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施肥
1.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
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2. 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
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 3. 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
律。
4.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
动的过程。
5.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
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6. 肥料:凡能直接或间接补充环境养分供应不足的任何物质 7. 大量元素:平均含量占干重的0.5%以上,C、H、O、N、P、K
8. 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9. 必需营养元素判断依据:必要性,直接性,不可替代性
10. 17种必需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钙、镁、氯、钾、铁、锌、锰、镍、硼、
铜、钼
11. 有益于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
条件下所必须,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须
12. 根际: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
土区
13. 作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十分迫切,养分元素缺乏。过多或养分元素之
间比例失调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的时期。一般地,作物在生长初期对外界环境条件比较敏感,所以作物营养临界期多出现在生育前期。
14.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所吸收的养分能够产生最大效率的那个时期 15. 拮抗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16. 协助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17. “维茨效应”:Ca2+有稳定细胞膜结构的功能,因而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吸收 18. 晶格固定态铵;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的矿化铵和施入的铵 19. 短距离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
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拉输。
20. 长距离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 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
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 21. 养分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而被
再度利用的现象。
22. 硝化作用:铵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23. 反硝化作用:硝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的过程 24. 氮肥的四大类:硝态氮肥、铵态氮肥、尿素、缓释氮肥 25. 生理酸性肥料: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酸化的肥料 26. 生理碱性肥料: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碱化的肥料 27. 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
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28. 基肥:基肥是指播种或移植前施到土壤中去的肥料,其目的是供应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
的养分。有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作用。
29. 种肥:种肥是指播种或移植时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使幼苗一生长便可以吸收到养分。
用作种肥的肥料,应当是容易被幼苗吸收的速效肥料。
30. 追肥:追肥是指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对养分的要求,补充因基肥不足而施的肥料。
追肥大多使用速效肥料,主要是化学氮肥或人畜粪尿。
31. 肥料利用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率 32. 作物营养需求的阶段性: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中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有
不同要求,这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33. 缓释氮肥:长效氮肥,肥料中氮的释放速率延缓,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 34. 控释氮肥:氮的释放速率不仅延缓,而且能按植物的需要有控制的释放
35. 氮肥增效剂:一类进入土壤后能影响土壤生化环境,调整部分有关酶的活性,降低氮素
损失的物质总称。(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H3稳定剂)
36. 有机肥料:定义:有机肥料是指含有较多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
人畜粪便等废弃物的肥料之统称。来源:人畜粪尿、作物秸秆、绿肥、泥炭、城市废弃物等
37. 厩肥:是家畜粪尿、垫料和饲料残屑混合物经腐熟而成的肥料 38. 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使
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39. 复混肥料:同时具有N、P、K三种养分或至少有两种养分的化学肥料,含三要素中的
两种称作二元复混肥料、含三要素中的三种称作三元复混肥料
40. 混合肥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化肥,或用一种复合肥与一两种单质化肥,通过机
械混合的方法制成不同养分配比的肥料。特点:养分的含量和比例可按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供肥情况配制
41. 复合肥料:通过化学作用或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品种:磷酸铵、
硝酸钾、磷酸钾。特点:质稳定,但其中的氮磷钾等养分比例固定 42. 简单扩散:溶液中的例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
散
43. 离子通道: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
44. 载体:生物膜上能携带离子穿过生物膜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 45. 离子泵: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能力量供应时可使离子在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
度主动吸收
46. 土壤有效养分:土壤中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 47. 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养分
48. 化学有效养分包括:可溶性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交换吸附态养分;某些
气态养分
49. 土壤的生物有效养分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养分形态上,以离子态为主的矿质养分;在
养分空间位置上,是处于植物根际或生长期内能迁移到根际的养分
50. 氮的营养功能: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核酸与核蛋白的成分;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作物体
内许多酶的成分;维生素的成分;植物激素的成分;生物碱的成分。
51. 磷的生理功能: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参与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
增强植物抗逆性;影响植物的产量与质量。
52. 钾的生理功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二氧化碳同化率;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促进
蛋白质合成;参与细胞渗透调节作用;调控气孔运动;激活酶的活性;促进有机酸代谢;增强植物抗逆性
53. 硼的营养功能:促进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参与半纤维素和细胞壁物质合成;
54. 55. 56.
57.
58.
59.
60. 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促进生殖器官建成和发育;调节酚的代谢和木质化作用;提高豆科作物根瘤的固氮作用
铁的营养功能:叶绿素合成所必需;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参与植物呼吸作用;
镁的营养功能: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酶的活化 钙的生理功能 ① 稳定细胞膜 ② 稳固细胞壁 ③ 促进细胞伸长和根系生长 ④ 参与第二信使传递 ⑤ 起渗透作用 ⑥ 起酶促作用 硅的生理功能 :
① 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②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 ③ 提高植物抗逆性 ④ 与其他养分的相互作用
肥料的功能: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得到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使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地标水域、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改善农副产品质量,维护人体健康
必需元素的功能:是构成机体的主要成分;是酶促反应过程中原子团的必须元素;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参与能量转化和储存;稳定细胞壁和生物膜构型;组成酶辅基;组成电子转移系统
养分再利用与缺素部位的关系: 营养元素 N P K Mg S Fe Mn Zn Cu Mo Ca B 移动性 大 小 难移动 再利用程度 高 低 很低 缺素症出现部位 老叶 新叶 新叶顶端分生组织
61. 营养元素典型的缺素症状和部位
氮——1、生长势差,全株黄化,叶片呈淡绿 2、老叶变黄,干枯及脱落 磷——1、叶片暗绿色 2、下部叶片后期出现红色斑点或紫色斑点,并坏疽 钾——1、老叶生斑点(白色或黄色) 2、斑点后期呈现坏疽 钙——1、新叶叶缘波浪状 2、新叶叶缘变红黄
镁——1、老叶黄化,初期由叶肉细胞变黄,叶缘仍保持绿色 2、严重时黄化部位转坏疽,落叶
硫——1、新叶呈淡黄色,叶型不变 2、全柱变黄
铁——1、幼叶黄化,老叶绿色 2、叶片淡黄,不出现坏疽或坏死
硼——1、新叶枯萎并陆续生长新芽又枯萎 2、节间缩短,叶柄表皮有横裂纹 3、表皮龟裂呈横纹 4、维管束曲摺或橫断裂
锌——1、小叶,嵌纹或脉缘 2、根生长不良 3、叶片黄化,坏疽 62. 叶面营养的优点及缺点
① 叶部营养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用于及时防
治某些缺素症或补救因不良气候条件或根部受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② 叶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如直接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用于调节某
些生理过程,如一些植物开花时喷施硼肥,可以防止“花而不实” ③ 与根供应养分相比,叶片直接提供营养物质是一种见效快、效率高 的施肥方式,可
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被固定 ④ 叶部营养是一种经济有效方式 ⑤ 叶面施肥的局限性在于肥效短暂,每次施用养分总量有限,又易从疏水表面流失或
被雨水淋洗;有些养分元素(如钙)从叶片的吸收部位向植物其它部位转移相当困难,喷施的效果不一定好。 因此,植物的根外营养不能完全代替根部营养,仅是一种辅助的施肥方式,适于解决一些特殊的植物营养问题。
63. 影响根外营养的原因:矿质养分的种类;矿质养分的浓度;叶片对养分的吸附能力;植
物的叶片类型及温度
64. 根外营养的特点: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其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吸收转化快,能及时
满足植物需要;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65. 复混肥料的特点:优点: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种类多,理化性状好、贮运省费,
施用省工缺点:复混肥料养分比例固定,难以满足不同施肥技术的要求。 66. 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p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有机质;
施肥状况
67. 目前施用固态微肥存在的问题:在土壤中分散不均匀;.易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影响固
定
68. 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
截获: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质流: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迁移的离子:硝酸盐
影响因素: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与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
扩散: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NO3->K+>H2PO4- ;土壤质地;土壤温度
迁移离子:钾离子:磷酸根
69. 影响养分迁移的因素:土壤湿度;养分的吸附和固定;施肥 70. 根际养分吸收的特点:
① 根际养分浓度的分布与土体比较会出现的3种情况:累积、亏损、持平。 ② 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高: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物质可增加难溶性物质的溶解
度。 ③ 根际有较多的能源物质,使根际微生物活性强,有利于难溶性养分的释放。 71. 影响根际养分浓度因素:营养元素种类;土壤缓冲性;植物营养特性
72. 根际PH变化原因:根际呼吸作用和根际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根尖细胞
伸长分泌的质子和有机酸;根系吸收的阴阳离子不平衡
73. 影响根际PH变化的因素:氮素形态;共生固氮作用;养分胁迫;植物的遗传特性;根
际微生物
74. 根分泌物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增加土粒与根系的接触度;对难溶性养分的活化
作用;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改善根际养分的缓冲性能
75. 根际微生物对他人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改变根系形态,增加养分吸收面积;活化与竞
争根际养分;改变氧化还原条件;菌根与土壤养分有效性;
76. 根系细胞吸收养分途径:简单扩散;离子通道运输;载体运输;离子泵运输
77. 光照对根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具体原因:光照还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对
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78. 通气性根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具体原因:
土壤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① 根系的呼吸作用 ② 有毒物质的产生 ③ 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良好的通气环境,能使根部供氧状况良好,并能使呼吸产生的CO2从根际散失。这一过程对根系正常发育、根的有氧代谢以及离子的吸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9. 土壤PH根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具体原因:
偏碱性:吸收阳离子>阴离子 偏酸性:吸收阴离子>阳离子
原因:酸性反应时,根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为主,故能多吸收外界溶液中的阴离子; 碱性反应时,根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 为主,故能多吸收外界溶液中的阳离子
80. 根系对养分的调控机理:植物根系对养分吸收的反馈调节机理可使植物在体内某一养分
离子的含量较高时,降低其吸收速率;反之,养分缺乏时,能明显提高吸收速率。净吸收速率的降低包括流入量的降低和溢泌量的增加。 81. 养分在根中的横向运输有2条途径:
① 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共质体通道是靠胞间连丝把养分从一个细胞转运到相邻
的细胞中,借助原生质的环流,带动养分的运输,最后向中柱转运。 ② 在共质体运输中,胞间连丝起着沟通相邻细胞间养分运输的桥梁作用;在质外体途
径中,养分从表皮迁移到达内皮层后,由于凯氏带的阻隔,不能直接进入中柱,而必须首先穿过内皮层细胞原生质膜转入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
运输途径 运输部位 运输方式 运输离子 质外体途径 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 自由扩散、静电吸引 Ca2+Na+镁离子 共质途径 根毛区 扩散作用、原生质流动、水流带动 硝酸根、磷酸二氢根、钾离子、氯离子 82. 养分在木质部运输特点
驱动力是根压和蒸腾作用;移动是单向,从根部向上;移动在死细胞导管中进行;移动以质流为主
83. 养分在韧皮部运输特点
养分在活细胞内双向运输;
以下行为主,受蒸腾作用的影响较小。
84. 养分如何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转移
韧皮部经过顺浓度梯度的渗漏作用进入木质部,木质部经过逆浓度梯度的转移细胞进入韧皮部
85. 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吸收、同化、运输和贮存方面各有什么异同?
吸收: 铵态氮为被动扩散; 硝态氮为主动吸收 同化: 铵态氮直接同化; 硝态氮先还原后同化
运输: 铵态氮基本不进行长距离运输; 硝态氮在木质部运输 贮存: 铵态氮不能累积,以酰胺形态贮存; 硝态氮可累积贮存
铵态氮是阳离子为还原态氮源;硝态氮是阴离子为氧化态氮源 86. 植物高效吸收养分的表现:
① 理想的根系形态,合理的根系分布 ② 对低浓度养分有较高的专一性吸收速率 ③ 胁迫时根际有强烈的适应性反应 ④ 体内运输和再利用能力强 ⑤ 利用率高或代谢需求量低
87. 影响养分吸收因素:介质中的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
PH;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根的代谢活性;苗龄及生育阶段的不同要求
88. 矿质养分循环的意义:为根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为地上部分生长旺盛部位提供养分;
维持植物体内阴阳离子平衡;为木质部和韧皮部提供驱动力;向根系传递地上部分对养分需求的信息并调节根系对植物养分吸收速率
89. 酸性土壤上植物生长不良的原因: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 90. 碱性土壤中植物的缺铁机理及适应机理:
土壤高浓度重碳酸盐(HCO3-)是导致植物缺铁的根本原因:
pH升高,铁的溶解度降低;
中和根系分泌的H+,减少根表对Fe3+的还原; 促进根内有机酸合成,减少铁向地上部运输; 促进体内Fe2+氧化失活;
抑制根系生长,减少铁的吸收。
适应机理:双子叶植物:Fe3+的还原能力显著提高;分泌质子;分泌还原物质和铁螯合物 禾本科植物:禾本科植物根尖细胞向根际主动分泌一类非蛋白质氨基酸,通常被称为“植物高铁载体”,它与根际土壤中的高价 铁发生强烈螯合作用,迁移到质膜,在质膜上专一性运载蛋白的作用下,Fe3+和植物高铁载体的复合体进入细胞内。
91. 碱性土壤上植物的缺磷机理及适应机理:石灰性土壤对磷有强烈的固定作用,因而土
壤溶液中的磷浓度很低,且移动性很小。磷的移动性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而石灰性土壤处于降水较少的干旱及半干 旱区,磷向根表的扩散和根系的生长都因土壤含水量偏低而削弱。
适应机理:吸收率高;良好的根系形态特征;菌根真菌侵染;酸化根际土壤;根系分泌物的活化作用;根际磷酸酶活性提高;磷的利用率高 92. 植物为什么容易吸收尿素(尿素适应做基肥和追肥的原因):
1.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
2.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3.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4.对大多数作物以0.5%~~1%的浓度喷施为宜,早、晚喷施效果较好。 93. 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合理施用氮肥)
1)主要损失途径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是: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质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减少氮的损失;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和肥料性质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铵态氮在碱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对铵的吸附,减少氨的挥发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硝态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条件易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养分供应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缓效氮肥,使氮缓慢释放,在土壤中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 94. 磷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主要功能
1) 抗旱性:提高原生质胶体的水合度,增加其弹性和粘性,增强对局部脱水的抗
性,同时磷能促进根系发育,可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提高抗旱性;
2) 抗寒性:增加体内可溶性糖和磷脂的含量,使冰点下降,增强细胞对温度变化
的适应性,提高作物的抗寒性
3) 抗盐碱性:H2PO42-和HPO4-转化,增强作物对外界酸碱反应的适应能力,提
高抗盐碱能力
95. 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96.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短距离运输:表皮 皮层 中柱 (截面运输过程)
长距离运输:周身维管系统(木质部运输、韧皮部运输) 97. 施肥量确定依据:计划产量的养分需求总含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肥料的养分含
量
98. 土壤中氮的转化: 99. 土壤中磷的转化: 100. 土壤中钾的转化:
101. 磷肥种类: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使用量最多) 弱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 ,二位,
溶于柠檬酸) 难溶性磷肥(磷矿粉,有的地区使用)新型磷肥(聚磷酸和聚磷酸铵 102. 氮肥的种类:硝态氮肥、铵态氮肥、尿素、缓释/控释氮肥 103. 钾肥的种类:氯化钾、硫酸钾、窑灰钾肥、草木灰
104. 磷肥的合理施用:土壤类型、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确定土壤施磷量;根据磷肥的特性及作
物的需磷特性(块根、瓜类等作物需磷较多,应注意多施;另一方面应结合作物的轮作制合理分配磷肥,如小麦-豆类、棉花、绿肥轮作,可把磷肥重点施在豆类、棉花、绿肥作物上;若是小麦-玉米轮作,磷肥应重点施在小麦上,玉米利用其后效。);合理施用磷肥;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集中、分层施用;适量施用;氮、磷配合施用 105. 钾肥的合理施用:钾肥应该严重缺乏钾的土壤上和对钾肥要求多氮吸收能力弱的植物;
钾肥一般做基肥;应在氮、磷基础上施用钾肥
106. 氮肥的合理施用:测定土壤的供氮能力;开展推荐施氮量;重视平衡氮肥;坚持合理的
施氮技术;坚持深施覆土;避免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采用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氮素化肥中加入增效剂;
107. 有机肥料优点及缺点:养分齐全,浓度低;肥效持久,但是肥劲小而缓慢;富含有机质和
腐殖质,有培肥改土作用;对重金属有吸附作用,从而具有减毒功能能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学特性
108. 化学肥料的优点及缺点:养分含量高;肥效快;原料丰富;保存容易并可久存;多种效
能 养分不齐全;肥效不长;过多施用会破坏土壤性质;有局限性 109. 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的优点?
提高肥料的有效性 机与无机肥料的配合施用,在等养分含量的前提下,营养效果超过单施有机肥料或单施无机肥料
养分供应平衡 结合了无机与有机的优点,既能做到 N,P,K 等主要元素的平衡,又能保证有机无机平衡, 具有缓急相济,长短结合,均衡稳定的供肥特点
减轻环境负荷 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减少无机化肥的用量,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副作用 培肥改土 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既可用地也可养地,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
保持肥力无机肥:须用地,但养地难 有机肥:养地作用大,但当季供肥不足
110. 堆肥的原理:主要利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将植物有机残体,进行矿质化、腐殖化和无
害化,使各种复杂的有机态的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同时利用堆积时所产生的高温(60—70℃)来杀死原材料中所带来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达到无害化的目的。因此,为了获得优质堆肥,在堆制过程中,千方百计地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
良好的条件,是加快堆肥腐熟和提高肥效的关键。
111. 堆肥的过程:潜伏阶段;中温阶段;高温阶段;降温熟化阶段 112. 堆肥的目的:加快养分释放 、消灭病虫害 、缩小有机物料的体积 113. 影响堆肥的因素:有机质含量;PH;含水量;C/N;通风量与通风频率 114.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机理和特点:
机理: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胞饮作用解说(特殊情况下发生)。
•被动吸收: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也没有选择性。亲脂超滤解说。
•形式:简单扩散、离子通道、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运输蛋白)。 •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浓度梯度(化学势或电化学势)、需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关于主动吸收有两种假说:载体学说、离子泵解说。 2.特点:以离子态吸收为主、有机态养分为次要吸收。 矿质营养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对源的影响:1.N、P等供应不足时,可导致蛋白质合成速度下降、光合速率降低、细胞压不足,进而限制叶片的生长速度,减小叶面积指数; 2.矿质营养还能以各种方式影响光合作用过程;
3.养分供应不仅能影响一时的光合效率高低,还能通过影响叶面积功能期(LAD)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对库的影响:以对果实、种子和块茎为产量的作物来说,矿质养分供应不足或过量对植株开花、受精或块茎(库)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产量下降。
1.花的形成:氮肥形态和施用时期对苹果花形成的影响要比施氮量大得多。在花芽分化期,叶片喷施含有尿素的肥料溶液能使来年苹果开花数量显著增加,这时调节苹果“大小年”的有效方法。
2.受精和花和种子的发育:易造成果树“花而不实”。如:缺铜时小麦分蘖较多,秸秆生物量高,但产量很低;缺钼时每个花药中花粉的粒数不足且小,活性低;缺硼时水稻穗 秃尖。
3.对块茎形成及其生长速率的影。一般来说,有利于营养茎生长的养分供应状况(如多施氮)能延缓储藏器官形成和膨大。
对源-库的影响:即使块根和块茎作物的储存过程已开始形成,源-库关系仍极易变更,一般情况下,源中易于再迁移的矿质养分都能导致源对种子、果实和块茎最终产量的限制。施氮肥时,大量供氮是地上部分生长及块茎高产所需的;但它却能推迟块茎形成和块茎直性生长期的开始。供氮量少时叶面积指数过早下降,说明块茎的最终产量受到源的限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