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地理_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1-05-22 来源:钮旅网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教学设计

1

一、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核心素养定位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体(河流、湖泊、海洋),设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自然和社会要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三、 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案例分析法(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引入新课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16日,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从重庆两江新区获悉,两江新区入驻企业自主研发的透水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透水砖全称“健步弹性透水砖”,具有优良的柔韧、防滑及透水性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透水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环节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1.判断正误。

(1)海上内循环循环水量最大。(√) (2)长江主要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3)内流区只有内循环,外流区只有外循环( ) 2.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答案 A

解析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植物蒸腾减弱;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环节 01水汽输送,D降水,E□02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A蒸发,C□H下渗 03蒸发,F□04植物蒸腾 D降水,I□05降水 A蒸发,B□

06更新。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07物质迁移。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08(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09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从而改造着□10地表形态。 (5)产生流水□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能够促进地球水体的转化。(√) (2)水循环主要联系地球的内部圈层。(×)

2.水循环实现了水的更新与转换。以下水体中,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 A.地下水 B.河流水 C.湖泊水 D.土壤水 答案 B

解析 河流水的更新周期最短。 3.举例说明水循环塑造的地貌类型。 提示 冲积平原、三角洲、河谷等。

主题探究

自然环境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结:自然要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蒸发 下渗 降水 温度 湿度 风 下垫面(林地与裸地 、湿地与旱地) 坡度 降水强度 下垫面(湿地 、 森林)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洋流 地形 地表径流 气候 地形(流向、支流形态、支流多少) 下垫面(下渗多少) 蒸发

主题探究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5

材料二 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提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成果展示]

(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城市中心区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6

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分析思路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综合思维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读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线S代表地球表面,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的水循环类型分别是( ) A.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 B.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C.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

7

D.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

答案 A 甲水循环降水量最大,应为海上内循环,乙水循环包括了海上蒸发,应为海陆间大循环,丙为陆上内循环,A项正确。

2.按照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7 16 B.77 7 C.16 23 D.23 7

答案 D 根据水循环原理,a环节为水汽输送,b环节为入海径流,图中23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降水,图中16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陆地降水量减去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等于入海径流量,故入海径流量为7单位,D项正确。

素养提升2 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建设,已初见成效。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减少植物蒸腾 D.减少地下径流

答案 A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够加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2.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填湖建绿地公园 B.实施地面硬化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

答案 D 填湖建绿地公园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面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有利于蓄水;禁止开采地下水,此做法不现实。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下雨时,观察校园内不同位置地表径流的差异。 2.调查当地河流的特征,并说明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3.调查当地改善水循环的主要方法。

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一、水循环的过程:

8

1.水循环的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 :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二、 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 3联系海陆间的重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基础知识部分大胆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水循环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关系方面则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教材分析

9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作为高中鲁教版地理教材必修1第2章第二节中一个模块的内容,涉及内容主要是水资源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由“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此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紧接着又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作为教学来讲,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区分不同维度的水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要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最后根据同学们掌握情况讲解自然和社会要素对水循环的影响,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升华。

水循环一节学生学校效果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顺循环示意图,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影响的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

10

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

水循环教学反思

1、让学生做主体,教师多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整体这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新理念。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的,结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读图“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后感觉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做得还是不够好,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通过反思,我想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换一种导课方式,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3、多举例子。

水循环的过程我只是让学生读图与材料找出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没有举例子,发现随后学生在做题时判断水循环的类型方面有点问题。以后多举一些例子以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 4、借助多媒体上课

我们学校教室里面都有安装多媒体,但是平时很少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具有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例如:水循环的过程都可可以用FLASH动画形象的展示,对于水循环的意义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得到感性的认识,这时多媒体可打出直观性教强的图片,使学生更

11

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及其意义课后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某区域河流和湖泊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 ) A.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冰川融水

2.图中所示的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大气循环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形式判读。从图中经纬度和城市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安徽省中部,所以该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B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判断。图示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属于我国季风区,该湖泊为巢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读全国及十大流域全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直方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递减 B.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东向西递减

C.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D.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4.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河流径流量 D.植被类型

5.西北诸河的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低 B.均为内流河 C.河流结冰期长 D.地表水缺乏 答案:3.C 4.A 5.D

12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所以C正确。第4题,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故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所以A正确。第5题,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导致地表缺乏,因此西北诸河在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所以D正确。

(2018·湖北黄冈中学调研)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过大易造成洪涝灾害。下图分别为某城市附近水系分布(Ⅰ),该流域内一次局部暴雨后甲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Ⅱ)以及城市的水循环分布(Ⅲ)。读图完成6~8题。

6.关于图(Ⅱ)中四条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B.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C.③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 D.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

7.结合图(Ⅲ)分析,②曲线流量峰值大于③曲线,主要是因为( ) A.a增加 B.b增加 C.c增加 D.d增加

8.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Ⅲ)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

A.a增加 B.b减少 C.c减少 D.d增加 答案:6.B 7.D 8.A

解析: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根据图(Ⅱ)河流流量的变化和出现洪峰的时间先后判断,大气降水补给时间最短,因此应该是曲线①,城市建成后,减少了降水下渗量,因此洪峰来得更早,流量更大,因此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③表示城市建设前,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最稳定,无季节变化,因此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故C、D项错误。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据图(Ⅲ)可知,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腾,d表示地表径流;②曲线洪峰时间提前,说明地表径流量增加,故D项正确。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会增加下渗水量,从上题可知A项正确;地下径流会增加,故B项错误;蒸腾作用会增加,故C项错误;d会减少,故D项错误。

(2018·湖南醴陵二中检测)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9~11题。

13

9.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下渗 D.地表径流

10.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 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11.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答案:9.D 10.B 11.C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该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使雨水被收集和利用后难以在地表汇集成径流。故选D。第10题,该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故B选项正确。第11题,该系统适合在缺水的地区使用,选项所列的四个地区中,缺水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故选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2分)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相同点:影响因素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

14

流的水量减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径流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径流年际变化小。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途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径流变化曲线图的判读。第(1)题,该地全年降水量均匀,但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化较大,图中甲、丙汛期分别形成于3月和8月,且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则影响因素为气温。第(2)题,河流径流量减少与补给水源减少和人类用水增多有关。第(3)题,该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则必然位于内陆地区,水文特征分析注意归纳图中信息,从水量及季节变化、汛期等角度分析即可。第(4)题,以冰川为补给水源的河流,若流量减少,必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有关,也与人类过量用水有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

材料二 2013年1月,我国东北平原的三江湿地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入世界保护区行列。

(1)图示环节表示海陆间循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陆地内循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a在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可能是( ) A.中国 B.秘鲁 C.埃及 D.英国

(3)列举水循环对图示地区的影响。

(4)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三江湿地的成因。 答案:

(1)f→a→b→c→d→e g→b→c→d

(2)D (3)提供水源、水能,塑造地表形态等。

(4)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第(1)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根据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概念和环节很容易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水循环环节。a环节表示由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四个国家中,中国季风气候区夏半年受夏季风影响,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盛行西风,秘鲁、埃及等地中海气候区只有冬半年受西风影响。第(3)题,考查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为人类提供水源;地表径流形成水能、塑造地表形态等。第(4)题,考查对水循环原理的应用,实质也是考查水循环的影响。分析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从水的来源(径流、降水)、水的排泄(蒸发、下渗、径流)等角度分析。据此结合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分析解答即可。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课标分析

一、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二、 课标分析

15

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水的三态变化,使得水在不同水体之间、不同空间之间循环运动,促进了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认识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类型,能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说明水循环过程及其主要环节,了解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同时注意综合思维,要从更深层次角度分析认识水循环,要思考影响水循环自然和社会要素,总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极大,科学利用水循环原理改变水循环环节,人类将更好地利用地球上的水,趋利避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大,主要表现有:水循环把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类对水循环的认识过程源远流长,我国历代学者对水循环都有研究及记录,循着先哲的足迹,学生通过学水、懂水,更好地用水。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