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09-26 来源:钮旅网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 “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聪同学对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合理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约为15𝑚𝑚

C. 人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20𝑚/𝑠

B. 大多数人每分钟脉搏跳动约70次 D. 一只鸡蛋所受的重力约为50𝑁

2. 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𝑠−𝑡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2𝑠末物体乙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第4𝑠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恰好相等

C. 前2𝑠内,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东运动 D. 前4𝑠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3.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 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 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 医生用𝐵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4. 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林间光束

B.

水中倒影

C.

铅笔“折断”

D.

瓢虫“变大”

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页,共21页

A. 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7.5𝑐𝑚<𝑓<15𝑐𝑚 B.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6. 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视力健康是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关于近视眼成像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应使用凸透镜矫B. 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C. 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应使用凹透镜矫D. 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7.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超过2千克的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质量变大 C. 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后密度变大

8. 对力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受到的重力不变 D. 航空器材常采用密度小的合金

A. 跳离地面的运动员不再受重力 B. 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也会产生弹力

C.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D.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

9. 传统的漂流需要筑坝蓄水,受降雨变化影响很大。近期各大景区都推出了新型玻璃栈道漂流,此漂流只需在玻璃栈道内加入少量水,就可以让橡皮艇在玻璃栈道内快速滑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第2页,共21页

A. 在玻璃栈道内加入少量水主要是为了减小下滑时橡皮艇受到的摩擦力 B. 橡皮艇加速下滑,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以下滑时的橡皮艇为参照物,旁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D. 人坐在橡皮艇上,橡皮艇凹陷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10. 小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幅图像,其中对实验图像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

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图

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图

说明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D. 图

说明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1. (1)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𝑐𝑚; (2)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 𝑁。

第3页,共21页

12. 雷雨天气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𝑣光 ______ 𝑣声;声音和光都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中______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______是入射光线,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

14. 月球对它表面的物体的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同一物体的引力的,一个60𝑘𝑔的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为______𝑁;医院的氧气瓶内装的氧气密度为10𝑘𝑔/𝑚3,为抢救病人,用去了其中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______𝑘𝑔/𝑚3。

15. 如图所示,浴室防滑垫正面有防滑气泡,反面有防滑吸盘。正面是通过增大______,反面是利用大气压增大对地面的压力,这两种方法都能增大______力,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滑效果。

1

6

第4页,共21页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 如图,物块沿粗糙斜面向上运动,请画出物块所受重力和摩擦力及物块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

17. 请在图中补画出穿过透镜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1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 。

(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到______ 𝑐𝑚刻度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______ 、倒立的实像。

第5页,共21页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如图乙所示位置。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______ 。(填序号) ①光屏下调 ②蜡烛上调 ③透镜上调

(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______ 作用。______ 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19. 实验小组利用天平、量筒和烧杯等器材测量牛奶的密度。

(1)天平调平衡后,将适量的牛奶倒入烧杯中,并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通过加减砝码的一番操作,当小明将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横梁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他应该______ (选填序号); A.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移动游码

C.取下最小的砝码后移动游码

(2)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116𝑔后,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______ 𝑐𝑚3;

(3)测量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天平横梁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为______ 𝑘𝑔;

(4)小明测量的牛奶密度为______ 𝑘𝑔/𝑚3;

第6页,共21页

(5)在向量筒倒入牛奶时,如果不慎有牛奶溅出,则测出的牛奶密度会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所用棉布比木板表面粗糙)。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应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______ 运动,根据______ 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这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小的是______ (选填“甲”、“乙”、“丙”或“丁”)。 (3)比较甲、乙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 是否有关;比较乙、丙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 是否有关。

(4)比较甲、丁两次实验,发现甲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夏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 。

(5)小夏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后,如图戊所示,当他再进行实验时,发现效果更好。请你说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21. 常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表为地铁1号线从茶山站到常州火车站的运行时刻表,问:

常州火车站名 到站时刻/(时:分) 发车时间/(时:分) 路程/𝑘𝑚 茶山 —— 6:00 0 清凉寺 6:01 6:02 1.2 同济桥 6:03 6:04 2.3 文化宫 6:05 6:06 3.3 博爱路 6:07 6:08 4.4 站 6:09 —— 5.4 (1)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用时多长?

(2)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合多少米每秒?

第7页,共21页

22. 一个质量为20𝑔,容积为120𝑐𝑚3的玻璃瓶中装有100𝑐𝑚3的冰块,待冰全部熔化后将一金

属球放入瓶中,发现球沉入水底,水面恰好上升到与瓶口齐平,测得此时瓶的总质量为170𝑔。

3

已知𝜌冰=0.9𝑔/𝑐𝑚,𝑔取10𝑁/𝑘𝑔,求:

(1)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的质量; (2)金属球的体积; (3)金属球的重力; (4)金属球的密度。

第8页,共2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𝐵

【解析】解:𝐴、中学生的身高约160𝑐𝑚,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𝑐𝑚=800𝑚𝑚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𝑠,1𝑚𝑖𝑛跳动70次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在18𝑘𝑚/ℎ=18×

1

𝑚/𝑠3.6=5𝑚/𝑠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一只鸡蛋的质量约50𝑔=0.05𝑘𝑔,受到的重力为𝐺=𝑚𝑔=0.05𝑘𝑔×10𝑁/𝑘𝑔=0.5𝑁,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𝐵。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值,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日常知识积累解答此题。

2.【答案】𝐷

【解析】解: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2𝑠,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𝑠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第2𝑠末,乙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4𝑠 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𝑣==

𝑠𝑡8𝑚4𝑠=2 𝑚/𝑠;乙的速度为𝑣′=

𝑠𝑡′=

8𝑚2𝑠=4𝑚/𝑠,

甲乙都向东匀速运动,𝑣′>𝑣,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5运动,故C错误;

D、由图知:前4𝑠内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都是8𝑚,时间都是 4𝑠,所以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𝐷。

此图像为𝑠−𝑡图像,先明确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比较甲乙的运动速度和通过的距离。 此题考查了𝑠−𝑡图像的分析和平均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像特点确定物体运动状态,是解

第9页,共21页

决此类问题的第一步。

3.【答案】𝐷

【解析】解: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的传声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越来越小,故B错误;

C、禁止汽车鸣笛,是防治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医生用𝐵超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𝐷。

(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的传声能力跟空气的稀薄程度有关,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差; (3)从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进行分析; (4)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

4.【答案】𝐵

【解析】解:𝐴、林间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铅笔“折断”,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着射向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铅笔的虚像,比铅笔的实际位置较水面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铅笔向上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

D、瓢虫“变大”,用放大镜看物体,光线分别在空气和玻璃透镜中传播,发生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𝐵。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第10页,共21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5.【答案】𝐴

【解析】解:𝐴𝐵、蜡烛距离凸透镜30𝑐𝑚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5𝑐𝑚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的位置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即2𝑓>15𝑐𝑚>𝑓,30𝑐𝑚>2𝑓;所以15𝑐𝑚>𝑓>7.5𝑐𝑚,故A正确,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将物距和像距互换,此时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𝐴。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𝑢>2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𝑢=2𝑓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2𝑓>𝑢>𝑓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𝑢=𝑓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𝑢<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像距、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利用所学规律分析解答问题,这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6.【答案】𝐷

【解析】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的。要配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只有𝐷说法正确。 故选:𝐷。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聚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的。因此要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太弱,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而形成的。因此要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第11页,共21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理解,注意对比记忆。

7.【答案】𝐷

【解析】解:𝐴、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所以月球土壤样品被带回地球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同一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大约是地球上的,所以月球土壤样品被带回地球后,重力变大,故B错误;

C、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后,质量和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错误。

D、航空器材需要质量小的元件,要想使航空器材质量减小,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密度,一般都选择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玻璃钢等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器材,故D正确。 故选:𝐷。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同一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大约是地球上的;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密度不变。

(4)航空器材需要质量小的元件,要想使航空器材质量减小,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密度,一般都选择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玻璃钢等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器材。 本题考查了对质量、重力、密度的认识和理解,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

6

16

8.【答案】𝐶

【解析】解:𝐴.无论是否与地面接触,地面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错误。 B.只有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两个物体之间才能产生弹力。故B错误。

C.当两个物体相互挤压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物体的弹力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这就是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压力。故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压力、拉力、支持力的本质都是弹力。故C正确。

D.当我们走路时,地面对我们鞋底的摩擦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可见,摩擦力不一定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也可能是物体运动的动力。故D错误。 故选:𝐶。

(1)地面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

第12页,共21页

(2)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 (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1)重力、弹力、摩擦力是从力的性质的角度来分类的,而压力、支持力、拉力等是从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来分类的。

(2)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而不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我们要从摩擦力的本质出发来认识它。

9.【答案】𝐶

【解析】解:

A、在玻璃栈道内加入少量水,这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下滑时橡皮艇受到的摩擦力,故A正确;

B、橡皮艇加速下滑,是因为橡皮艇受到重力的作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 C、以下滑时的橡皮艇为参照物,旁边的树木和橡皮艇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人坐在橡皮艇上,橡皮艇凹陷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故D正确。 故选:𝐶。

(1)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2)(4)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力的作用效果,难度不大。

10.【答案】𝐵

【解析】解:𝐴、速度−时间图像表示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路程−时间图像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符合题意;

C、同一种物质,密度一定,由𝜌=𝑉可知,物体的质量𝑚与体积𝑉成正比,故质量−体积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故C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定值,物体所受重力𝐺与其质量𝑚成正比,故重力−质量图像为过

𝑚

第13页,共21页

原点的直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𝐵。

(1)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着直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其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据此分析;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据此分析;

(3)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定值,物体所受重力𝐺与其质量𝑚成正比,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对匀速直线运动、密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图象分析,难度不大。注意分析图像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像变化规律,从图像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需要提高的能力。

11.【答案】3.10 3.4

【解析】解:(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𝑚𝑚,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𝑚𝑚;物体左侧与0.0𝑐𝑚刻度线对齐,物体右侧与3.1𝑐𝑚刻度线对齐,读作3.10𝑐𝑚,所以物体的长度为:𝐿=3.10𝑐𝑚;

(2)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要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若没有指在零刻线处,需要进行调零;另外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𝑁,其示数为:𝐹=3𝑁+2×0.2𝑁=3.4𝑁。 故答案为:(1)3.10;(2)3.4。

(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间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弹簧测力计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指的就是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首先要认清分度值,再根据指针位置读数。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长度测量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属于基础题目。

12.【答案】远大于 声音

【解析】解:(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大致相等为3×108𝑚/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𝑚/𝑠,

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

第14页,共21页

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2)声音和光都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远大于;声音。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𝑚/𝑠;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𝑚/𝑠;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速和声速以及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的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题目。

13.【答案】𝐵𝑂 35

【解析】解:由图可知,∠𝐵𝑂𝑀′=30°,所以∠𝐵𝑂𝑁=90°−30°=60°,同理∠𝐴𝑂𝑁=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判断𝑁𝑁′为法线,𝑀𝑀′为界面;再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所以𝐵𝑂为入射光线,𝐴𝑂为反射光线,𝑂𝐶为折射光线; 由图可知,折射角为:∠𝐶𝑂𝑁′=90°−55°=35°。 故答案为:𝐵𝑂;35。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14.【答案】100 5

𝐺月=6𝐺地=6×𝑚𝑔=6×60𝑘𝑔×10𝑁/𝑘𝑔=100𝑁;【解析】解:由题意可知,月球对他的引力约: 设氧气瓶的容积为𝑉,则根据𝜌=𝑉可得,原来氧气瓶里氧气的质量:𝑚0=𝜌0𝑉, 用去了其中的一半,剩余氧气的质量:𝑚=𝑚0=𝜌0𝑉,

22因为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所以剩余氧气的密度: 𝜌=

𝑚

𝑉1

1

𝑚

1

1

1

=𝑉=2𝜌0=2×10𝑘𝑔/𝑚3=5𝑘𝑔/𝑚3。

1

𝜌𝑉20

11

故答案为:100;5。

(1)先根据𝐺=𝑚𝑔求出他的重力,然后根据月球对物体的引力与重力的关系即可求出月球对他的引力;

(2)利用公式𝑚=𝜌𝑉先计算原来氧气瓶里氧气的质量,再求出剩余氧气的质量,而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再利用密度公式𝜌=𝑉求剩余氧气的密度。

𝑚

第15页,共21页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使用氧气前后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是本题的关键。

15.【答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

【解析】解:浴室防滑垫正面有防滑气泡,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反面有防滑吸盘,是利用大气压增大对地面的压力,增大摩擦,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滑效果。 故答案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增大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三是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此题考查了增大摩擦的方法,通过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摩擦力的变化。

16.【答案】

【解析】物块沿粗糙斜面向上运动,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的作用;物块对斜面压力作用在斜面上,垂直于斜面向下;

从物体重心画带箭头的线段,方向竖直向下,符号为𝐺;从物体重心画带箭头的线段,方向沿斜面向下,符号为𝑓;

在斜面上选取物体与接触面的中点为压力的作用点,过压力作用点画垂直于斜面、带箭头的线段,符号为𝐹;如图所示:

第16页,共21页

作力的示意图,要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是平衡力的长度要相等。

17.【答案】解: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折射光线会远离主光轴,折射光线

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解析】利用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对于凸透镜、凹透镜的作图,要知道三条特殊光线的内容,属于基础题目。

18.【答案】同一高度 55 缩小 ② 发散 近

【解析】解:(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25𝑐𝑚处,𝑢=40𝑐𝑚−25𝑐𝑚=15𝑐𝑚,2𝑓>𝑢>𝑓,𝑣=70𝑐𝑚−40𝑐𝑚=30𝑐𝑚,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根据折射现象的可逆性,𝑢′=𝑣=15𝑐𝑚+15𝑐𝑚=30𝑐𝑚处,即移动透镜至55𝑐𝑚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倒立缩小实像;

(3)如图甲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②; (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55;缩小;(3)②;(4)发散;近。

第17页,共21页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根据光的可逆性分析解答;

(3)根据物与像移动方向相反定调节方法;

(4)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注意理解应用。

19.【答案】(1)𝐶 (2)40 (3) 0.072 (4)1.1×103 (5)偏大

(1)由图甲可知,【解析】当小明将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横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右盘所放的砝码质量偏大,此时应该取下最小的砝码后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 (2)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𝑚𝐿,示数𝑉=40𝑚𝐿=40𝑐𝑚3;

(3)如图丙所示,游码标尺的分度值是0.2𝑔,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𝑚=50𝑔+20𝑔+2𝑔=72𝑔=0.072𝑘𝑔;

(4)倒入量筒中牛奶的质量𝑚′=116𝑔−72𝑔=44𝑔, 牛奶的密度𝜌=

𝑚′

𝑉=

44𝑔40𝑐𝑚3=1.1𝑔/𝑐𝑚3=1.1×103𝑘𝑔/𝑚3;

𝑚

(5)如果不慎有牛奶溅出,会导致量筒中牛奶的体积偏小,利用密度公式𝜌=𝑉计算的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𝐶;(2)40;(3)0.072;(4)1.1×103;(5)偏大。

分析:(1)在称量过程中,应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的方法来使天平平衡; (2)弄清量筒的分度值,根据液面对应的刻度读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3)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4)量筒中牛奶的质量等于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知道量筒中牛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牛奶的密度;

(5)如果不慎有牛奶溅出,会导致量筒中牛奶的体积偏小,利用密度公式𝜌=𝑉计算的密度偏大。 本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天平和量筒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放、调、称、读等都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扎实牢固。

𝑚

20.【答案】(1)匀速直线 二力平衡

(2)丁

第18页,共21页

(3)压力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4)错误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等

(5)不必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或测力计的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解析】解:

(1)弹簧测力计显示拉力大小,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木块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大小。

(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由题意可知,甲乙丁的接触面较光滑,并且丁的压力最小,故丁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最小。

(3)甲、乙两次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故甲、乙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

乙、丙两次实验,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故乙、丙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有关。

(4)甲、丁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即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等,无法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积的关系,故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

(5)实验改进后,物体𝐴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物体𝐴受到测力计的拉力和木板对物体𝐴的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其大小始终相等,与木板运动的速度无关,所以实验时不必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且实验时测力计的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二力平衡;(2)丁;(3)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4)错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等;(5)不必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或测力计的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1)弹簧测力计显示拉力大小,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受到平衡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大小。

(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5)物体𝐴相对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物体𝐴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木板对物体𝐴的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跟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第19页,共21页

本题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难点是分析实验改进的优点。

(1)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09−6:00=9𝑚𝑖𝑛=0.15ℎ;【答案】解:用时𝑡=6: 21.

(2)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路程𝑠=5.4𝑘𝑚, 平均速度𝑣==

𝑠𝑡5.4𝑘𝑚0.15ℎ=36𝑘𝑚/ℎ=10𝑚/𝑠。

答:(1)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用时0.1ℎ;

(2)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平均速度为54千米每小时,合10米每秒。 【解析】(1)从表中找出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的时刻和抵达常州火车站的时刻,进而得出所用时间; (2)地铁从茶山站出发直至抵达常州火车站的路程,根据𝑣=𝑡得出平均速度;3.6𝑘𝑚/ℎ=1𝑚/𝑠。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从表格得出有用信息。

𝑠

22.【答案】解:

(1)由𝜌=𝑉可得,冰块的质量:

𝑚冰=𝜌冰𝑉冰=0.9𝑔/𝑐𝑚3×100𝑐𝑚3=90𝑔, 因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所以,水的质量:𝑚水=𝑚冰=90𝑔;

(2)由𝜌=𝑉可得,冰全部熔化成水时水的体积: 𝑉水=𝜌=1.0𝑔/𝑐𝑚3=90𝑐𝑚3,

将金属球放入瓶中,发现球沉入水底,水面恰好上升到与瓶口齐平, 则金属球的体积:

𝑉球=𝑉瓶−𝑉水=120𝑐𝑚3−90𝑐𝑚3=30𝑐𝑚3; (3)金属球的质量:

𝑚金=𝑚总−𝑚水−𝑚容=170𝑔−90𝑔−20𝑔=60𝑔=0.06𝑘𝑔, 金属球的重力𝐺=𝑚球𝑔=0.06𝑘𝑔×10𝑁/𝑘𝑔=0.6𝑁;

3

(4)金属球的密度𝜌球=𝑉=30𝑐𝑚3=2𝑔/𝑐𝑚。

𝑚

𝑚

𝑚

90𝑔

𝑚

60𝑔

第20页,共21页

答:(1)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的质量为90𝑔; (2)金属球的体积为30𝑐𝑚3; (3)金属球的重力我0.6𝑁; (4)金属球的密度为2𝑔/𝑐𝑚3。

(1)知道冰块的体积和密度,【解析】根据𝜌=𝑉求出冰块的质量,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据此求出水的质量;

(2)根据𝜌=𝑉求出冰全部熔化成水时水的体积,将金属球放入瓶中,发现球沉入水底,水面恰好上升到与瓶口齐平,水的体积加上金属球的体积即为空瓶的容积,由此可求得金属球的体积; (3)瓶子的总质量减去水和容器的质量即为金属球的质量,由𝐺=𝑚𝑔可求得金属球的重力; (4)利用𝜌=𝑉求出金属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密度的计算,正确得出金属球的质量和体积是关键,要注意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𝑚𝑚

𝑚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