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名词解释 1、曾侯乙编钟;2、六代乐舞;3、乐府;4、宫

2022-01-24 来源:钮旅网


名词解释1、曾侯乙编钟;2、六代乐舞;3、乐府;4、宫

1.曾侯乙编钟: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前后)。共出土编钟六十四枚(楚王镈一件不计),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上层十九枚钮钟,其中十三枚体制一致的为一套,余六枚是不成套的散钟:中、下两层是四十五枚,实为三套编钟(其中的两套相同,只是其中一套缺少一钟)。每钟两音,在击处(隧部和鼓部)标明音名。钟体刻有错金铭文二千八百余字,标明音名及其所在律位。编钟制作工艺精美,音质、音准良好。四套编钟均有连续的半音音列构成完备的十二律,可旋宫转调,适于演奏比较复杂的乐曲。钟铭中有不少已失传的乐律学内容,它的发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重新认识我国音乐文化在先前时期的高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用来训练乐工,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类似于五言、七言的诗歌体裁,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多以叙事为主,塑造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4.宫调:即古代音乐的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

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是宫调理论。仅仅把“宫”理解为调高概念,把“调”理解为调式概念,只是对于“宫调”的一种简单化的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