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博教育沭阳银河学校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历史模拟及综合汇总

2022-10-20 来源:钮旅网

安博教育沭阳银河学校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历史模拟试卷一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120

第Ⅰ卷(选择题,6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09.1徐宿淮连四市期末调研卷)《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
2009天津文综历史,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09.3盐城中学七综)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 这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套“制度”包括①察举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4.元朝的行省制度
继承和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09江苏卷)19377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6

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7.有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视剧,其中出现的镜头,你认为那一个不符合史实
A.一位革命党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B.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C.茶馆饭店有人传阅《民报》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8.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

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9.下列有关右图中两个文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

望②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③两者都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斗争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

-1 -

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安徽是革命老区,安徽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安徽有关的是
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11.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2.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包括
公民的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的组织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3.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中印会谈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不结盟会议14.(2009广东文基,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5.“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若干古希腊城邦所实施的一项独特的政治法律制度。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12),常务委员会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绝对民主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所有人的民主
B.把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
C.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D.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政治措施
16.罗马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但也有一些内容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下列罗马法的原则属于这一类的是
A.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B.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C.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
D.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

-2 -


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18.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他在书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 下列布尔什维克党颁布的措施最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A.《和平法令》 B.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
C.《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
19.1945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 1949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变化的原因是答案:
A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B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 C与苏联对日本的控制权 D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2009.9南师大附中样卷).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影响和推动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西欧走向联合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5小题,第2112分,第2212分,第2310,2412,2514.总计60分)
21.(09.9南师大附中样卷).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 唐朝中央机构 图二 古代雅典政治机构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

-3 -

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四 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2分)
1)不同:君主专(独)断(君主专制)(1分);集体决策(民主决策)。(1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2)特点:集体决策与君主专断相结合、
1分)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1分)影响:完善了三省六部制;(1分)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1分)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分)
3)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5分)3)意义:形成了集体管理国家政权的新形式;(1分)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

的基础;(1 分)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1 分)

弊端:少数“成年男姓公民”的民主; “外行治国”; 民众易受少数政治家的蛊惑与控制;过

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任答2 点,给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2 分)

4)认识: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具特点,各有利弊(或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1 分)

不同的政治制度之间应该互相借鉴。(1 分)

2209 常州一调).(12 分)有人说南京即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又是终点。南京与中国近

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南京静海寺 图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4 -

图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 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
,随后,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1)地位:图一: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图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3)
(2)材料二中“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2)“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
(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
(4)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1)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2)
(4)问题: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1)意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2)
23(09.1泰州期末)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

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

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

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

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

-5 -

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

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请依据以上材料,完成本表格内容的填写(7 分)。



涉及的重要机构

机构反映的国家政体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政体的发展趋势



21.(1)(7 分)



涉及的重要机构

机构反映的国家政体

材料一

军机处

君主专制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民主共和

材料三

一届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

国政体的发展趋势

由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制度发展(2 分)


材料四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

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

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

续第四年开设
材料五 2008

《我有问题问总理》的论坛,
两会”召开之际,CCTV新闻、新华网等连

海 选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

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

招待会上深情回应网友们的提问:“我从群众的意见感

受了大家对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

量……”。

广大网友踊跃参与,总理则在记者

2)从海选村官到总理通过网络关注民意,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2)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2分)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以《网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假如你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一员,请说出你们的选题依据。(2分)

3)依据: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反映民

意,加强民主监督,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2分)

24.(09.3南京市一调)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1949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

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

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lO月美国

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

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

-6 -

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9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材料三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撒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联合公报》材料四 据《中美关系新战略》统计

材料五 2009130日国事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皖奥巴马通电话。

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奥巴马表示,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加强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美方期待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同中方加强合作。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4)(1)表现:封锁中国;分裂中国台湾,制造两个中国.(2分,如只答“敌视中国”给 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对立。(2)
(2)材料三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6)
(2)转变,结束敌对关系(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
依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承诺减少和最终撤出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和设施.(1分)
原因:经济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状况。(2)
(3)表现: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迅速.(2)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意义。(2)
(4)意义:有利于中美共同利益的发展,有利于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

-7 -

10.(2008上海历史,A1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10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4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4分)
解析:
第一问应从作者研究的主线“美苏对抗”来考虑,之所以本书评论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后数月”是因为美苏对抗起源于此时,而结束于“苏联的解体”则是因为美苏对抗从此结束了。第二问“美苏对抗”的表现应将冷战和热战的表现都要答出来。而第三问则应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答案要点:(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