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2023-01-09 来源:钮旅网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学号:20083876

姓名:陈勇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建筑材料工程2班

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

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 “无为”的哲学思想 顺其自然 无为不矜 无为自化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老子竭力称赞“无为”的品德。他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的成长辛劳而不居功自傲,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才是至高至善的品德。这些话表面上是称颂作为世界的本原的“道”的,其实也是指人道的,

把“无为”看作是圣人的最高美德。

老子认为,从人类到自然界要以无为、无欲即“自然”为其活动的准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无为”才符合人的本性。任何“有为”,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道德的倒退。“无为”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他批评儒家的仁义忠教和礼德,认为这些都是放弃了“无为”这个“大道”而引起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他还指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在他看来,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即“无为”,其次是以道为依据的“德”;第三是“仁”,虽仁德有所作为,但“无以为”;第四是“义”,有作为,有追求;第五是“礼”,完全败坏了无为的道德原则,因而礼德是最坏的,是对道德的最大背叛。

老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有十章谈到“无为”。细细品读,老子的“无为”哲学,包含了四种境界。

其一顺应自然。他在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蔫而不为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说,圣人懂得道体,一切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做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导别人,像道一样任凭万物自然地去生长变化,而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由于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就永垂不朽。简而言之,“无为”即不刻意去作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即辅助万物去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其二无为不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灿烂,社会也习惯于以创事立业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当这些成为社会思潮时,急功好利,炫耀吹嘘便不可避免。细想,这恰恰

与创事立业的志向自相矛盾。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他说人不带偏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功过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当首领。在二十四章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依靠自我偏见的,反而看不分明;自以为是的,是非判断不清;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不能当首领。所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能够做到无为,就没有失败;不偏执,也就不会有损失。因此,如果不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事,很可能会功亏一篑,遭受挫折。

其三无为自化。老子在五十七章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我无为而治,百姓自然化育归顺;我喜欢静,百姓就自然纯正;我不兴事,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私欲,百姓就自然淳朴。所以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不造作,不妄为,而是以无为的手段,达到自化的目的。治国治人更应如此,每个百姓都有自治的能力或潜在的人性,不必一味去强制干预他们,应该以“百姓心为心”,促使百姓人人自治自化。

其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外在行为看“无为”,实际上没有一件事情不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处事艺术。他在第十七章里把统治者分为了四等:“上之,下有知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用无为的方式处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们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用德教感化百姓,以仁义治理国家,人们都亲近它、称赞它。更次一等的统治者,用严酷的刑法管理百姓,人们都畏惧他。最次一等的统治者,它对百姓不讲信用,愚弄压榨百姓,人们蔑视它。

老子的无为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其广泛的启发意义和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修身养性方面:中医学和现代很多长寿的人士都借鉴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第七十三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认为没有欲望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让一切顺其自然。如果一切能顺其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老子这种朴素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皇帝内经》便吸取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理论。《老子》第二十九章说:“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追名逐利,嗜好过多,都是找灾引祸,也是百病丛生的根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豪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老子》第八十章告戒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恬淡清心,皆知寡欲。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极力主张“少欲”,认为“多欲则智昏”“纵情恣欲”“皆衰寿命”。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对中医学及其养生理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此外,《老子》第四十六章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四季更替,寒暑分明,人应顺应自然。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人们要顺应自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日本的铃木大拙在他86岁时,弟子问他有关养生之道:他说疲倦了就休息,想睡就睡。并且我们知道他的禅式坐睡最有名,其实这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无为”养生之道。他80岁后天天讲学旅游,90岁后天天读书讲学为乐,94岁参加檀岛第四次哲学家会议,成为当时著名的新闻人物。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九十多岁了,身板还很好,思维还很敏捷。有人问他有没有好的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想吃啥就吃,心理不要有负担,顺其自然,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内心要达到心平气和就行”。其实,从季老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也借用了老子“无为”的方法养生,从这两个具体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只有顺应自然的“无为”,才能达到真正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企业管理方面:对于老子“无为”的思想成功运用的例子也很多,山东鲁南化肥厂

能起死回生,可以说也是无形中借用了该思想。《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下之知之,其次亲而誉制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悠兮其资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最英明的领导者,从不轻易发号施令。山东鲁南化肥厂在1987年亏损452万元,当时企业上下人心涣散,面临倒闭。新上任的领导改变了前任领导事无巨细皆管而且经常朝令夕改的管理方式:领导只是了解问题,不乱指示,只把握企业总的发展方向,不干涉具体的生产过程。由原先领导“为”而下层“无为”,现在变成领导的“无为”从而实现了员工的“有为”,员工相应地变成了企业的主人,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年的功夫,企业就转亏为盈上缴利税1000万元。企业整改成功后领导总结经验说:只有领导“无为”工人才“有为”。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在锅里煎小鱼如果不断翻动,它烂得越快,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不断更改法律政令,那么老百姓肯定痛苦不堪。对于一个国家,国君不应该经常改动法律政令,确保政策和法令的持久性,让人民安居乐业,扰乱民心国家就会动荡不安。用“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楚庄公应该算一个成功的例子。楚庄王平时不显山露水,谨慎地藏起自己的锋芒。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不鸣则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最终成就了大业。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教”。所谓“无为而教”就是教育者不过多地强迫灌输,应该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间接教育手段,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老子“无为”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在我们已经经过最大努力而无结果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情。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做过多的强求,这样或许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