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 第一单元第二讲
1.(2010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
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
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2.(2012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
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
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第1页共3页
如何?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3.(2011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
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
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
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
素?
解析:第(1)问,材料的阅读理解障碍较小,可直接回忆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
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3)问提醒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渗透情感、态度、
第2页共3页
价值观,也要注意归纳整理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
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
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
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
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
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材料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解析:第(1)问考生只要把所学知识归纳复述出来即可。第(2)问是考查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方法相同但角度和立场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要做到客观全面,论从史出,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第3页共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