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销一体”校企合作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彤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3年第12期
【摘 要】分析高职“产销一体”校企合作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产销一体”校企合作 优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04-02
受宏观经济影响,699万毕业生就业遭遇寒流,2013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是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一些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却保持着“走俏”态势,部分专业甚至供不应求。以广西为例,2013年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近63%,远高于本科41%的签约率。很多企业甚至开始提早预定2014年毕业的机械制造、计算机、学前教育、医学护理、铁道等专业的学生,和高职院校签订“订单就业”合同。此前,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0-2012)》显示,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在95%以上,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骄人战绩是如何取得的呢?这是近年来高职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实现了校企互动、产销对接的积极结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使它成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柄利器。同时,它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笔者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产销一体”校企合作的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校生走俏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实现了校企互动、产销对接。“产销一体”校企合作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灵活。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嗅觉敏锐,往往能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时差”。比如针对2013年兴起的信息技术概念,一些高职院校新增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又如,现金网购大热,淘宝店家对平面模特需求猛增,一些高职院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培养重点就从T台模特转向了平面模特,很受学生欢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采用订单培养、企校合作的通行模式。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教学工厂、开辟企业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的整体融合。比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和企业派出的技术骨干一起,共同编写了近20部教材,开展了多门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培养一线产业工人,服务当地产业。
第三,企业自己办学,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安徽江淮大学是江淮汽车集团公司创办的学校,每年毕业生有1600人左右,基本能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优先录用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原因就是亲自培养的技工对企业文化等理解要比外校生透彻。 二、“产销一体”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给其他类型高校提示了一条适合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路——“校企合作”。但是大多数“校企合作”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遏制着“产销一体”的发展,使高职教学无法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首先,校企合作无法可依。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空白或落后,以致校企合作的模式并没有大规模形成,一些地区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口头上和学校的单方意愿上,学校和企业的双方合作缺乏内在的效益动力、整体的经费保障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支持,而且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即时的,学校培养学生是有周期的,这之间的矛盾导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中来。
其次,学分互认尚有难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与企业实际要求并不一致,学校掌握着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缺少与企业相对应的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的人才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毕业生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再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停滞不前的问题。一部分新建的、位于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能力,不少民营高职院校外聘在校大学生授课,这些“兼职”教师流动性高、随意性大,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最后,顶岗实习有待改革。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送学生去企业短期实习的较低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置标准、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一些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学生宿舍、师资等教育资源紧缺,就需要分流部分第三学年甚至第二学年的学生进入社会,名曰“顶岗实习”,实际上导致分流出去的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廉价“出卖”学生劳动力的现象并不少见,学校强制把学生跨省安排到外地的流水线进行与专业毫不相关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企业不主动加入到校企合作中来,也是考虑到增加管理成本、增加风险、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等几方面的原因。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运行在靠感情、拉关系来维持的不规范的、短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并未形成校企双方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产销一体”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实现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对接。高职院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建设,使原本孤立于企业外的实训基地转变成企业的生产车间,并把该实训基地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规划当中。在此基础上,把学生集中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把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的专家请到实训基地指导实习,实现高职学生的(下转第9页)(上接第4页)职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实训基地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双统一。另外,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数量高、就业质量低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为毕业生提供跟踪性服务,根据产业链开设专业,调整课程,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一次性就业率。
第二,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整合。校企双方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向学校提出需要订单培训的人才标准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淘汰市场过剩专业,将企业文化、机器操作、生产工艺等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采用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方式推进就业工作,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和企业相应岗位有效对接,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熟练的职业技术人才。
第三,实现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获得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环节中,负责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这种双向交流的机制可以借助校企双方的力量共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企业员工的继续学力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四,加快中西部职业院校均衡发展。在沿海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在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往往“慢半拍”。应针对中西部职业院校,搭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层面的就业用工信息平台,企业应积极加入到用工网络信息化的浪潮中来,通过该平台加强对未来行业发展、用工需求、工资变动等方面的分析预测,以让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第五,统筹安排,合理推进职业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要把企业功利需求与学校育人需求结合起来,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应抓住我国人口的第二次红利,就业渠道要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未来不宜盲目增加本科院校或者扩招,宜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改变不合理的学校结构,增加“金字塔”底层的中职、高职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地改变目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潘建中.工学结合结硕果,校企合作路漫漫——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2]黎芳霞.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方式的探讨——以重庆正大软件学院网络技术系为例[J].网友世界,2013(12)
[3]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责编 何田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