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022-12-11 来源:钮旅网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深刻地解释和把握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绝对性。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为活跃的力量,且二者之间联系非常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一、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无不改变着时代的面貌,极大地影响着各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极为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把自然科学视为包括哲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基础。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走过了以经验分析方式为主导的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了以整理材料为标志的辩证综合阶段。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物质统一性。自然科学对辩证法的需要与在自然科学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先后撰写了《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大力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研究资本与劳资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出发,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结论,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蒸汽技术革命的巨大社会

功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如果那时没有出现蒸汽技术革命,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产业革命,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领域的一系列新发现给哲学思想领域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等著作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列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全面、深刻地揭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的新阶段。随着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在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思想上提出的一系列崭新见解,使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冲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传统教条主义的僵化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确立奠定了时代基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光导技术、激光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形成了当代科技革命潮流。这次科技革命,规模之大、发展之快、内容之丰富、来势之凶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特别是对社会主

义国家形成巨大冲击。由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因此,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展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各国都是一种挑战。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竞赛和科技竞争中,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全球性大搏斗,其社会影响和后果将决定社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9年5月小平同志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现实指出,世界形势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促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成为第一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又是同以日趋激烈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经济竞争在国际关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分不开的。因此,正是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前提和新的自然史基础。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在实际历史进程中所起的深刻的推动力量。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如何看待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资本主义能够借助新科技获得永生,这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地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普遍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由本世纪初的20%~30%增长为70%左右。新科技革命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缓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可以在不改变财

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资

本主义的自身矛盾,延长了它的寿命。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恩格斯所论述的促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垄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损害程度有所减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显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社会化水平还会大大提高。这不仅使它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在国际范围内积累并趋向尖锐化。因此,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并没有被触动,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当然,这“两个必然”的实现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实现的具体形式也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三、结论

无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革命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而且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与促进的互助关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及其最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 可以得出“科学实践也同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命运,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发展相一致。 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会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

论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我国科技步伐。中国只有通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将社会主义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尽快提高社会生产力,才有可能后来居上,使社会主义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并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