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相关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2023-10-10 来源:钮旅网
word 第3课宋明理学相关素材

1.原始资料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大性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

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己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不常行也。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2.课文注释

葛洪及其“儒道合一”的思想

葛洪(约283—约343),东晋道教大师,医学家,文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某某丹阳句容人。少时以儒学知名,后崇尚道教。303年,曾任将兵都尉、伏波将军等,后弃官至某某,广求异书。晚年到离某某不远的罗浮山炼丹,企图长生不死。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另著《金匮药方》(100卷),又

1 / 7

word 托名X歆撰《西京杂记》,还写有诗、赋、碑等百卷,移、檄、章、表等30卷,已散佚。另有《肘后备急方》4卷,为古代医学名著。其所著《抱朴子》70卷。葛洪把儒家的纲常名教融合到道教理论中来,宣扬道教徒必须积善立功,以儒家的道德规X制约自己的行为。“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同时,葛洪又用道家的“玄”、“道”、“一”等哲学X畴来附会他的长生不老的神仙理论。这种儒道双修的神仙道教理论,是魏晋以来合儒道为一体的玄学影响道教的体现,也使道教完全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唐代儒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首先,儒学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儒学同佛学的结合。儒佛结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以韩愈为代表。韩愈一方面极力排佛,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地受到佛学的影响。韩愈的观点就是“治心论”和“道统论”。前者诉诸于自我意识,后者则主X信仰主义。明确地说就是,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遵循它,你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种信仰的力量就会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一个没有上帝,但使人信仰并由此产生力量的新某某,或称之为儒教。但儒学并没有形成为某某,在韩愈的思想中无此迹象。另一种类型以柳宗元为代表。他一方面公开赞扬佛教,另一方面却又利用和改造佛学的若干理论命题,建立起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他主X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佛教的教义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无害于封建伦理。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再次,就是儒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 。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其为“道学”。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他们为代表的理学

2 / 7

word

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他们以“心学”的形式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理学以道体(所谓道体就是指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判,逐渐走向衰落。

心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X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X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二程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某某某某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X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他们认为 “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

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

3 / 7

word 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 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朱熹

朱熹(1130—1200)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最后号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某某)。一生的主要活动为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朱熹的著作堪称浩瀚,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小学》《童蒙须知》《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整理汇编有《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朱熹为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大师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理或天理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最高哲学X畴。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伦理原则。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所建立的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从元代开始,朱子学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它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亚诸国。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X和修养方法。理学的产生,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①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在治经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释义理为主,这些都对后来理学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最高X畴加以阐述。周敦颐以极其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②宋神宗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X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X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

4 / 7

word

和“理”这对重要的X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X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③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明代理学的特点

明代理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①明代初期。这一阶段大体上从洪武初年到成化年间(1368—1487),这一时期朱熹的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明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学术空气异常沉闷,除了一味重复朱熹成说之外,几乎在理论上无所创新。 ②明代中期 。明代中期,一般指从明英宗正德年间开始,到明神宗万历后期,即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的150年左右的时间。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化。一方面,程朱理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王学崛起,发展成为显学。 ③明清之际。各学派和思想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把我国传统学术推向高峰,并作了总结,为拉开近代的序幕做好了准备。这一时期学术领域出现的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提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王守仁及其心学

王守仁(1472—1529),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某某余姚人。史载王守仁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从34岁开始“专志授徒讲学”,从事教育20余年,直到57岁病逝为止。王守仁一生以破“山中之贼”和“心中之贼”为其己任,以达到“辅君”“淑民”,挽救封建危机的目的,因而,曾受到了明王朝的重用和封赐。但也遭到了一部分官员的猜忌和打击,直到王守仁死后三十八年,才恢复他的名誉,诏赠新建侯,谥文成。王守仁的著作,辑为《王文成公全书》(38卷)。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心即理”。他

5 / 7

word

认为身体的主宰是心,心之所想便是意,意之本性便是知,而意之所在便是物。还进一步论证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的学说。②“知行合一”。他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③“致良知”。即就是克去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之本来面目。“良知”就是“天理”。王守仁将“致良知”视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插图说明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某某省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占地面积3 000多亩。此地在唐代曾是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北宋末年,书院毁于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内的建筑,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后代书院又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伴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的,祠后有一石洞,内有石雕白鹿一头。朱子祠的东厢,设有碑廊,内嵌有宋代至明清的古碑120多块,其中有朱熹手书真迹、明代的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等,这些古碑既是珍贵的书法又是难得的史料。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个两层的楼阁,名“御书阁”,是清康熙帝赐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命兴建的。棂星门的西北角,曲径通幽,山石林泉,还有“钓矾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胜迹。

《唐朝的开成石经》

这是某某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它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

6 / 7

word 尔雅等。共114石,228面,刻650 252字。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我国古代曾七次刻经,《开成石经》是规模最大,而且现存较好的一部石经。唐代刻石经的目的,正如唐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X覃的奏表:“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阙”。表明刻石经,就是为了避免士子们在学习经书时传抄错误,由国家组织一些专家,校定经书,刻在石上,作为标准。114块石碑,首尾相接,排列成整齐的石屏,形成一座奇特的,能够长久保存的石质书库。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