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哲学“生生之谓易”—全生之谓医
生生之道
《周易·系辞》提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并进一步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把生生不已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法则。“日新”是指不断有新的发展“生生”是指不断有新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方式。
“生”不是凭空而来的,泰卦之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生生”的动力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正所谓:“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周易·系辞下》)对立的阴阳二气,因交感而统一,交互不停,相互作用一消一息,阳生阴,阴生阳,生而又生,转化流变,新旧交替万事恒变,万物恒生,变化无穷,生生不息,形成连续不断没有停息的生成演化过程,此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系辞上》)。孔颖达《周易正义》云:“生生,不绝之辞……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天地即以“生生”为存在方式。
“生生”即宇宙自然一直处于无限的运动变化之中,没有停息,是一个生生日新的过程。万物的新陈代谢,生生不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万物永远有兴衰,生命永远在流转,“日新”则日日有明天,永远有未来,这宇宙万有和人生呈现出何等的勃勃生气!
“生生”浅白地说就是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周易正义》谓:“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体现的是“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传下》)的“变易”观。这种宇宙的本性是变化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带根本性的、主流的、亮色的思想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不妨看看,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均已没落,而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一直自我更新,生生不息,是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历久弥坚的文明。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少外患内乱?在重重危难中仍显其顽强的生命延续力。我们的文明经历过多少次文化入侵或渗透,仍以海纳百川的容涵与气度兼容并蓄,并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原因就在于从古至今一直贯穿着的这种不屈不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生生之谓易”精神。
“生生”之学亦能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得到很好体现,《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体现了人与万物同源体的观念,不但指出人与自然在衍生上的同一,而且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化生”方式也同一,这可视作是“天人合理论的根基之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天道人道相通。因此,以天道推人道也就顺理成章了。
生生之医
中医探讨的是生命之道,而生命之道本质上就是“生生”的一阴一阳之道,“生生”其实不过是对一阴一阳的生命现象的展现。离开了“生生之道”就很难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予以正确的理解和全面把握。多年前曾听过国医大师陆广莘的一个讲座,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句话:“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深受启发。现以陆老之见为凭,结合一己发挥而陈之于下:
中医以一阴一阳的天道为根本理,天人合一,人理、医理,也就是天地万物自然而然之理,万物流变,人也以时而变,循阴阳变化之道以察天、地、人之变即为“循生生之道”,道通则理达。
“生生之道”尚可理解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陆老认为中医是以追求生态共演的“天人合一”,探索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生生之道”,致力于发展《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多元互补共演性世界的“生态智慧学”。可惜的是当今愈演愈烈的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天与人越来越难和谐合一;而天地自然则通过灾变、疾病等对人类作出各种报复这反映出“生生之道”的日渐被戕。于此,强调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中医之道于现实中的医学与人文的积极意义就愈加突显。
《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可视为对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技术、工具的功能本质概括。中医治病、疗疾、养生多以天然动植物入药,而动植物均属生命体,动物为血肉有情之品,植物有欣欣向荣之意,均具“生生之气”,与人的“生生之体”相通、相融性无疑大于化学合成药。动植物药的药效绝不仅限于化学成分,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解桃仁谓:“桃得三月春和之气以生,而花色最鲜明似血,故凡血郁血结之疾,不能调和畅达者,此能入于其中而和之、散之 。”这“三月春和之气”又岂是化学成分所能全解。此即“生生之具”。
“生生之气”即人体的抗病、适应环境、自调和、自康复之正气。人体之气,旺则健,衰则虚,偏则病。助之之法,如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盖人者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无不应也。”“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如何,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之。”此以天地孕育的“生生之具” ——天然药物来协调人的“生生之气”。而针灸更以激发、调动人体自身的“生生之气以疗病为能事。中医治病的着眼点不一定在局部病灶,也不一定在于杀灭病原体,其更关注的是整个人体之气出现了什么偏差?再通过“生生之具”来补偏救弊,使人体的正气发挥出抗病、自适应、自调和、自康复效应。当气得“生生”谓之“和”“和”则病自愈,体自建。此即“助生生之气,谋生生之效”。
陆老谓之:“生其自生、助其自组、助其自制、扶其正祛邪之势,因势而利导而已。”“医药只有成为服务于人的生生之气的生生之具,才能避免产生损害健康和制造疾病的反目的医疗 效果。
谋“生生之效”则又为何?予谓达“生生之境然“生生之境”却有层次的不同:
人体阴阳交感,自和平衡,健康无病,这是平人之境。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为知“道”之境。然知“道”仍有高低之别。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为贤人之境。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为圣人之境。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为至人之境界。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为真人之境。
从平人之境渐次到《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的贤人之境、圣人之境、至人之境、真人之境均属“生生之境”,能达那境,关键在于对“生生之道”的感悟与实践去到了那一层
次。“循生生之道,用生生之具,助生生之气,谋生生之效”以达“生生之境”的中医从理论到实践,从目的到手段,从养生到治病,无不意含“生生”,中华医道的是名符其实的“生生之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