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白噪音》中的死亡恐惧

2023-12-01 来源:钮旅网
第9卷第6期 2Oo9年12月 鸡西大学学报 J0URNAL 0F JIXI UNIVERSITY Vo1.9 No.6 Dec.2o09 文章编号:l672—6758(2o09)06—0137—2 论《白噪音》中的死亡恐惧 丛晓明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德里罗的《白噪音》中主要人物的死亡恐惧可以界定为个人层面和哲学层面,两者 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即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从生态主义和原型批评角度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细 读说明作者刻意突出的死亡恐惧实际上是文本生态主义主题的恰当表现手法,作者以这种后现代的手法表 达了自己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白噪音》;死亡恐惧;自然界;污染 中图分类号:l7l2.074 文献标识码:A 《白噪音》是美国小说家德里罗(Don Delil】o)1985年 出版的作品,以某大学教授杰克・格莱尼一家的日常生 活为视角展示了西方现代人面对各种危机的生存状态。 由于文中的杰克和妻子芭贝特都有强烈的死亡恐惧,类 似“谁会先死”这样的问题在文中如同副歌一样频繁出 现,《白噪音》曾被有的文学批评家贴上“死亡之书”的标 签。笔者认为《白噪音》中的死亡恐惧分为两个层面:第 个是个人层面的死亡恐惧,第二个是哲学层面的死亡 恐惧。这两个层面由不同角度出发却指向同一主题一人 类的命运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本文意图通过对文本中 人物和情节的细读诠释上述观点,并指出文本与中国当 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带来的启示。 评论家对于《白噪音》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 主义社会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行文方 式、人的死亡恐惧以及其中的环境污染,其中最后一个方 面国外学者曾有评论:“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 消费意识,而且还表露出后工业化经济中人类角色的转 变,即人类变成了废弃物的生产者,所谓的真实自然现在 已经是满目创伤,几近衰竭,成为‘废弃物的帝国…。这 里凸显了人类对自己的过错,而把自然界放置在一边。 在国内学术界小说的环境污染这一方面很少大篇幅展 开,只是作为论说的一个证据略加提及。例如朱新福这 样评价《白噪音》:“德里罗的《白色噪音》除了表现当代 人们惧怕死亡这一主题外,还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描述 表现了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美国,人类赖以生存 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和文化在 以消费为主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复制’而成为种种 假象(simulacra and simu1ati0ns),并最终因发生‘错位’而 逐步消失”。在这样的评论中死亡恐惧与生态污染关系 甚远,然而笔者认为死亡恐惧的两个层面都与小说的生 一……态主题息息相关。 个人层面的死亡恐惧(或者生活层面的死亡恐惧) 俩。每次预谋我们都更接近死亡。这好像是所有人都得 签的合同,预谋者要签阴谋的目标也要签”。这些不经意 的对死亡的提及说明杰克心头的死亡恐惧挥之不去。杰 克当初创立希特勒研究的初衷,按他的朋友马瑞所说“希 特勒比死亡要更有力”,言下之意是杰克想要借助希特勒 的力量驱赶心中的死亡恐惧。 与杰克相比,芭贝特强烈的死亡恐惧似乎更加令人 费解。其一,她的身体更健康,文本中一次都没有提到关 于她身体上的任何疾病,甚至连杰克几年前就发现右眼 角视觉里出现彩色斑点这类症状都没有;其二,她每天坚 持锻炼,风雨无阻。这些都完全保证了她有一个正常人 该拥有的健康标准。 也许有读者会奇怪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家庭美满并 且事业有成的这对夫妻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死亡恐惧 呢?将此归因于他们的年龄以及与年龄相关的中年危机 似乎太过牵强。尽管杰克对于自己马上要过五十一岁生 日这件事有些介怀,但也只是一带而过的提了一下。因 此原因是除年龄之外的其他因素,其中污染难以忽视。 夫妻俩所处环境中有太多的污染,其数量与种类之 多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是辐射。文本共分为三部 分,第一部分作者就将其命名为“电波与辐射”也是用意 深刻。正如文中人物所说“真正的问题是每天围绕我们 身边的辐射。收音机、电视、微波炉、门外的输电线、高速 公路上的雷达测速器。多少年来,他们都告诉我们这种 微量辐射是无害的”,文中还提到了高压电线的辐射导致 了神经错乱、畸形儿的出生自杀率的上升。 其次是室内外的噪音。小说的名字当然是不可忽视 的一点,白噪音在英文里就是white Noise。杰克家庭内的 噪音的显著代表是厨房里的垃圾压缩机,它开动起来会发 出“令人生厌的剧烈绞动的声音,有种十分诡异的感觉”。 家庭以外的噪音来自超市。杰克一家像很多美国家庭一 样经常去超市购物,某一天他突然发觉超市噪音泛滥:“无 表现在芭贝特和杰克两个人身上。例如两人的谈话常常 涉及“谁先死?”这个话题。“这个问题时不时出现,就像 车钥匙在哪这么频繁。之后我俩就不再说话,长时间地 对视”。 故事是杰克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杰克内心对死亡的 恐惧因此毫无掩饰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杰克经常夜晚 醒来注意到闹钟显示的时间是奇数,而他的第一反应一 直是“死亡也是奇数的吗?”在课堂讲解时杰克的言语中 也时有出现死亡的字眼,例如讲到阴谋时他说“所有的阴 谋都向死亡靠拢。这是阴谋的本性 政治阴谋、恐怖主 义阴谋、情人问的阴谋、叙述情节、孩子们游戏时的小伎 调的系统,购物车推动和碰撞,扬声器和磨咖啡的机器,孩 子的叫声。在这些之上或之下,有一种不变却无法定位的 吼叫,就像某种不为人类所知的生物蜂拥而至”。 再次是食品中的有毒物质。作者仅以口香糖为例就 将这点明:“这种口香糖在实验室动物身上引发了癌 症”:而这一点在前一段时间还完全不为公众所知,换言 之,如果消费者不注意包装的说明就会继续认为这种食 品对人体无害并且继续食用。 最后是影响范围广阔的有毒物质泄漏,其一是杰克 两个女儿就读的小学出现有毒物质:学校被迫关闭两个 星期清查,在此期问有一名工作人员濒临死亡尽管他穿 作者简介:丛晓日Jj,硕士,助教.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张家港。邮政编码:215600 l37- ・第6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o9卑 着防护服戴着面罩脚蹬厚重的靴子而且身体强壮,那学 校的有毒物质分布情况就可见一斑了。其二是文章的第 二部分的标题一空中毒气事件。由于某种致命有毒物质 的大面积扩散,整个小镇的人们被迫疏散,男女老幼或乘 车或徒步行走在雨夹雪中,这让人想起《旧约》中的《出 埃及记》,然而后现代场景下这个典故做了适当的修改: 人们没有像古人那样找到心目中的迦南乐土,而是在到 达所谓的安全地带后不得不再次转移,因为安全地带随 着毒气的扩散已经不再安全。在转移中杰克由于持续暴 露于有毒物质两分半钟,身体内出现了模糊不清的云团 状物质,这更使杰克的死亡恐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也变得孤注一掷起来。 这些负面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杰克和芭贝特 意识的一部分,使他们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仿佛死亡 不再是离自己很遥远,却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了。而 这些负面因素有莫大关系的就是人造文明的副产品一各 种对环境对人类本身都造成威胁的物质或影响。在这个 层面上德里罗意图通过两个人物的死亡恐惧将批判的矛 头对准曾被广泛歌颂的进步一人类将自然人工化的过程 希求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是在自掘坟墓。 哲学层面的死亡恐惧则集中表现在芭贝特身上。 Babette是自然的代言人,或者按照原型批评家纽曼的定 义芭贝特是一个原型意象一“伟大母亲”。“原型”这个 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原型批评家纽曼 曾根据荣格的叙述把原型解释成三个层次:原型,原型意 象,原型具象。原型指无意识深层由遗传造成的原始积 淀;原型意象……是原型在意识中高度浓缩的表现,与遗 传无关,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可以有相似的表现”。“伟 大母亲”这个原型意象的表现之一是地母(Mother Eanh),这是自然的一种拟人化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芭贝特与自然有很多可比性。首先, 她的身份是几个孩子的母亲。这让人不由得想起自然界 的生命力,尤其是土地繁衍万物的生殖力;其次,她能量 巨大,心胸广阔。这让人想到自然界拥有的巨大能量。 芭贝特很能干,这不仅指体力和脑力劳动方面而且指她 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她对家务劳动驾轻就 熟,在一个成年教育系统教授课程受到学生欢迎。她与 杰克家庭里的四个孩子分别来自夫妻两个的前几次婚 姻,并且其中的一儿一女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所 以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然而这一切芭贝特都处理 的得心应手。芭贝特心胸广阔,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 力量,例如她长期义务为盲人阅读。最后,芭贝特跟自然 界一样饱受人类“文明”之害。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之 是科学,而小说中最新科技产品戴乐儿一一种意图消 除人类内心死亡恐惧的试验阶段药物一却带给芭贝特无 比深刻的伤害。为了得到戴乐儿,芭贝特将自己的肉体 出卖给了研制药品的科学家,她自己饱受良心的谴责。 一这种付出昂贵代价得来的药物实际证明却没有任何效 果,同时副作用巨大,大到“足以让鲸鱼搁浅在沙滩上”。 芭贝特的境遇让人不禁联想到自然界在人类文明下受到 的迫害,譬如为了消除一种杀虫剂的有毒衍生物,当局向 天空投放了某种微生物,而这种微生物却对空气和大气 层造成了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很明显地表现在小镇血腥 华丽的日落上,原本应该只有五分钟的日落现在竟然持 续一个小时。 芭贝特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界的化身。因此,Ba. bette所感受到死亡恐惧其实是自然在人类开发中不断强 烈感受到的死亡威胁,这是对文中一句点睛之笔的恰当 解释一“科学越进步,死亡恐惧月强烈”。作者德里罗站 在自然的立场控诉人类对自然犯下的罪过,这些都是由 于人类不计后果、目光短浅的所谓进步和开发所致。这 个角度也为主题的表达赋予了哲学高度。 当然小说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关注不仅仅通过男女主 人公的死亡恐惧这一个方面来表达,在很多细节之处,作 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例如文章的开头就意味深长地 指出了男主人公杰克的工作地点一山顶学院(college— on—the—Hin)。这个名字很巧妙地把文化和自然融为 体,暗示了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结尾处杰克、 Babette与最小的孩子wilder一起欣赏绚烂的日落一污 染让这个既不靠海又不靠沙漠的小城有着海洋、沙漠才 有的叹为观止的日落景色。这种绚丽是对自然界的破坏 伤口,却被人们当做自然的一部分来欣赏,这是作者欲说 还休的无奈,更是人与自然的共同悲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程度也在不断上 升。如果我国的企业不能真正落实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 展,而是贪图一时之利,那么发生在小说《白噪音》的事 也许会真的发生在每个公民身上。中国的发展程度落后 于美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条件。“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如果我们足够睿智,我们就有机会借鉴对方的经 验和以痛苦换来的教训而不必亲自经历感受。 一参考文献 1.DeliUo,Don.white Noise.[M]United States:Vi— king Adult,1985年 2.程虹:生态批评[A].载赵一凡等编著《西方文论 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oo6:487— 497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 4.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载王守仁主 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江苏省外国文学学 会二十年文选:1988—2007》[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346—353 on the Fear—Of—Death in White NOise C0ng Xiaoming Abstract:Fear一0f—death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White Noise,a novel written by Don Delillo,can be defined in two aspects—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B0th of them re r to the same theme——human beings’ destinv is cl0se1v assocjated with the envimnment amund them.The paper,fmm the perspectiVe 0f ecocritjcism, intends t0 0Den out that the fear一0f—death which is fl0rlegr0unded by the author in the bo0k is actuaUy the pI_‘】per way indicating the enVi— r。nmemalist idea. With the unique way,Delill0 expresses his 0wn humanity c0ncem f0r the human and the enVimnment. Ke wOrds:White Noise;fear一0f—death;nature;pollution Class NO.:f7l2.O74 DOc哪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1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