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七年
级历史)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七年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2.小刘同学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的房屋进行 比较,归纳出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地域自然环境有重大差异 B.种植农作物的需要
C.为了宏扬个性 D.不 属于同一原始居民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干言。关于下列图 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4.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
下”的是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二代国王 C.约公元前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5.恩格斯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在
①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③商鞅变法④都江堰是文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右图的连环画讲述了春秋时期哪位霸主的故事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变法。他的变法措施中体现了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9.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开始于
A.炎黄部落联盟的组成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儒家思想的影响D.秦、汉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0.对下面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11.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l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突出的积极作用是 A.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B.确立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的地位 C.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科 t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 3题1 0分,第14题9分,第1 5题7分,共26分
1 3.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w w w .x k b 1.c o m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一一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xkb1.com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5分)
理解学习[来源:学_科_网]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是什么?(2分)
方法探究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你认为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来源:Z,xx,k.Com]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的教育他,凡是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她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去耕田种菜,他认为学习那些只是没有出息。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予的什么教育思想?(2分) (2) 结合所学内容,孔子教育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根据孔子对教育的贡献,请你用一句话对他作一简要 评价?(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2分)
(4)孔予的思想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1分) 材料二:
(2)材料-反映出秦朝采取的是什么政治制度?(1分)x*kb*1.c*om
材料三:“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
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秦儒生淳于越
(3)说一说材料三中的儒生对材料二的制度持什么观点?西汉建立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治制度?(2分)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日:“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政权出现了什么问题?材料中的“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lsquo;
(5)从以上制度的更替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测试题 更多初一历史试题,请关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