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空间形态角度对设计美的分类

2020-06-30 来源:钮旅网
VoI 4 No 2 2U14 E J N HE5E^HuH琨丌艺不针咒 0 1 从空间形态角度对设计美的分类六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Beau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 Form 张黔ZHANG Qian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摘要:可以将设计美从空间形态的范畴划分成三个类型,即“大气”、“小巧”与“中和”。“大气”是指对象以大的体量使审 美主体产生一种心灵震撼的审美形态; “小巧”是指对象以较小的体量和尺度、精巧细密的工艺传达出一种能让人持久把玩、身 心愉悦且轻松和谐的审美形态; “中和”是指对象以适中体量面世而可以让欣赏者产生一种物我和谐感的设计美的形态。 关键词:设计美;审美类型;大气;小巧;中和 Abstract:The beauty of de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magniifcence,exquisiteness and balance. Magniifcence means manifesting the feeling of awe and shock for subjects by maximizing the image of objects in aesthetic design. Exquisiteness means conveying enjoyable and pleasant experiences by meticulous pursuit of beauty and delicate craftsmanship in details. Balance means creating a harmonious effect through beautiful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various aesthetic elements for audience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Key words..beauty ofdesign:aesthetic categories;magniifcence;exquisiteness;balance 中图分类号:dO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3/j i SSR 2095-0705 2014 02 001(oooi一05) 在实际的设计创造和欣赏中,人们往往不会 态类型分为技术美、形式美和艺术美 ;李乐山 简单地用“设计美”这个概念去描述某个设计作 先生找到了一些与设计活动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品的审美价值和形态的统一,这个概念虽然比“美” 却为其他研究者普遍忽视的审美观念,如体量感、 有了更深一层的内涵,但在浩瀚的设计之海中仍 厚重感、张力感、动感、金属感、机器感、几何 然显得较为抽象。正因如此,随着国内设计美学 感以及科技感,认为这些是机器时代的新颖的感 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试图进一步对设计美 官感受,应该成为当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内容 。 的类型进行分类。陈望衡教授等在《艺术设计美学》 这些设计美的类型学研究成果,值得重视,但仍 中借鉴了高庆年《造型艺术心理学》一书的划分 然存在着不足,如有的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 方法将设计美的形态分为雄奇、粗犷、淳朴、秀 导致了各个分类概念间具有的相容之处,而有的 雅、精致和华丽等类型Ⅲ;祁嘉华先生认为设计 更多地是从设计美的构成因素而非独立的类型立 美的类型有线性之美、力量之美与含蓄之美等口 ; 论,有的则偏重于审美心理的立论而较少涉及对 李超德先生在其《设计美学》中将设计审美的形 象的形态等,因此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设计美的 收稿El期:2014-03-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 3YJA76006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jytel66)。 作者简介:张黔,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丌艺不计_艽u匕SI(iN RI"SEARGH VOI 4 No 2 2014 形态进行分类依然是有必要的。对设计美完全可 以从不同的角度(即标准)实施分类,但总不外 乎天(时间)、地(空间)、人这三个方面。但 本文不打算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探讨研究。 作为一种尝试,将先从空间这个角度对设计美的 形态给予分类。这一分类的基础是经典美学中由 博克和康德认定的“崇高”与“优美”这一两分 法,虽然经典美学还有“喜剧”和“悲剧”这两 种美的形态,但此二者要么是在设计美中表现得 不明显(悲剧),要么虽然是在设计中有其变体 却不宜放在空间标准内讨论(喜剧),因此崇高 与优美便构成了设计美的空间分类法的基础。由 于设计美的特殊性,崇高的社会内涵被淡化为“大 气”,而优美则被细分成了“中和”与“小巧”。 下面分别叙述之。 一、 大气 “大气”是指对象以其较大的体量使审美主 体产生心灵震撼的一种审美形态,它与作为一般 审美形态的“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崇高在 设计美领域的具体体现,但与崇高所具有的悲剧 冲突相比,其审美效应却要温和得多,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看作是“优美”向崇高渗透的结果。尽 管如此,它仍然代表着一种追求冲突与心灵震撼 的审美趣味。 在视觉形态上,大气的设计对象特别需要大 的体积、重的份量、饱满的造型等与“大”相关 的特点。博克认为崇高“总是在一些大得可怕的 事物上面见出”_5l,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震撼感 得以产生的对象形态上的原因。对此康德在《判 断力批判》(上册)中对崇高的分析有着进一步 地发挥,他认为能引起人们崇高感的自然对象的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这种“大”是绝对的大, 而更多来自于精神世界而非对象本身,这种“大” 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存在,它是一种理性把握的结 果 】。设计美中的大气当然达不到康德(甚至也 很难达到博克)的这一要求,但大气作为一种现 实的设计审美形态却是存在的,它与对象体量上 的庞大有着必然的关系。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当 表现伟大、壮观、令人产生感动,或发挥威压感时, 全依靠‘大’的要素。”f7】大气对体量是有要求 的,它所强调的对象的体量的“大”有两种情形: (1)绝对的大(非康德意义上的)。与人自身的 体量相比,大于人的体量,甚至远远大于人的体量, 从而形成对人的威压之势;(2)相对的大,与同 类产品相比,对象虽然未必是大于人自身体量的, 但在同类产品中却属于体量较大者(见图1)。 图 别克君越轿车2o’4款 大气的设计作品往往有着深度意义的追求, 多与重大的纪念性主题有关,作品一般都具有深 刻的象征意义。这种深度意义内涵一定与特定的 时间、空间所形成的环境有着特别的关系,是在 具体的语境中的存在,因而具有唯一性。离开这 一具体的环境其存在意义就变得空洞或者不可理 理喻。 一些具有使用功能的作品也可以呈现出大气 的审美形态,这类作品虽然不以意义象征为目的, 但客观上成为了人的伟大的本质力量的象征,因 而也具有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如横亘在青藏 高原上的青藏铁路,这一钢铁长龙的修造克服了 人类建筑史上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被赞誉为 “天路”,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智慧和 坚忍不拔意志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决心的象征。 大气的设计作品在造型手法上往往追求简单、 朴实,形体及局部都能够与力量的暗示相关联, 其连贯通透的线条、简单的结构、朴实的表面处 理以及方硬的转折等手段显而易见。虽然在局部 可能会用到一些精致的装饰元素,但从总体上看, 这些装饰是点缀性、点睛式的,目的是为了产生 意义的暗示,却不是弥漫在整个作品之中的。大 z I 气的作品在色彩的选择上,往往以金、银、黑、白、 灰等万能色中的任一种色彩为核心色调,或者以 万能色为主导,其他纯色作点缀。 大气的设计作品追求的审美效果是“震撼”。 震撼的先决条件是对象以庞大的体积和力量对欣 赏者形成威压之势,让欣赏者觉得自己的渺小与 柔弱。既然大气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因此同 样具有审美的两个关键环节的心理内容:一是非 功利态度。在大气的作品这里,它让欣赏者远离 狭隘的个人的生存欲望,而更接近与群体利益有 关的宗教、政治、道德的主体状态,这种状态以 群体的利益为追求,让个体的利益没有了存在的 基础,从而使其在心灵上首先得到净化,进入到 非功利的层面。虽然这种非功利性还不是足够的 彻底,毕竟内中还有群体利益的暗示,对个体利 益及个人欲望的否定在此则特别有力,因此主体 会受到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二是自我确证。在 接受大气作品的过程中,主体也是有自我确证的, 这种自我确证是以对“大我”的确证的形式来实 现的。而此中的“大我”则具有双重价值。首先, 它否定了“小我”——即欣赏者具体的个体,这 正是让“我”感到压抑的深层原因;其次,它以“大 我”包容“小我”的方式让“我”获得自我肯定, 或者说它所肯定的是那个以集体利益、宗教情怀、 终极存在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的“我”,而非现实 生活中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而操心劳神的“我”。 由于“小我”被否定而“大我”受到肯定, 使得大气引发的震撼的心理效果不仅有压抑,还 有净化,而净化的直接表现是从内心产生一种振 奋感,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撑着的欣赏主体, 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由一个物质状态中的人升 华为精神状态中的人,人的道德本质在此得到了 充分地体现。 二、小巧 “小巧”是指对象以较小的体积和尺度、精 致细密的工艺传达出的让人持久把玩、身心轻松 而且和谐的审美形态,是“优美”在设计中的一 个表现形态,所体现的是和谐的审美趣味,但与 VoI 4 No Z ZUI4 IJ:-bIGN ME;SL-ANL;H慢丌艺不 艽 IJ 一般审美状态中的“优美”相比,更强调形体上 的“小”与工艺技术的“精巧”。 小巧之“小”,要求设计作品能够握持在手 上,也就是便于欣赏者全方位观察、把玩的。小 巧的作品大量体现在手上的工具这类设计对象上, 这类对象要便于手的持握,体量不能太大,当一 个对象超出了被单手持握的尺度,它就难以与小 巧挂钩了。小巧之“小”的边界,是能够被人们 轻易地(至少在感觉上可以做到的)从一个地方 搬移到另一个地方,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对象就 与小巧无关了。可见小巧的标准,是以人手及人 手的力量来衡量的。在美学史上,博克充分注意 到了“优美”与“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 动物还是人,我们所喜爱的通常总是小的”,“从 量的方面考虑,美(博克所言之“美”实际上是 一种小巧之美)的事物是比较小的。”l5 作为一 种设计策略,为了让对象产生小巧的效果,可以 让对象在体量上低于同类对象的平均水平,从而 更容易让使用者从实用的态势转化为欣赏的、怜 爱的态势,这也是一种讨“巧”的设计手段。“要 表现可爱、娇小玲珑、高贵时,全赖以‘小’的 要素。”【7 这个论断,除了“高贵”未必与小巧 有必然的联系之外,其它特点都是小巧应该拥有 的。如果将“高贵”降低一格成为“精致”的话, 那么小巧的重要特点就几乎都涉及到了(见图2)。 图2 某款便携式组合工具② 小巧的对象作为上手的物品或可以被手搬移 的物品,其所涉及的境界必然不会太大,而就在 4 I设计艺术研究DESI GN RESEARCH VoI 4 No 2 2014 个体自我狭小的生活世界中。小巧更多地是与一 种纯粹观照的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而与宏大的 社会历史意义无关。在使用层面,小巧之物应能 导致使用者产生称心、贴心之感,这是实用层面 的情感。小巧与一般仅供使用之物的区别在于: 小巧有一种隐含的意义追求,体现出一种期盼精 致的生活品位,因而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小巧设 计作品的使用者正是在使用这个对象的同时,还 欣赏着这个对象,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欣赏:他欣 赏自己的生活态度,由此导致的情感则是一种典 型的自我确证感。显然,这种追求是一种较高的 精神追求,这也决定了在设计美的形态中,小巧 是比较纯粹的一种形态。 先有“小”后有“巧”,“小”能被人手持 握这一特点催生了“巧”。手是人类最重要的触 觉器官,对物的表面质量感觉特别敏锐,它要求 对象有着非常光洁的表面质量,而这就要求对象 为较高工艺技术的产物。因此小巧所具有的精致 细腻的特征,首先是来自于它的表面的工艺质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造型上的手法也有助于产生 小巧,如整体轮廓的圆润、光滑的曲线形,单色 或淡雅的色彩组合关系,或面积相差悬殊的补色 搭配等。 小巧的作品与大气的作品一人人眼就能让欣 赏者产生不同的震撼,它的审美效果更多来自于 对T艺和表面形态的持久注意,它不追求对抽象 的“大我”的象征,而追求对具体的“小我”的 象征,甚至在体量上还远不如人,这就造成作品 给人的感受是以称心、贴心为基础的怜爱感。怜 爱是一种一眼看到之后就马上产生的情感反应, 不涉及其他的价值判断,也没有一个复杂的情感 变化。从称心、贴心向怜爱的过渡是非常自然的。 与怜爱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是欣赏者将小巧的作品 放在手中持久观摩、把玩、欣赏,不忍心放下。 它不仅具有可用性,更具有“可玩性”。 三、中和 “中和”是对象以适中的体量而让欣赏者产生 物我和谐感的设计美的一种形态。“中和”的“中” 是一个介于环境与用具之间的设计对象的特点, 因此一般的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或可在手上把玩之 物往往不用中和作为评价标准的。“中和”之“和” 首先源于这种体量上的相称,即对象的体量是适 合“我”的尺度的。中和之“和”还要求对象与 “我”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和接触方式,二者之间 可以达到一种互动。而“和”的更高的规定是二 者之间的相互肯定,其理想状态则是物我合一的 感觉。 中和对体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即介于两极—— 大气与小巧之间,接近人们最常见的物或者设计 对象的体量。中和也是一种距离感,审美对象在 空间上既不太疏远,也不是仰望或远观的对象; 又不至于太促狭,不是手上之物,而是在一定距 离之外观照的对象。这种距离与对象的体量是相 称的。如室内的家具、电器等,都是符合中和在 体量上的规定的。与小巧的手上之物相比, “中 和”的“中”无疑是大的,因此对它的观照需要 一定的距离;与大气的仰视或远观之物相比,“中 和”的“中”又是小的,它就在人的经常活动的 空间之内。由于体量上的平均,加上El常的使用 态势和屡屡见到的关系属性,使得客观上的“中” 的对象最容易被漠视或遗忘,而变得平庸,这就 对设计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此类对象恰恰 就是设计时最常见的对象(见图3)。 图1榉木圈椅。。 中和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既不是大气所侧重 的深度象征意义,也不是小巧所代表的狭小的自 VOl q NO z zuIq ut luN Ht t^HuH 计艺不",t l 珥 ance.qq.com/a/201 1 1018/003722.htm. [19]吴江,莫逸凭.共生式产品整合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1(24):65—68. [20]布鲁星.韩国文化艺术:装饰图案[EB/OL]. (2009—04—23)[2014—03—11]http://b1og. Sina.com.cn/s/blog5cf2d94d01O0cmhg.htm1. [21]崔志鹰.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J].同济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7—102. [22]莫娜,刘勇,张伶伶.朴素自然观在韩国传统 建筑与景观中的践行[J].中外建筑,2013(1): 86—88. [23]支锦亦.旅客列车内部设计的色彩与照明因素 分析[J].装饰,2008(2):136—137. [24]付志勇,张烈,吴琼.谈列车内部空间设计[J]. 装饰,2008(4):34—37. [25]杨志疆.韩国现代建筑发展简介[J].建筑与 文化,2010(12):12—13. [上接第5页] 注释 ①图片来源:http://car.autohome.com.cn/photo/ series/15405/1/2043776.htm1. ②图片来源:http://s.taobao.com/search?initi— atireid=staobaoz2012O803&style=grid&q=%B1 %E3%D0%AF%CA%BD%C7%AF%D7%D3. ③图片来源:http://auction.zhuokearts.com/a— rtSView.aspx?id=27233887.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0:257. [2]祁嘉华.设计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9:65. [3]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12O—l30. [4]李乐山.美学与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社,2010:14-21. [5]博克.论崇高与美[M]//.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 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0:121—122. [6]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M]//.宗白华全集编 辑委员会.宗白华全集:第四卷.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1994:289—301. [7]吴永健,王秉鉴.工业产品形态设计[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2. [上接第36页] 09)[2014—03—10]http://epaper.nfdai ly.cn/ html/2012—03/O9/conteM7064798.htm. [1O]李后梅,高嵩.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优秀动 漫成功之三要素[J].出版发行研究,2010(4): 44—46. [11]尹涛,李明充,柳立子.广州市文化产业2011 年发展特点与2012年形势预测[c]//甘新.广 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12]陈熠瑶,朱晋峰,李向新.69条线路启动“新 广』、H游”[EB/OL].(2010—09—10)[2014—03一i0] http://www.ctnews.com.cn/jryw/20l0一o9/10/ content780782.htm. [13]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2 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2013-03—20)[2014—03一i0].http:// WWW.gzStatS.gov.cn/tjgb/qstjgb/201304/ t20】3040】3264】.htm.. [上接第42页] 海洋出版社,2014:61—98. [3]王俊,刘邵宁.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消费行为 倾向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2):60, 159. [4]杨东晖,张爱民.浅谈室内装饰板材的环保化 [J].森林工程,2002(4):59—60. [5]沈隽,王雨,潘燕伟,覃倩泓,沈熙为.室内 装饰装修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标签的发 展[J].林产工业,2013(2):39—43. [6]廖敏华.桉树速生丰产林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3):58—6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