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2月第33卷第1期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 钭替{l:肛缸 Feb.20l1 v01.33 No.1 编辑部网址:http://www.swpuxb.corn 文章编号:1674—5086(2011)01—0064—07 中图分类号:TEl21;P618 DOI: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1 文献标识码:A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马行陟 ,庞雄奇。,姜福杰 ,孟庆洋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2.中国石油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北京海淀100083; 3.“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102249 摘要: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 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 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建立各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判别图版,形成了一套有效烃 源岩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到辽东湾地区。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发育东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 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的规模最大。尽管东二段暗色泥岩也普遍发育,但并没有达到排烃的临界条件,只能 作为一般烃源岩,不能认定为有效烃源岩。 关键词:排烃门限;有效烃源岩;生烃潜力法;辽东湾;分布预测 马行陟,庞雄奇,姜福杰,等.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64~70. 1 有效烃源岩的概念及预测方法 有烃类生成,并且生成的烃类能排出来;(2)所排出 的烃类对工业油气藏的形成有贡献。因此,将有效 并且所生成的油气又可 从沉积角度而言,烃源岩主要是指在低能环境 烃源岩定义为能生成油气,能对成藏有贡献的那 下沉积的黏土和碳酸盐淤泥。对于有效烃源岩的定 以排出,即已经进入排烃门限, 义一直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不同学者的 部分烃源岩(图1)。对于有效烃源岩的研究方法,大多数国内外学者 见解也不同。1978年,Tissot最早提出了烃源岩的 概念,他认为烃源岩是已经产生或者能够产生油气 认为,当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大于某一下限值时即为 卜 J,其下限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以 的岩石 ;而Hunt 则认为烃源岩应是曾经产生并 有效烃源岩¨,排出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后者 排烃门限理论¨ H 为基础,尝试在研究中建立一种 近似于“有效烃源岩”的概念,这也是“有效烃源岩” 新方法识别和预测有效烃源岩,主要步骤为:(1)根 沉积和地震反演等资料预测出研究区的暗色 定义的最早表述;Jones_3 则从生产价值方面对其进 据录井、(2)利用地化参数求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 行定义,认为有效烃源岩是经可靠油源对比所确定 泥岩厚度;对单井暗色泥岩界定其 的商业油藏的源泉;金强 将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 并建立有效烃源岩判别图版,然后根据判别图版除去进入排烃 气排出的岩层称为有效烃源岩;饶丹等 认为有效 是否进入排烃门限,烃源岩是指经可靠油源对比所证实的能提供工业性 门限但品质差的暗色泥岩薄夹层段,经过两次筛选得 (3)求出每口井有效厚 油气聚集的烃源岩;王永诗等 认为有效烃源岩是 到的即是该井的有效烃源岩;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岩石。总而言之,其 度与暗色泥岩厚度的比值,将其与沉积相建立对应关 内涵主要有两方面:(1)有效烃源岩的前提是必须 系,据此对未知区域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进行预测。 收稿日期:2010一Ol—l6 数字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项目(SC06TJ—TQL一004)。 作者简介:马行陟(1984一),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成藏与天然气地质。E—mail:maxingzhi@yahoo.ca 第1期 马行陟,等: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65 排烃门限 ■■■I●■●■1 I●■●●■■1■●l●_U●●■●■●●HI●●■●1■II●●●■■■●●●■ 一 般烃源岩 ●有效烃源岩 砂岩 图l 有效烃源岩的概念模型 Fig.1 Conceptual model for effective source rocks 气地质储量占整个渤海海域总量的近40%,成为渤 2 地质概况 辽东湾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系指渤海 海及中海油的最主要的油气产区¨ 。 在研究区已发现的油气田中,油源对比基本上 证实油源为凹陷下第三系的源岩,下第三系已经成 为该区主力生油层,因此弄清楚下第三系有效烃源 岩的展布特征对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东北部海域,南界大致为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与 河北省秦皇岛市连线,面积2.6×10 km 。从构造 上讲,辽东湾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部,北接辽河拗 陷,东邻辽东隆起区,西界为山海关一北镇隆起,南 连渤中拗陷,为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即 下辽河拗陷在海域的延伸部分。研究区构造线呈 NNW向,东西分带明显,呈辽西凹陷、辽西低凸起、 烃源岩分布及地化特征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东二段、东三段、沙一、沙 二和沙三段发育了大套巨厚的泥岩,其中东三段、沙 三段的规模最大。从沉积演化过程也可以看出,东 三期、沙三期以浅湖一深湖相沉积为主,水体环境稳 定,物源丰富,沉积了大套的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 典型井的统计发现(图3),东二段暗色泥岩厚度为 2~492 m,平均值为255 m,跨度相对较大;东三段暗 色泥岩厚度为40~495 m,平均值为132 m;沙一、沙 二段为7~1 8 1 m,平均值为84 m;沙三段暗色泥 60O 辽中凹陷、辽东凸起及辽东凹陷三凹两凸的格局 (图2)。经过3O多年的勘探开发,辽东湾地区发现 JZ25.1 s、sz36.1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累积发现的油 目 400 20O O 图2辽东湾地区地理位置图 Fig.2 Location map of Liaodong Bay area 图3 辽东湾地区典型井暗色泥岩厚度 Fig.3 Dark mudstone thickness of typica ̄wells in Liaodong Bay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厚度为4~394 nl,平均值为194 m。研究区多数 探井分布在凸起上,仅有少量井处于凹陷中,因此, 利用探井暗色泥岩厚度统计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揭 示。暗色泥岩是在特定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富、水 动力弱、还原环境等)中形成的,因此建立暗泥地比 (暗色泥岩厚度/地层厚度)与不同沉积相类型之间 的对应关系,以此为依据对凹陷中心无井区的烃源 岩进行预测,获得了辽东湾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沙 一、沙二和沙三段的烃源岩厚度分布图(图4~ 图7)。 图4辽东湾E 烃源岩等厚图 Fig 4 Th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 in Liaodong Bay 图5辽东湾Ed3烃源岩等厚图 Fig 5 Th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d,in Liaodong Bay 图6辽东湾 烃源岩等厚图 图7辽东湾 烃源岩等厚图 Fig 7 Th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s in Liaodong Bay Fig.6 Th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s1. in Liaodong Bay 研究中,收集和整理研究区50余口井的地化数 据,并结合资料分布的范围,对稀缺层位和地区的暗 色泥岩样品进行了选取和实验分析,获得了研究区 各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统计特征表(表1)。总体 来看,各套烃源岩都达到了好的水平,沙河街组烃源 岩的地化参数要好于东营组。 东二段源岩的R。值普遍偏低,多处于未熟一低 熟阶段,只有个别区域尺。值才达到0.5%;东三段 源岩R。>0.5%的范围有所增加,凹陷中心有机 质开始成熟,但多数仍处于未熟一低熟阶段;沙一、 第1期 马行陟,等: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67 沙二段有机质成熟区逐渐变大,整体依旧处于成熟阶 m的深度下开始排出烃类。确定出排烃门限后,在辽 段,尤其是次洼的中心,最高值达到1.05%;沙三段源 东湾地区烃源岩地化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有效 岩 在多数地区都大于0.5%,最高达到1.2%,普遍 烃源岩判别图版(图8)。有效烃源岩判别图版的建 处于成熟阶段,与同一盆地的东营凹陷沙三段源岩的 立需要综合考虑有机质丰度(TOC)、母质类型(KTI) R 值范围相近 J,可以推断沙河街组是辽东湾地区 和热演化程度(R。)三个典型参数,一般而言,一定R。 生排烃的主要层位。沙三段干酪根类型多以Ⅱ~I型 值(已进入排烃门限)下,母质类型越好,TOC含量 为主,为最好;沙一、沙二和东三段则多以Ⅱ型为主;东 高,有效烃源岩的品质就越高。通过对研究区单井有 二段则比较差,主要是Ⅲ~Ⅱ型。 效烃源岩的判别和有效厚度的统计,即研究区有效烃 源岩“点”的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在“点”的研究基 4有效烃源岩的平面分布预测 础上,建立有效厚度与暗泥厚度比值与不同沉积相的 关系(表2),结合烃源岩厚度平面分布、沉积相、地震 利用生烃潜力法 确定出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 剖面等资料,由点到面,预测出辽东湾各目的层段有 的排烃门限深度为2 800 m,即研究区烃源岩在2 800 效烃源岩厚度的平面展布特征(图9~图11)。 6 5 孽4 U 2 3 2 1 50 75 100 25 50 75 i00 KTt/% KTI/% 6 6 5 5 4 专4 U U 呈3 2 3 2 2 1 1 50 75 i00 50 75 100 KTI/% KTI/% 图8有效烃源岩判别图版 Fig.8 Identiifcation diagram for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68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表2辽东湾地区有效/暗泥与沉积相的关系 Tab.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of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thickness to the source rocks 面来看,东二段源岩的尺 值大部分低于0.5%,只有 辽东湾南部靠近渤中、渤东凹陷的部分才超过0.5%, thicknes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说明辽东湾东二段源岩仍处于未成熟阶段,即使部分 地区的有机质已经到达成熟也无法满足排烃的条件, 致使烃类无法排出。东三段有效厚度最大值都在400 In以上,主要分布在辽中凹陷的北洼深凹带,相对于 原来暗色泥岩厚度的640 m相比要小。不难看出,有 效的部分在暗色泥岩中占有一定比例。辽中中洼、辽 西凹陷和辽东凹陷不发育有效烃源岩,主要是因为该 地区的源岩均没有达到排烃门限,所生成的烃类无法 满足自身的吸附等。沙一、沙二段有效厚度最大值在 150 1TI以上,其有效厚度的范围较东三段有了很大扩 展。随着地层的埋深和有机质丰度的提高,辽中中洼 和辽西中洼的沙一、沙二段也发育有效源岩。与沙 一、沙二段的暗泥厚度相比,有效源岩所占的比例大 大增加,这是由于其埋藏相对较深,凹陷多数的源岩 已经进入排烃门限,且品质相对较好,暗色泥岩中的 有效部分较之东营组要大得多。沙三段有效烃源岩 从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来看,东二段不发育有效 烃源岩,究其原因,东二段地层埋深均没有超过2 800 m,即没有进入排烃门限。再者,从有机质成熟度方 厚度近600 II1,相对于暗色泥岩厚度的最大值850 ITI 来讲,绝大多数暗色泥岩都是有效的,有效性近80%。 同时,辽中凹陷和辽西凹陷发育大量的有效烃源岩, 图9辽东湾地区E也有效烃源岩厚度等值图 Fig.9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d3 in Liaodong Bay 第1期 马行陟,等: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69 图l0辽东湾地区E 有效烃源岩厚度等值图 Fig.10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sl+2 in Liaodong Bay 图1 1 辽东湾地区 有效烃源岩厚度等值图 Fig.1 1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isopach map of Es3 in Liaodong Bay ¨ 1J 1● 1j 70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55. 2011正 范围要广得多,主要原因在于沙三段埋藏深度较大, 普遍达到排烃门限深度,且暗色泥岩品质相对较好, [7] 夏新宇,戴金星.碳酸盐岩生烃指标及生烃量评价的 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演化程度都相对较高,故暗色泥 岩中的绝大部分能够排烃,对成藏有贡献。 新认识[J].石油学报,2000,21(4):36—41. [8]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等.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 相生油问题[J].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9] 张水昌,粱狄刚,张大江.关于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 度的评价标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8— 12. 5 结 论 (1)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有 [10] 秦建中,刘宝泉.海相碳酸盐岩排烃下限值研究[J]. 效烃源岩预测方法体系。应用该方法能够定量判别 烃源岩中的有效源岩部分,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普 遍适用的缺点,可以合理预测有效烃源岩的垂向和 平面的分布特征。 (2)辽东湾下第三系烃源岩主要有东二段、东 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段四套,沙河街组规模大于 东营组,其中沙三段源岩无论是从分布范围,还是从 品质上都是最好的,是主力源岩层,也是以后勘探的 重点。东二段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为最差源岩层。 (3)东二段不发育有效源岩;东三段仅在辽中 凹陷有分布;沙一、沙二段在辽中和辽西北洼发育有 效烃源岩,虽然范围扩大,但有效厚度比较小;沙三 段的有效烃源岩发育规模是四者中最大的。 参考文献 Tissot B P,Welte D.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a new approach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M].Berlin: Springer—Verlag 1978:26—29. Hunt J M.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M].San Francisco free man and company,1979:524—538. Jones R W.Some mass balance and geological restraints on migration mechanisms[J].AAPG,1978,62(3):528 —529, 金强.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油气地质与 采收率,2001,8(1):1—4. 饶丹,章平澜,邱蕴玉.有效烃源岩下限指标初探[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增刊):578~581. 王永诗,金强,朱光有,等.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有效烃 源岩特征与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4):333—336. [11]朱光有,金强,王锐.有效烃源岩的研究方法[J].石 油大学学报,2003,27(2):7—9. [12] 王明,庞雄奇,李洪奇,等.滨北地区烃源岩排烃特征 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8,30(2):25—29. [13]庞雄奇.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1995. [14]庞雄奇.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应用 [J].现代地质,1997,11(4):510—520. [15] 翟光明.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上册[M]∥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六).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83—85. [16]漆家福,陈发景.辽东湾~下辽河裂陷盆地的构造样 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3):272—282. [17]池英柳.渤海新生代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油气分 布规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1):3— 10. [18] 金尚柱,孙洪斌,谢文彦,等.辽东湾北部油气地质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2—3. [19] 孙红军.中新生代辽河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其成 因[J].古地理学报,2002,4(4):61—69. [2O] 张美珍,李志明,秦建中,等.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成 熟度评价[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3(3):12—16. [21] 马中振,庞雄奇,孙俊科,等.生烃潜力法在排烃研究 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9,31(1):14—18. (编辑:朱和平) 编辑部网址:http://www.swpuxb.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