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节物质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1. 事物的普遍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 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
4.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 什么是规律?
2.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实质核心
3. 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意义
4. 矛盾具有什么性质?(一),(二)
5.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什么?
6.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有什么关系?
7.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8. 如何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指导实践?上述+“和谐”
9.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0.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意义?
13.什么是事物的量与质?什么是事物的量变与质变?
14.量变与质变是什么辩证关系?
15.量变与质变如何相互转化?
16.什么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1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8.事物的发展呈现怎样的周期性?为什么?
19.事物的否定与肯定如何相互转化?
20.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什么意义?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2.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3. 为什么说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 辩证思维方法的四个内容
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容
3.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辨证思维方法的关系
三、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1. 如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2. 需要加强哪几种能力?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的三要素与基本结构
2. 实践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 实践的特征
4. 实践对认识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如何理解?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理解分别是什么?
2. 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分别是什么?
3.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4. 创造与反映的关系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4. 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 如何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6. 认识辩证运动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样的?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什么是真理?
2. 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
3.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4. 什么是/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
5. 什么是/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6.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什么关系?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7.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根源:人的思维与人的认识能力
8. 把握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对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9.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对立
2)可以互相转化
为什么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10.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1.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3.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4. 如何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正确地理解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理论:P83
2)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P84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什么是价值
2. 价值的特性:
客观,主体,社会历史,多维
3. 价值评价的基本原则
4. 价值评价的特点
5.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什么作用?
6. 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标准?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意义
8.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辩证统一:何理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1. 什么是认识世界,什么是改造世界?
2.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3. 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内涵:主观世界+客观世界
4. 认识与改造世界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1)为什么是矛盾的?
2)矛盾的本质
3)如何解决二者的矛盾?
5. 创新的含义
6. 创新的意义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1.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必然性?
2.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P93
3. 自由的必然关系的本质是什么?P95
4. 自由的条件:认识条件,实践条件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键
3. 在当代中国,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
4. 中共正确思想路线的内涵与核心
5. 实事求是的内涵
6. 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P98-99
7. 实事求是的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的含义与内容:物质方面的
2. 社会意识的含义与划分
1)社会意识的主体
2)社会意识的层次
(1)社会心理
(2)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3.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包括: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什么主要表现?
4.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作用/意义?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基本规律
1. 生产力的概念
2. 生产力系统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
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4. 生产关系的概念
5. 生产关系的结构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要素)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
6. 生产关系的两种类型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生产资料私有制
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是什么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为什么/如何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能动的反作用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表现:矛盾运动的过程
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10.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其的内涵?
11.什么是上层建筑?其由哪两部分构成?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占主导地 位?
12.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13.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二者是什么关系?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矛盾运动复杂性的体现
4)二者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定相适合”的规律如何理解这里的“一定相适合”?
在当代中国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 社会形态的概念,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2. 历史上有哪五种社会形态?
3.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哪些性质?
1)客观必然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从根本上规定
2)人的历史选择性
人的历史选择性包含哪几层意思?/如何理解人的历史选择性?3)前进性&顺序性
4)曲折性&跨越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
2. 为什么说/如何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两组基本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什么体现?
1)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这两对基本矛盾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于发展,这两对矛盾之间也有相互
作用
3)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1)阶级社会中
(2)同一形态社会中
4.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的意义
二、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级斗争?什么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2.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2)表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3. 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制约性?
4. 如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观点
2)几点要求
5. 社会革命的实质
6. 社会革命的根源与条件:客观&主观
7.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
8. 改革的含义,作用
9. 改革与革命的对比
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什么是科学技术?
2. 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生产方式
2)生活方式
3. 科技革命作用受到的制约
1)客观制约
2)主管制约
4. 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所出现的问题
5. 如何正确认识与运用科学技术?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
2. 唯物史观对历史创造者的考察原则
3. 人民群众的概念
4.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群体?
5.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时受到的条件制约:经济,政治,精神文化
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7. 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1)总体路线
2)各代领导人的思想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 什么是历史人物?什么是杰出人物?
2. 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3. 什么是历史分析方法?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
4. 为什么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上述两种方法?
5.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人物?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与规律
第一节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一、 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1. 什么是自然经济?什么是商品经济?
2.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拥有者
3. | 商品的二因素 |
1)价值&交换价值
2)使用价值
4.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1)对立性:从购买者/生产者单独一方来看
2)统一性:从商品自身角度来看
5. | 劳动的二重性 |
1)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3)任何劳动一方面…另一方面…
6.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1)对立性: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2)统一性: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统一
7.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8. | 商品价值 |
1)质
2)量
(1)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
(2)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力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9.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1)概念
2)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0.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最后一个为货币阶段11.货币的五个职能
12.货币出现的影响
1)解决了的问题
2)不能解决的问题: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二、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2.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客观要求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所以具体劳动需要被还原成抽象劳动)
3.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4.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配
2)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3)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1)社会资源浪费
2)收入两极分化
3)阻碍技术发展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两重性
1)社会性质(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私人性质(私人劳动):私有制决定
(劳动的两重性不是两种劳动)
2.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是什么: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
2)如何理解
(1)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是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 动
(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 私有制商品经济下,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矛盾导致的结果与演化
1)结果: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
2)演化: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被取代的客观必然
四、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相互关系
2)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变化规律
3)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起源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作用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 生产关系
1)定义: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 2)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
(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由以上两方面决定的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方式
1)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从商人与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4. 政治经济学角度资本的含义: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5. 资本原始积累的背景
6. 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
7. 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1)社会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 2)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8.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罪恶的掠夺史” 1)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基础)
2)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重要方式)
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
2)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
3)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
4)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工业革命为标志
1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背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 2)结果
(1)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
(2)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地位
二、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基础
(1)资本主义私有制
(2)雇佣劳动
2)形成: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
2. 劳动力的概念:人的劳动能力,体力与脑力劳动的总和
3. 劳动力成为商品
1)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2)结果: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新阶段
4. 劳动力价值的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的生活资料
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的生活资料
3)劳动者接受训练与教育的支出
5.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1)就是劳动
2)特点: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能在消费中创造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劳动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
4)结果
(1)创造剩余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 资本主义所有制
1. 含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私有制形式
2.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谁创造剩余价值就归谁所有
3.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
1)所有权
2)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法律形态
4. 本质:
1)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
2)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5. 为了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者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剥削: 1)奴隶社会:完全的人身占有
2)封建社会: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
3)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出卖劳动力
剥削制度带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剩余价值积累
四、 |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
| 剩余价值 | |
| |
1)含义:P174
2)源泉:P176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3)生产方法:两种P176-178
4)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P173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劳动过程:目的为生产物质资料
(1)劳动过程的含义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劳动产品/成果归属资本家
2)价值增殖过程:目的为生产剩余价值
(1)价值增殖过程的含义
(2)雇佣工人的劳动形式
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3. 资本的含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4. 资本的两种形态/形式
1)生产资料
2)劳动力
5. 资本的两个类别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1)可变资本价值的来源:工人劳动再生产
(2)可变资本的进一步区分
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对应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对应剩余劳动)
(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
6.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法 1)延长工作日:实质上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2)提高劳动强度
7.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法 1)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2)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1)改进技术
(2)改善经营管理
(3)…
3)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系列影响:P178手写
8. | 科学技术与剩余价值:P178-P179 |
9. | 资本积累 |
1)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P179
2)本质:P180
3)源泉:剩余价值
4)实现: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5)规模的影响因素:与剥削工人相关的因素
6)结果
(1)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P181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结果
(2)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P181
(3)社会财富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
(1)两极分化加剧
(2)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7)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P18210.资本主义再生产P180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含义
(2)实质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含义
(2)源泉:资本积累
11.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P181
1)原因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为什么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P1812)资本的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 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3)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
(4)资本的有机构成:满足上述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v)3)结果
(1)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
(2)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失业 (3)相对过剩人口
12.相对过剩人口
1)含义:不为资本价值增值需要的人口
2)三种形式:P182
13.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P182
1)总体趋势
2)原因P182
(1)生产社会化
(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3)二者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14.(个别)资本循环
1)含义:P183
2)三个阶段
(1)购买: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
(2)生产: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
(3)售卖: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
3)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购买)
(2)生产资本(生产)
(3)商品资本(售卖)
4)基本条件P183
(1)空间上: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需同时存在 (2)时间上: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需先后继起 (3)较难同时满足:P184
5)结果:导致资本周转;带来剩余价值
15.(个别)资本周转
1)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P183
2)影响周转快慢的因素
(1)资本周转的时间
(2)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3)结果:剩余价值积累
16.社会再生产
1)含义P184
2)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P184
3)社会总产品的划分P184
(1)物质上: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2)价值上:转移价值;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4)社会生产的划分P184
(1)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
(2)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
5)能顺利进行的要求:P185(客观规律)
(1)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3)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与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结构上的比例;总量上的比例(进一步说明在P185)最后一点是前两点的前提
6)比例失衡的后果:经济危机
7)动态特征:周期性P190
17.经济危机P185
1)实质
2)作用
3)代价
18.资本主义工资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本质的决定因素: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
3)形式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19.平均利润
1)利润由来: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2)利润率平均化
(1)由来P186
(2)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
3)从利润到平均利润
(1)形成的必然性
(2)资本家对平均利润的瓜分
4)平均利润率规律
20.生产价格
1)含义:
(1)价值转化而来
(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3)生产成本的含义P187
2)从价值到商品价格P187
(1)导致的后果: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2)发生的原因
21.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88
五、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是什么: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本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3)发展趋势:尖锐化P189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本质特征:生产过剩(相对的)
2)原因
(1)一般原因:货币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两个方面的表现P189
3)为什么具有周期性P190
4)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
(1)原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四个阶段:危机(必经),萧条,复苏,高涨
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
一、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2.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1)根本内容: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与资产阶级利益P191 2)两个基本方面
(1)对内
(2)对外
3.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P191
1)政治统治
(1)掌握国家政权
(2)保护经济基础不受破坏与伤害
2)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于统治职能
4.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职能P191-192
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即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1)内容: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重要内容:资本主义法制
6.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
1)地位: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 2)建立的基本原则
(1)私有制
(2)主权在民
(3)分权与制衡:立法,司法,行政 (4)人权原则
7.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P194
1)含义
2)为什么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很重要?
(1)形式上
(2)实际政治作用上
8. 政党制度P194-195
1)含义
2)类型
(1)两党制
(2)多党制(大多数)
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评价9.
1)进步作用P195
2)阶级和历史局限性P195-196
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两个阶段P197
1)资产阶级革命中
2)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后
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观念上层建筑
2)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4. 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评价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P198 2)进步意义P199
3)阶级和历史局限性P199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 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
1. 垄断
1)垄断的含义:P203
2)垄断产生的原因:P203
3)垄断发生的必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P202 4)垄断的实现形式:垄断组织
(1)垄断组织的含义:P203
(2)垄断组织的本质:P203
2. 垄断强化了竞争的原因:P204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3.
1)竞争目的
2)竞争手段
3)竞争范围
4)总结: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垄断资本:垄断某种或某些商品的生产和市场,规定商品的垄断价格和获取高 额垄断利润的资本,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5. 金融资本P205
1)含义:工业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
2)发展的原因
6. 金融寡头P205
1)含义
2)对国家的操控干预
(1)经济领域:参与制
(2)政治领域: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3)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7.
1)含义
2)形成原因
3)来源: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1)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
(2)其他企业的利润
(3)掠夺获取海外利润
(4)垄断资本再分配
4)实现: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
(1)垄断价格的含义
(2)组成: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3)垄断价格的形式
垄断高价:出售商品时
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组织原材料时
(4)垄断组织操纵价格的结果:P206
二、 |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 |
1)含义:国家政权+私人垄断资本 P2072)形成/发展:几个标志事件P207
3)形成的必然性/形成的背景P208
(1)生产力发展
(2)经济危机的深化
(3)缓和社会矛盾
4)主要形式P209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参与垄断资本的再生产
(4)宏观调节
(5)微观改制:三种类型
5)进步意义/作用
6)局限性: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基本矛盾
2. | 金融垄断资本 |
1)含义:见前文P205
2)制度条件:P211
(1)金融自由化
(2)金融创新
3)金融垄断资本推动的结果
(1)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化提高P211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P212
(3)金融危机:经济的过度虚拟化P212
3. |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 |
1)动因P212
(1)经济动因
(2)其他方面动因
2)拓展的基本形式P212-213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私人资本输出:方法,目的
国家资本输出:方法,目的
3)实现形式:国际垄断组织(即跨国公司)
4)社会经济后果P213-214
(1)资本输出国:有利,不利
(2)资本输入国:有利,不利
4. 国际垄断同盟P214
1)产生背景
2)产生目的
3)实现方式:垄断组织之间的协议(当代:国际同盟) (1)国际同盟的含义
(2)国际同盟产生的结果
5. 国际经济调节体系P215
1)产生目的
2)具体形式
6. 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评价P215 1)进步意义
2)局限性
7. |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1)帝国主义的五个特征
2)帝国主义的实质
3)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1)打着援助的旗号实际上剥削和控制
(2)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三、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217
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217-218
3.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218-219
4.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积极
(1)对发达国家而言
(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2)消极
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与特点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体现为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1)私人资本所有制P221
2)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P221
3)国家资本所有制P222
(1)含义
(2)主要特点
4)法人资本所有制P222
(1)含义
(2)基本特点
(3)两种形式
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
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2. 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
1)背景
(1)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的壮大
(2)二战后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2)激励制度:四种P223
3. 社会阶层与阶级结构的变化P224
1)资本家的地位与作用
2)高级职业经理
3)劳动方式
4. 经济调节机制与经济危机形态
1)经济调节机制:P224-225
(1)国家的全面干预
(2)弱化政府干预
2)经济危机的新特点:P225
5. 政治制度的变化:P225
二、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
1. 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四点P226-227
2. 发生新变化的实质:两个方面P228-22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一、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历史进步性:三点P230-231
2. 自身的局限性:三点P231-232
二、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
1. 原因:P233-235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3)国家垄断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奏
4)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2. 结果:被替代是历史必然P235
3. 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原因:三点P235-236
2)结论:P236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规律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 空想的三个阶段P239-240
2. 从空想到科学的背景P241
3. 科学的理论基础P241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
二、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P242-246
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 两个阶段
2.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 复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2)集中表现: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
3)结果:两个对立
4)结论:被取代是历史必然
2. 基本准则与要求(的主要内容):六点P253-257
二、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方法P258-259
1)任何时候都无能违背
2)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对待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P260
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领先进入社会主义
1.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领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性P261
1)客观形势:革命形势
2)主观条件:政党成熟
3)没有违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2. 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的体现:四点P262-264、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 原因P265
1)决定因素
2)重要条件
3)现实原因
2. 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P266-267 1)坚持马克思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借鉴前人成果
三、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前进
1. 曲折的原因P268-269
1)其作为新生事物本质
2)人们对其的认识
3)经济全球化环境
2. 前进的原因P269
1)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愿望
3)能在改革中完善自我
3. 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P269-270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与方法:三点P273-275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三点P276-281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 共产主义理想的可实现性P284
1)其不是空想与幻想
2)其不是靠神秘力量或奇迹推动的
3)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本身就能说明
2.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1)依据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2)证明:社会运动的实践
3.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性
1)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2)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目标
3)全人类的解放
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过程
1. 为什么:
1)因为其是社会的根本改造
2)需经过几个历史阶段
2. 几个阶段
1)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P287-288
2)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P287
3)发达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P287
3.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1)概念P289
2)内涵P289
(1)两个必然:强调的是客观必然性
(2)两个决不会:必然性出现的时间和条件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体现P289
三、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三点P290-292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
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
———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
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