2004年4期。王汎森《历史方法与历史想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学术》总十八辑,2004年2期。
基本资料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的《自序》三篇;陈寅恪与金岳霖《审查报告》三篇。
选读: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第一章《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翟志成《师不必贤于弟子——论胡适和冯友兰的两本中国哲学史》(《新史学》十五卷三期,2004年9月)
三、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关于所谓“近代”、“前近代”和“现代”。
基本资料1: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译本)、《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即《方法としての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本资料2: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导言》(《胡适文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萧
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绪论》(汪荣祖中译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选读: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蒋国保中译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岛田虔次《中国における近代思维の挫折》,筑摩书房,东京,1970。荒木见悟《阳明学的评价问题》,中译本,载《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葛兆光《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读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载《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蕴——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开放时代》2004年2期。
四、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关于清代考据学的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
基本资料1: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基本资料2: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88。
选读: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Benjamin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葛兆光《十八世纪中国的思想与学术》,《读书》1996年6期;艾尔曼《再说考据学》,载《读书》1997年2期。蔡长林《评介艾尔曼<经学、政治与宗族>》,载林庆彰编《国际汉学论丛》第一辑,19-46页,台北乐学书局,1999。李弘祺《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及解释——从艾尔曼对明清考试制度的研究谈起》,《台大历史学报》第三十二期,2003。秦燕春《书评》,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三期(总第七辑),商务印书馆,北京。
五、 书评的写法(有关研究综述以及学术史的回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